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ì tǔ xiāng yīn
成语简拼:ZTXY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醉吐相茵
成语解释
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
成语接龙
1、醉吐相茵→茵席之臣→臣心如水→水底捞针→针头线尾→尾生抱柱→柱石之坚→坚忍不拔→拔类超群→群龙无首→首尾两端→端人正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饥→饥不择食→食生不化→化整为零→零光片羽→羽扇纶巾→巾帼奇才→才广妨身→身不遇时→时乖运蹇→蹇人升天→天惊石破
2、醉吐相茵→茵席之臣→臣心如水→水洁冰清→清廉正直→直木先伐→伐罪吊民→民和年稔→稔恶藏奸→奸淫掳掠→掠人之美→美中不足→足不出户→户告人晓→晓以利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戈为武→武断专横→横见侧出→出入神鬼→鬼哭粟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生国计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醉吐相茵”几个大字。
(2)乜爷爷给他的外甥和孙子讲解了“醉吐相茵”的历史典故
(3)瑞瑞写不出成语“醉吐相茵”的拼音。
(4)小龙不会写成语“醉吐相茵”的最后一个字。
(5)易家桥学校的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醉吐相茵”。
成语出处
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醉醉:zuì 1、<形>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陶侃》:『岂可但逸游荒醉?』2、<动>喝醉酒。《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始得西山宴游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形>湖涂;昏愦。《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动>极端喜爱;沉迷。《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醉侯] 好酒而量大者。[醉酒饱德] 语出《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成年,介尔景福』。后指酬谢主人款待之辞。[醉乡] 醉中的境界。[醉眼] 酒后含有醉意。
吐吐:tǔ 1、<动>吐出。《荀子·赋篇》:『食桑而吐丝。』2、<动>说出来;发表。《论衡·问孔》:『孔子不能吐辞也。』3、<动>开放;出现。岑参《青木香丛》:『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tù<动>呕吐。《魏书·高涼王传》:『曾就亲人饮食,夜还大吐。』[吐握] 吐哺握发的简称,比喻求贤之心切。
相相:xiàng 1、<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2、<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3、<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5、<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 <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6、<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xiāng 1、<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3、<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相与] (1)一起;共同。(2)交往;结交。[相得] 关系融洽。
茵茵:yīn <名>坐垫;车垫。《韩非子·十过》:『缦帛为茵。』《汉书·丙吉传》:『此不过丞相车茵耳。』
醉醉:《酉集下·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将遂切,音檇。《正韵》为酒所酣曰醉。《书·酒诰》德将无醉。《诗·大雅》既醉以酒。又心醉。《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经。又骨醉。《唐书·武后纪》高宗王后萧良姊为武昭仪所诬,囚之,武氏置二人酿瓮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览冥训》通于大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汇补》醉李,地名。与檇李同。《公羊传·定十四年》於越败吴于醉李。又《字汇补》精崔切,音嶉。《李世泽·韵图》醉字有平去二音。《说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乱也。一曰溃也。《正字通》醉必伐德丧仪,酒诰、宾筵言之甚详,未有醉能卒其度量不至乱者。因卒立义,说文误。
吐吐:《丑集上·口字部》《唐韵》《正韵》他鲁切《集韵》《韵会》统五切,□音土。《说文》写也。《玉篇》口吐也。《诗·大雅》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左传·僖六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记·鲁世家》周公一饭三吐哺。又《增韵》出也,舒也。《前汉·刘向传》发明诏,吐德音。《唐书·房琯传》辞吐华畅。又姓。《正字通》隋将军吐万绪。又复姓,后魏有吐奚、吐难、吐万氏。又《广韵》汤故切《集韵》《韵会》《正韵》土故切,□音兔。《广韵》欧也。
相相:《午集中·目字部》《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音襄。《说文》省视也。又《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又《唐韵》《正韵》□息亮切,襄去声。《尔雅·释诂》视也。《左传·隐十一年》相时而动。又《集韵》助也。《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又《尔雅·释诂》导也。又勴也。〈注〉谓赞勉。〈疏〉乡饮酒云:相者,一人敎导,即赞勉也。又《增韵》□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賔曰□,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又《广韵》扶也。《礼·礼器》乐有相步。〈注〉扶工也。又《小尔雅》治也。《左传·昭九年》□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注〉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又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注〉谓更选择其蓍也。又送杵声。《礼·曲礼》邻有丧,舂不相。〈注〉相者,声以相助,歌以助舂,犹引重者呼邪许也。又相术。《左传·文元年》内史叔服能相人。又月名。《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又官名。《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古三坟》伏牺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汉·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又计相。《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注〉专主计籍。又内相。《唐书·陆贽传》贽为翰林时,号内相。又家相。《礼·曲礼》士不名家相。〈注〉主知家务者。又《周礼·春官》有冯相氏。《夏官》有方相氏。又乐器。《礼·乐记》治乱以相。〈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又星名。《石申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又江神,名奇相。见《博雅》。又太史□部有相风竿。《傅休奕相风赋》表以灵鸟,镇以金虎。以□祥风,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风鸟,夏禹所作也。又药名。《本草纲目》□相,麻黄别名。相鸟,马兰别名。又地名。《商书序》河禀甲居相。〈注〉在河北。令魏郡有相县。又州名。后魏置相州,唐曰邺都。又姓。《后汉·南蛮传》武落钟离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后秦》相云。《北齐》相愿。又相里,务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复姓。又《字汇补》音禳。《礼·祭法》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注〉相近当为禳祈,王肃又作祖迎。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兴绝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陆游诗话》白乐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离是也。此诗相欺,亦当读入声。《说文》易纬文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转注。相,思将切,省视也。□,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为二,非。
茵茵:《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於真切,音因。《说文》车重席。《诗·秦风》文茵畅毂。〈注〉文茵,虎皮也。《前汉·丙吉传》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注〉茵,蓐也。又《班固·西都赋》乗[音chéng]茵步辇。《汉仪注》皇后、婕妤乗[音chéng]辇,余者以茵,四人对举四角,舆而行也。又《本草》茵蔯,蒿。〈注〉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杜甫诗》茵蔯春藕香。又茵芋,药名。茵蓐。或作鞇。《集韵》亦作个,通作絪、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