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成语注音:ㄗㄨㄟˋ ㄨㄥ ㄓㄧ ㄧˋ ㄅㄨˋ ㄗㄞˋ ㄐㄧㄨˇ
成语简拼:ZWZYBZ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辨形酒,不能写作『洒』。成语谜语沛公舞剑
成语英文:the drinker's heart is not in the cup成语法文avoir une idée de derrière la tête,une arrière-pensée
成语解释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释义 本指喝酒时意不在酒,而在寄情於山水中。语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後也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别有用心。
成语用法 一、 [义]比喻别有用心。[类]用在『另有目的』的表述上。[例](1)来参加园游会的男士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想藉机与美女搭讪。(2)许多到酒吧喝酒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喜欢的是那种浪漫的气氛。(3)我看他出席这场酒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他滴酒不沾,一定别有目的。(4)双方所以谈了半天谈不拢,原来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视的根本不是此次会议的主题。(5)坐在这里,沉浸在轻柔的钢琴声中,不禁令人有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根本忘了是来喝酒的。二、 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近义词 醉翁之意、别有用心、项庄舞剑
反义词 表里如一
关联成语 醉翁之意
成语示例 (1)清·李渔《慎鸾交·第六出》:『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小弟这个醉翁,所志又不在山水;要借山水为名,好亲近佳人的意思。』
(2)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3)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源)
(4)元·刘因〈饮仲诚椰瓢〉诗:『醉翁之意不在酒,宛如琴意非丝桐。』
(5)坐在这里,沉浸在轻柔的钢琴声中,不禁令人有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根本忘了是来喝酒的。
(6)双方所以谈了半天谈不拢,原来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视的根本不是此次会议的主题。
(7)我看他出席这场酒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他滴酒不沾,一定别有目的。
(8)许多到酒吧喝酒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喜欢的是那种浪漫的气氛。
(9)来参加园游会的男士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想藉机与美女搭讪。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几个大字。
(2)甘城中学的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3)荐琰哥哥 给芬芬和晴思介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成语典故。
(4)京京不会写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最后一个字。
(5)史密斯要求会见,我想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6)事实是,我与一些朋友逗留在这邻里周围,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不过是想看看那些当裸体模特儿的法国人罢了。
(7)小昂写不出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拼音。
(8)李三却知道梁成龙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厮肯定有话想单独对自己说。
(9)李志远的确想,不过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的在常凌峰身上。
(10)花脸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然后再近水楼台先得月,最终目的是那个小丫头。
(11)说着捧起空酒坛闻了闻又说:好酒,好酒,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老娘有心意。
(12)曹向东心说你倒是有心境,这会儿又想起吃饭来了,可曹向东也明白,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3)在去往天长市芦龙初级中学之前,宇夕叔叔给庭翡和于莹讲解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历史故事。
(14)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成语出处 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典源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据《欧阳修全集·卷三九》引)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僊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注](1)醉翁:欧阳修(西元1007~1072),或作『欧阳修』,字扑箨,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工诗、词、散文,所作文 章,为世所重,是当时文坛领袖。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諡文忠。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词》等,并与宋祁合修《新唐书》。(2)寓:托付、寄托。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在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酿泉』边的亭子里,经常约朋友一起喝酒,他给这个亭子取名『醉翁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典故 欧阳修,自号醉翁,为北宋大文学家,诗、词、散文无一不工,为当时的文坛领袖。〈醉翁亭记〉是他在庆历年间因言事获罪,被贬为其滁州太守时所作,描述『醉翁亭』所在之处的美好景致,与命名的由来。『醉翁亭』位於滁州境内的琅琊山上,为僧人智僊所筑,亭名则为欧阳修所命题。琅琊山树林茂密,谿壑幽美,有一条清澈的泉流由两峰间倾泻而出,醉翁亭就筑在泉水之上。欧阳修常邀友人在亭子里聚会饮酒。有一次,欧阳修文兴大发,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醉翁亭记〉,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句。原意为: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喝酒,其实我意不在品嚐美酒,真能让我忘却忧愁的是围绕四周的好山好水啊!醉翁亭景色的锺灵毓秀,足以让他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滁人扶老携幼来游,也使他得以父母官之心而乐百姓之乐。或许这两者才是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吧!後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语义被扩大,不一定用在饮酒时意在山水,而是用来泛喻别有用心。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在 不在:[bùzài] (1)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小王不在。我姐姐 早不在机房上班上。(2)婉称人去世了。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醉 醉:zuì 1、<形>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陶侃》:『岂可但逸游荒醉?』2、<动>喝醉酒。《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始得西山宴游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形>湖涂;昏愦。《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动>极端喜爱;沉迷。《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醉侯] 好酒而量大者。[醉酒饱德] 语出《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成年,介尔景福』。后指酬谢主人款待之辞。[醉乡] 醉中的境界。[醉眼] 酒后含有醉意。
翁 翁:wēng 1、<名>父亲。《促织》:『而翁归,自与复算耳。』2、<名>泛指男性老人。《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3、<名>指妻子的父亲;丈夫的父亲。如『翁婿』、『翁姑』。[翁主] 汉诸王之女称翁主。
之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意 意:yì 1、<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3、<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4、<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6、<动>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意表] 意料之外 。[意会] 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不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在 在:zài 1、<动>存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动>居于;处于。《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3、<动>在于;取决于。《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会舍。』4、<介>在。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等。《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石灰吟》:『要留青白在人间。』[在事] 居官任职。[在野] (1)平民处于山野无闻之地。(2)不居官;不当政。[在意] 放在心上。
酒 酒:jiǔ(1)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烧酒等。(2)姓。
醉 醉:《酉集下·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将遂切,音檇。《正韵》为酒所酣曰醉。《书·酒诰》德将无醉。《诗·大雅》既醉以酒。又心醉。《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经。又骨醉。《唐书·武后纪》高宗王后萧良姊为武昭仪所诬,囚之,武氏置二人酿瓮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览冥训》通于大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汇补》醉李,地名。与檇李同。《公羊传·定十四年》於越败吴于醉李。又《字汇补》精崔切,音嶉。《李世泽·韵图》醉字有平去二音。《说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乱也。一曰溃也。《正字通》醉必伐德丧仪,酒诰、宾筵言之甚详,未有醉能卒其度量不至乱者。因卒立义,说文误。
翁 翁:《未集中·羽字部》《广韵》《正韵》乌红切《集韵》《韵会》乌公切,□音螉。《说文》颈毛也。《玉篇》鸟颈下毛。《前汉·礼乐志》赤鴈集六纷员,殊翁亲五采文。〈注〉孟康曰:翁,鴈颈。又《玉篇》飞貌。又《广雅》翁,父也。《史记·项羽纪》吾翁即若翁。又《玉篇》老称。《史记·灌将军传》与长孺共一老秃翁。〈注〉年老头秃也。又姓。《前汉·货殖传》翁伯以脂而倾县邑。又《集韵》《正韵》□邬孔切,音□。《周礼·天官·酒正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酇白矣。《释文》翁,音鸣动反。一音於勇反。又《韵补》叶乌光切。《道藏歌》霄骈纵横舞。紫盖托朱方。风尘有忧哀,陨我白鬓翁。又《玉篇》或作□。
之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 。〈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意 意:《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记切《正韵》於戏切,□音□。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礼运》非意之也。〈注〉意,心所无虑也。〈疏〉谓於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无虑,即虑无也。又与抑通。《徐锴曰》见之於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礼》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欤。意犹抑。《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又《转注古音》於宜切,音医。《前汉·韩信传》意鸣猝嗟。又叶乙力切,音亿。《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羣臣颂功,请刻於石,表垂乎常式。又与臆通。《贾谊·服赋》请对以意。《史记》作臆。《师古曰》叶韵音亿。《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也。
不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在 在:《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昨宰切《集韵》《韵会》《正韵》尽亥切,□裁上声。《尔雅·释训》居也。《易·乾传》在下位而不忧。又察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又存也。《论语》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汉·武帝纪》徵诣行在。《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又姓。晋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见《黄庭经》。又昨代切,音载。义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诗·小雅》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声。《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乗[音chéng]云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从土从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旧本泥韵书先才上声训居,次转去声训所,不知所即居,非上声者训居,去声者训所也。○按在有上去二声。字书韵书皆然。《礼韵》原许通押,《字汇》分训,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转去,亦非。
酒 酒:《酉集下·酉字部》《唐韵》子酉切,愀上声。《说文》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释名》酒,酉也,酿之米麴,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强相踧持饮之也。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注〉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前汉·食货志》酒,百药之长。《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江纯·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之帝女,一曰杜康。又□酒,明水也。《礼·明堂位》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又天酒,甘露也。《瑞应图》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一名天酒。又官名。《周礼·天官》酒正。〈注〉酒官之长。〈又〉女酒。〈注〉女奴晓酒者。又祭酒,尊称之号。《前汉·伍被传》号为刘氏祭酒。〈注〉祭时惟尊长酹酒也。又酒旗,星名。《曹植·酒赋》仰汉旗之景曜,协嘉号於天辰。又地名。《左传·庄二十二年》王与虢公酒泉之邑。〈注〉邑在河南。又《前汉·武帝纪》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注〉酒泉,今肃州。又姓。明有酒好德。又人名。《史记·晋世家》静公俱酒。又《韵补》叶子小切,音剿。《诗·郑风》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易林》白茅醴酒,灵巫拜祷。神嘻饮食,使人寿老。又叶子与切,音苴。《张超·诮青衣赋》东向长跪,接狎欢酒。悉请诸灵,邪僻无主。考证:(《周礼·天官·酒正》女酒。〈注〉女奴烧酒者。)谨照原文烧酒者改晓酒者。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