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ì yǒu yōu guī
成语简拼:ZYY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辠有攸歸
成语解释
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1、罪有攸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动活泼→泼天大祸→祸福倚伏→伏法受诛→诛尽杀绝→绝后光前→前辙可鉴→鉴往知来→来踪去路→路绝人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量斗数→数黑论白→白云孤飞→飞鹰走犬→犬马之诚→诚心实意→意合情投→投袂而起→起早贪黑→黑言诳语
2、罪有攸归→归心如箭→箭在弦上→上慢下暴→暴雨如注→注玄尚白→白霜铺地→地主之仪→仪静体闲→闲言长语→语重情深→深文附会→会者不忙→忙里偷闲→闲云孤鹤→鹤势螂形→形形色色→色丝虀臼→臼灶生蛙→蛙鸣鸱叫→叫苦不迭→迭矩重规→规绳矩墨→墨守成法→法轮常转
3、罪有攸归→归正守丘→丘山之功→功成名遂→遂心应手→手无寸铁→铁板歌喉→喉长气短→短叹长吁→吁地呼天→天兵天将→将飞翼伏→伏地圣人→人以群分→分文不直→直眉楞眼→眼语颐指→指东划西→西山日薄→薄唇轻言→言近意远→远不间亲→亲如骨肉→肉眼惠眉→眉清目朗
4、罪有攸归→归之若水→水乳交融→融会通浃→浃背汗流→流言飞文→文人学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饥→饥渴交攻→攻疾防患→患至呼天→天生丽质→质疑辨惑→惑世盗名→名下无虚→虚嘴掠舌→舌尖口快→快人快语→语出月胁→胁不沾席→席丰履厚→厚今薄古→古圣先贤→贤良方正
5、罪有攸归→归马放牛→牛黄狗宝→宝刀未老→老死牖下→下气怡色→色胆如天→天地不容→容头过身→身无完肤→肤见謭识→识途老马→马放南山→山水相连→连锁反应→应对如流→流行坎止→止渴望梅→梅妻鹤子→子曰诗云→云涌风飞
成语示例
(1)清平之世,何出此逛诞之言?请敕下山西巡抚方辂查奏。如果臣言不谬,自应罪有攸归。▼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
成语造句
(1)赣榆县塔山中学的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罪有攸归”。
(2)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罪有攸归”几个大字。
(3)倩倩写不出成语“罪有攸归”的拼音。
(4)双达大哥哥给讫旎和灵伶讲解了“罪有攸归”的典故。
(5)小欢不会写成语“罪有攸归”的最后一个字。
(6)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7)着奉御官拿送西宫,好生打着勘明,从重拟罪,毋得徇情故纵,罪有攸归。
(8)闻山西省前岁大有,去岁又禾稼丰收,今该御史张请敕下山西巡抚方辂查奏,如果言言不谬,自应罪有攸归。
(9)似此目无法纪,实属罪不可逃!某亦知罪有攸归;事前既不能严密防范,临时又未及驰往保护,以致变生仓卒。
(10)清平之世,何出此逛诞之言?请敕下山西巡抚方辂查奏。如果臣言不谬,自应罪有攸归。见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
成语出处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罪罪:zuì 1、<名>罪过;犯法的行为。《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狱中杂记》:『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心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2、<名>有罪的人;罪犯。《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3、<名>过失;过错。《垓下之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动>惩罚罪行。《韩非子·五蠹》:『以其犯禁也,罪之。』5、<动>归罪于。《寡人之于国也》:『五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动>犯罪。《训俭示康》:『远罪丰家。』
有有:yǒu 1、<动>与『无』相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动>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动>掌握。《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4、<形>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有而废于无。』5、<名>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连>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7、<助>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酉yòu 1、<副>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连>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间] (1)时间很短;一会儿。(2)有缝隙。(3)有仇怨;有矛盾。[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
攸攸:yōu 1、<助>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所』。《周易·坤卦》:『君子有攸往。』成语有『性命攸关』。2、<助>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诗经·小雅·斯干》:『风雨攸除。』3、<名>处所。《诗经·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
归归:guī 1、<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2、<动>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又] <动使动>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3、<动>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4、<动>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5、<动>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6、<名>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7、<动>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8、<名>珠算一位数除法。9、<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宁] (1)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2)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归。』[归田] 旧时称辞官还乡。
罪罪:《未集中·网字部》(古文)辠《广韵》徂贿切《集韵》粗贿切,□音□。《说文》捕鱼竹罔。《易·解卦》君子以赦过宥罪。《书·大禹谟》罪疑惟轻。
有有:《辰集上·月字部》(古文)《唐韵》云久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九切,□音友。《说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九经字样》有,从月。从冃,伪。又《玉篇》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系辞》富有之谓大业。又《诗·商颂》奄有九有。〈传〉九有,九州也。又《左传·桓三年》有年。〈注〉五谷皆熟书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质也,寀也。又姓。《论语》有子。〈注〉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韵》尤救切。与又通。《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诗·邶风》不日有曀。〈注〉有,又也。又《韵补》叶羽轨切。《前汉·叙传》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寄言淫丽,托风终始。又叶演女切。《徐干·齐都赋》主人盛飨,期尽所有。三酒既醇,五齐惟醹。
攸攸:《卯集下·攴字部》《唐韵》以周切《集韵》《韵会》《正韵》夷周切,□音由。《说文》作攸,行水也。〈注〉攴,入水所仗也。秦刻石峄山文,攸字作□。《孟子》攸然而逝。《赵注》攸然迅走,趣水深处也。又《尔雅·释言》攸,所也。《易·坤卦》君子攸行。《诗·大雅》为韩姞相攸。〈注〉择可嫁之所也。又《左传·哀三年》郁攸从之。〈注〉郁攸,火气也。又《前汉·叙传》攸攸外□。〈注〉攸攸,远貌。又语助词。《书·洪范》彝伦攸叙。《诗·大雅》四方攸同。又《集韵》以九切,音酉。《左传·昭十二年》湫乎攸乎。〈注〉攸,悬危貌。又姓。《急就篇》北燕有攸迈。攸字从攴作。考证:(《左传·昭十三年》湫乎攸乎。)谨照原文十三年改十二年。
归归:《辰集下·止字部》《唐韵》举韦切《集韵》居韦切,□音騩。还也,入也。《诗·小雅》薄音旋归。又还所取之物亦曰归。《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又《礼·祭义》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归之。《孟子》久假而不归。皆还复之义。又《春秋·隐元年》归惠公仲子之賵。《杜注》归者,不反之辞。《桓七年》突归于郑。《谷梁传》归,易辞也。又依归也。《诗·曹风》于我归处。《毛传》归,依归也。又归附也。《谷梁传·庄二年》王者,民之所归往也。《诗·大雅》岂弟君子,民之攸归。又《说文》女嫁也。《诗·周南》之子于归。《礼·礼运》男有分,女有归。又《谷梁传·隐二年》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注〉嫁而曰归,明外属也。反曰来归,明从外至也。《左传·庄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又投也,委也。《左传·襄三年》请归死于司败。又《前汉·申屠嘉传》鼂错恐自归景帝。〈注〉师古曰:自首于天子。又与也,许也。《论语》天下归仁焉。又合也。《礼·缁衣》私惠不归德。〈注〉谓不合於德义。又终也。《左传·宣十一年》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又归妹,卦名。又三归,台名。《史记注》三归,取三姓女也。又指趋曰归。《易·系辞》殊途而同归。《史记·李斯传》覩指而识归。又道家有八归。《参同契》九还、七返、八归、六居。〈注〉八归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真,归炼鼎中,故曰八归。又《谢察微·算经》有归法,归已入之数也。又归藏,黄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归藏。〈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纯坤为首,故名。又《尔雅·释亲》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侄之子为归孙。又馈也。《论语》归孔子豚。《晋语》不腆敝邑之礼,敢归诸下执政。又山名。《山海经》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又州名。《广韵》本春秋夔子国,武德初,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置州,取归国为名也。《广舆记》今属荆州府。又姓。又归邪,星气名。《前汉·天文志》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名曰归邪。归邪出,必有归国者,邪音虵。又忘归,矢名,见《公孙子》。又姊归,鸟名。当归,药名。又《集韵》求位切,音匮。同馈。《说文》饷也。亦读如字。义见上。籀省作□。汉□作归。考证:(《周礼·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谨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