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gé shàng wén
成语注音:ㄧㄢˇ ㄍㄜˊ ㄕㄤˋ ㄨㄣˊ
成语简拼:YGSW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偃革尚文
成语解释
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偃武崇文、偃武修文、偃革为轩
成语接龙
1、偃革尚文→文经武纬→纬武经文→文弱书生→生拉硬扯→扯顺风旗→旗靡辙乱→乱箭攒心→心高气傲→傲雪欺霜→霜气横秋→秋风习习→习非胜是→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牛知马→马首欲东→东捞西摸→摸头不着→着手生春→春风化雨→雨零星散→散阵投巢→巢林一枝→枝繁叶茂
2、偃革尚文→文深网密→密不通风→风回电激→激薄停浇→浇风薄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齿穿龈→龈齿弹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流落江湖→湖光山色→色授魂与→与世偃仰→仰之弥高→高岸深谷→谷马砺兵→兵销革偃→偃革为轩→轩鹤冠猴→猴年马月→月明星稀→稀世之宝
3、偃革尚文→文通残锦→锦心绣口→口诵心惟→惟精惟一→一步登天→天下为笼→笼鸟池鱼→鱼生空釜→釜底游鱼
成语造句
(1)成语「偃革尚文」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赣联叔叔给博妍和世骏介绍了“偃革尚文”的成语故事。
(3)会立初级中学的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偃革尚文”。
(4)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偃革尚文”几个大字。
(5)睿睿不会写成语“偃革尚文”的最后一个字。
(6)小贝写不出成语“偃革尚文”,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
成语出处
《新唐书·萧俛传》:『穆宗初,两河底定,俛与段文昌当国,谓四方无虞,遂议太平事,以为武不可黩,劝帝偃革尚文。』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偃偃:yǎn 1、<动>仰卧;又为仰面向后倒,与『仆』相对。《窦娥冤》:『人拥的我前合后偃。』2、<动>信息;停止。《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偃蹇] (1)高耸的样子。(2)高傲的样子。[偃息] 安卧。[偃仰] (1)悠闲安逸的样子。(2)仰面倒下。
革革:gé 1、<名>去毛的兽皮。[又] 泛指兽皮。《察变》:『此自未有记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2、<名>皮革制成的甲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3、<名>皮革制成的鼓类乐器,八音之一。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匏土革木八者,物之盖鸣者也。』4、<动>变革;改革。《察变》:『是当前之所见,经廿年卅年而革焉可也,更二万年三万年而革亦可也。』5、<动>革除;除掉。《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车] 兵车。[革吏] 武士的谦称。
尚尚:shàng 1、<动>尊崇;崇尚;爱好。《教战守策》:『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2、<动>高出;超出。《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又] 特指品行超出常人,高尚。《桃花园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3、<动>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婚配。《汉书·卫传》:『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妹阳信长公主。』4、<形>自高自大。《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5、<副>尚且。《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6、<副>还。《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尚飨] 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后世祭文结语多用『尚飨』二字。[尚主] 娶公主为妻。
文文:wén 1、<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2、<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3、<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5、<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7、<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8、<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9、<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10、<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偃偃:《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韵会》於幰切《集韵》隐幰切,□烟上声。《说文》僵也,仆也。《仪礼·乡射礼》偃旌兴而俟。《淮南子·精神训》墙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服也,靡也,卧也。《诗·小雅》或息偃在牀。《书·武成》偃武修文。又偃蹇,困顿失志貌。《左传·哀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注〉偃蹇,骄傲也。又与堰同,壅水也。《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关空也。又偃猪,下湿之地。《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正义曰》偃猪,谓偃水为猪也。又厕也。《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注〉偃谓屛厠也。屛厠则以偃溲。又地名。《春秋·僖元年》公败邾师于偃。又姓。晋偃籍。又《集韵》於殄切,音蝘。义同。考证:(《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阔空也。)谨照原文阔空改关空。
革革:《戌集中·革字部》《唐韵》古核切《集韵》《韵会》各核切,□音隔。《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注〉徐锴曰:皮去其毛,染而莹之曰革。《韵会》皮熟曰韦,生曰革。吕氏曰:革者,去毛而未为韦者也。《书·禹贡》齿革羽毛。〈传〉犀皮。《诗·召南》羔羊之革。〈传〉革,犹皮也。〈疏〉兽皮治去其毛曰革。对文言之异,散文则皮革通。《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疏〉革须治用功深,故冬敛之。又《正字通》人与兽皆曰革。《礼·礼运》肤革充盈。〈注〉革,即肤内厚皮也。又《礼·明堂位》革车千乗[音chéng]。〈注〉革车,兵车也。《周礼·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注〉革,革甲也。又《玉篇》攺也。《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书·尧典》鸟兽希革。〈传〉革,攺也。〈疏〉毛羽希少攺易。《洪范》金曰从革。〈传〉金可以攺更。《管子·山权数》丁氏归革筑室。〈注〉革,更也。又《尔雅·释器》辔首谓之革。《诗·小雅》鞗革冲冲。〈传〉鞗,辔也。革,辔首也。〈疏〉马辔所靶之外,有余而垂者,谓之革。又《诗·小雅》如鸟斯革。〈传〉革,翼也。〈笺〉如鸟夏暑希革张其翼时。《释文》革,如字。韩诗作勒,云翅也。又军礼曰兵革。《礼·中庸》袵金革。〈注〉革,甲胄之属。又《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革,鼓鼗也。又《扬子·方言》革,老也。南楚江湘之间代语也。又姓。《广韵》汉功臣表有煑枣侯革朱。又《集韵》讫力切,音殛。本作□。急也。《礼·檀弓》夫子之病革矣。〈注〉革,急也。《释文》纪力切。又《集韵》竭亿切。音极。义同。《礼·檀弓·释文》又音极。《集韵》或作亟。考证:(《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谨照原文省象字。
文文:《卯集下·文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衆[音zhòng]彩,以成锦绣。合集衆[音zhòng]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亲,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又《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又《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又《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又眉贫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微匀切。《崔駰·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