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ì mò dà yān
成语简拼:ZMD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罪莫大焉
成语解释
指罪恶之重无过于此。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罪大恶极
成语示例
(1)《晋书·温峤传》:『术辈首乱,罪莫大焉。』
(2)…未遑一言。儿不孝,中途弃高堂,劳父母哀念,罪莫大焉!』母顿悟,乃哭。已而问曰:『闻儿今贵,甚慰母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
成语造句
(1)苍南县狮山中学的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罪莫大焉”。
(2)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罪莫大焉”几个大字。
(3)毛毛不会写成语“罪莫大焉”的最后一个字。
(4)小晨写不出成语“罪莫大焉”,因此期中考试只有98分。
(5)云易叔叔给立颖和明娈介绍了“罪莫大焉”的成语故事。
(6)《晋书·温峤传》:『术辈首乱,罪莫大焉。』。
(7)去往湘潭市三中的车上,泽检哥哥给巧蒲和卯晨讲了『罪莫大焉』的故事。
(8)今日若非清泉兄当头棒喝,晚辈现在只怕还恍恍惚惚,被人辱骂了事小,玷污了我礼教名法,那可真就是罪莫大焉了。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五年》:『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色,将以敕罪,罪莫大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莫大莫大:[mòdà] 最大,没有比这更大。他这样处理问题,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罪罪:zuì 1、<名>罪过;犯法的行为。《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狱中杂记》:『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心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2、<名>有罪的人;罪犯。《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3、<名>过失;过错。《垓下之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动>惩罚罪行。《韩非子·五蠹》:『以其犯禁也,罪之。』5、<动>归罪于。《寡人之于国也》:『五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动>犯罪。《训俭示康》:『远罪丰家。』
莫莫:mò 1、<代>没有什么;没有谁。《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副>不要;别。《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莫相忘。』3、<副>没有;不。《促织》:『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mù<名>通『暮』。日暮;黄昏。《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莫莫] (1)茂密的样子。(2)尘土飞扬的样子。(3)广大的样子。(4)暗暗地;不声不响地。(5)敬谨的样子。
大大:dà 1、<形>与『小』相对。《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2、<形>重要的;重大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3、<形>年长的;排列第一的。《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副>表示范围广,数量多。《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副>表示程度深。《董宣执法》:『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tài 1、通『太』,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大方] 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大成] 1.太平,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2.大有成就。《老子·四十五章》:『大若缺,其用不敝。』3.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这谓集大。』
焉焉:yān 1、<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2、<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5、<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6、<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7、<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8、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罪罪:《未集中·网字部》(古文)辠《广韵》徂贿切《集韵》粗贿切,□音□。《说文》捕鱼竹罔。《易·解卦》君子以赦过宥罪。《书·大禹谟》罪疑惟轻。
莫莫:《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慕各切《集韵》《正韵》末各切,□音寞。《韵会》无也,勿也,不可也。《易·系辞》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又定也。《诗·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又谋也。《诗·小雅》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又《博雅》强也。《论语》文莫吾犹人也。《晋书·栾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扬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劳而相勉谓之侔莫。《淮南子·谬称训》犹未之莫与。〈注〉莫,勉之也。又削也。《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铁。又《博雅》莫莫,茂也。《诗·周南》维叶莫莫。〈注〉莫莫,茂密之貌。又《庄子·逍遥游》广莫之野。〈注〉莫,大也。又姓。《通志·氏族略》即幕氏省文。汉有富人莫氏,见《游侠传》。唐有比部员外郎莫藏用。又《史记·夏本纪注》五湖之一有莫湖。又与瘼通。《诗·小雅》莫此下民。又与幕通。《史记·李广传》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又《说文》莫故切。同暮。《易·夬卦》莫夜有戎。又菜也。《诗·魏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注〉音暮。《陆玑疏》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绦,河、汾之间谓之莫。又通膜。《礼·内则》去其皽。〈注〉皽谓皮肉之上魄莫也。又《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又《唐韵古音》平声,音谟。《汉书》注引《诗》圣人莫之作谟。《直音》作□。
大大:《丑集下·大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正韵》度柰切,□音汏。小之对。《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经》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庄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谓大。《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阴阳者,气之大。又初也。《礼·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注〉日初明,击鼓徵召学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礼·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又肥美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宾。〈注〉大,以肥美者特为脔,所以祭也。又过也。《战国策》无大大王。又长也。《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疏〉大,长也。又都大,官名。宋制有两都大,一提举茶马,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序官。又措大,士也。《书·言故事》穷措大,眼孔小,与钱十万贯,塞破屋子矣。又唐大,弓名,见《周礼·夏官》。又四大,地、水、火、风也,见《梵书·圆觉经》。又姓大。廷氏之后,见《风俗通》。又《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忲。易:大和大极。书、诗:大王大师。礼:大羹大牢。□音泰。又《广韵》《集韵》《韵会》□唐佐切,音□。《杜甫·天狗赋》不爱力以许人兮,能绝目以为大。又《集韵》《韵会》《正韵》□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礼·童子不衣裘裳注》郑康成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又叶徒计切,音第。《诗·大雅》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叶厉泄愒败。《正字通》杨慎曰:大无音一驾切者,韵书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考证:(《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治宾。)谨照原文治宾改授宾。”
焉焉:《巳集中·火字部》《广韵》於乾切《集韵》《韵会》於虔切《正韵》因肩切,□音嫣。《说文》焉鸟,黄色。出於江淮。象形。《广韵》鸟亲色。《禽经》黄凤谓之焉。又《玉篇》安也,疑也。《广韵》何也。《诗·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又《史记·正书》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注〉索隐曰。汉书作阏逢。又山名。《史记·匈奴传》过焉支山。又国名。《前汉·西域传》焉耆国,治员渠城。又《唐韵》有乾切《集韵》《韵会》尤虔切《正韵》夷然切,□音□。《玉篇》语巳之辞也是也。《易·坤卦》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又《广韵》语助。《诗·邶风》已焉哉。又《鄘风》终焉允臧。又《淮南子·时则训》天子焉始乗[音chéng]舟,荐鲔子寝庙。〈注〉焉,犹於也。又《正韵》延知切,音夷。《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释文》焉,刘音夷。〈注〉夷使使於四夷,则行夫主为之介。一谓夷发声。◎按周礼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独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礼焉字,连上句读,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焉,语助也。当如字读。读作夷,非。《正字通》之说,於文义极顺。但二郑作夷,必非无据,今仍之。又《广韵》谒言切《集韵》依言切,□音蔫。《广韵》安也。又不言也。又叶於堇切。《刘向·列女赞》齐女徐吾,念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读书通》焉通作案。礼三年问:焉使倍之。荀子礼论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内案字颇多,皆系方言,不与焉通,读书通非。说文焉鸟之焉,徐铉作有乾切,读若□。韵会因之。今从玉篇、广韵读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