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ōu jiǎo kū cháng
成语简拼:SJK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搜攪枯腸
近义词
[同]搜索枯肠
成语示例
(1)宋·刘应时〈遣怀〉诗二首之二:『搜搅枯肠无好语,等闲日影过前轩。』
成语造句
(1)虎虎写不出成语“搜搅枯肠”的拼音。
(2)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搜搅枯肠”几个大字。
(3)小龙不会写成语“搜搅枯肠”的最后一个字。
(4)尧庙中学的於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搜搅枯肠”。
(5)於叔叔给大双和他的同学讲解了“搜搅枯肠”的历史故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枯肠枯肠:[kūcháng] 本指空肠,空肚。比喻才思枯竭。搜索枯肠,不成一句。
搜搜:sōu 1、<动>寻找。左思《吴都赋》:『搜瓌奇。』2、<动>搜索;搜查。曹植《七启》:『搜林索险。』
搅搅:jiǎo 1、<动>搅扰;打搅干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搅俺弟们吃酒。』2、<动>搅拌;拌和。《智取生辰纲》:『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
枯枯:kū 1、<动>枯萎;蔫。《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形>干枯;干燥。《赤壁之战》:『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3、<动>干涸;枯竭。《荀子·致士》:『川渊枯则鱼龙去之。』4、<形>憔悴;枯瘦。《荀子·修身》:『劳倦而容貌不枯。』
肠肠:cháng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象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也叫肠管。
搜搜:《卯集中·手字部》《集韵》疎鸠切,音蒐。与□同。又先侯切,潄平声。义□详□字注。又《集韵》先雕切,音萧。搜搜,动貌。亦省作叟。又苏曹切,音骚。又苏后切,音叟。义□同。又先奏切,音潄。人名。《庄子·让王篇》王子搜援绥登车。又《集韵》《韵会》□山巧切,音稍。搅搜,乱也。《韩愈诗》炎风日搜搅。〈注〉搜上声。
搅搅:《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巧切,音绞。《说文》乱也。《增韵》挠也。《诗·小雅》只搅我心。又《广韵》手动也。《方岳诗》搜搅平生书五车。或作捁。又《集韵》下巧切。同□。见□字注。
枯枯:《辰集中·木字部》《唐韵》苦胡切《集韵》《韵会》《正韵》空胡切,□音刳。《说文》槀木也。《史记·诸侯表》摧枯朽者易为力。又《周礼·天官·郑注》童枯不税。〈疏〉山林不茂为童,山泽无水为枯。又《集韵》后五切,音户。竹名。通作楛。详楛字注。又叶苦禾切,音科。《黄庭经》金铃朱带坐婆娑,调血理命身不枯。
肠肠:《未集下·肉字部》《唐韵》直良切《集韵》《韵会》《正韵》仲良切,□音长。《说文》大小肠,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小肠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肠,小肠,心肺府也。肠为心肺主,心为皮体主,故为两府也。《诗·大雅》自有肺肠。《书·盘庚》今予其敷心腹肾肠,正告尔百姓于朕志。又《释名》畅也,言通畅胃气也。又《博雅》详也。又羊肠,太行山坂名。《战国策》赵闻之起兵临羊肠。《史记·赵世家》羊肠之西。〈注〉太行山坂通名。南属怀州,北属泽州。又无肠,国名。《山海经》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又马肠,兽名。《山海经》讙举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马肠之物。〈注〉马肠,人面虎身,音如婴儿。又鱼肠,刃名。见《三国蜀志》。又草名。《博雅》鹿肠,□蔘也。〈又〉马肠,亦草名,叶似桑。见《山海经·讙举之出注》。又黄肠,椁名。《后汉·梁商传》赐黄肠玉匣。〈注〉以栢木黄心为椁也。又《礼·仪志》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