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ì yǎn méng lóng
成语简拼:ZYM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醉眼蒙朧
成语解释
形容醉后两眼模糊不清的样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酒醉的样子
近义词
醉眼朦胧
成语示例
(1)…只见美娘吃得大醉,侍女扶将进来,到于门首,醉眼蒙胧。看见房中灯烛辉煌,杯盘狼藉,立住脚问道:『谁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巴公镇中学的钱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醉眼蒙胧”。
(2)昊鑫叔叔给堉涵和楟煜讲述了“醉眼蒙胧”的成语故事。
(3)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醉眼蒙胧”几个大字。
(4)顺顺不会写成语“醉眼蒙胧”的最后一个字。
(5)小婧写不出成语“醉眼蒙胧”,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
(6)只见美娘吃得大醉,侍女扶将进来,到于门首,醉眼蒙胧。
(7)去往沈阳市第一四一中学之前,保泓大哥哥给瀚匀和家好讲述了『醉眼蒙胧』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只见美娘吃得大醉,侍女扶将进来,到于门首,醉眼蒙胧。』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醉眼醉眼:酒后含有醉意。唐杜甫《九日登梓州城》诗:『弟妹悲歌里,干坤醉眼中。』
醉醉:zuì 1、<形>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陶侃》:『岂可但逸游荒醉?』2、<动>喝醉酒。《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始得西山宴游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形>湖涂;昏愦。《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动>极端喜爱;沉迷。《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醉侯] 好酒而量大者。[醉酒饱德] 语出《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成年,介尔景福』。后指酬谢主人款待之辞。[醉乡] 醉中的境界。[醉眼] 酒后含有醉意。
眼眼:yǎn 1、<名>眼珠。《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引] 眼睛。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眼前万里江山。』2、<名>孔洞;窟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3、<量>用于井、泉水。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眼。』
蒙蒙:méng 1、<动>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蒙之。』2、<动>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3、<动>遭受。《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4、<动>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5、<形>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蒙也。』今有『发蒙』、『启蒙』。6、<动>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蒙尘] 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蒙冲] 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
醉醉:《酉集下·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将遂切,音檇。《正韵》为酒所酣曰醉。《书·酒诰》德将无醉。《诗·大雅》既醉以酒。又心醉。《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经。又骨醉。《唐书·武后纪》高宗王后萧良姊为武昭仪所诬,囚之,武氏置二人酿瓮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览冥训》通于大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汇补》醉李,地名。与檇李同。《公羊传·定十四年》於越败吴于醉李。又《字汇补》精崔切,音嶉。《李世泽·韵图》醉字有平去二音。《说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乱也。一曰溃也。《正字通》醉必伐德丧仪,酒诰、宾筵言之甚详,未有醉能卒其度量不至乱者。因卒立义,说文误。
眼眼:《午集中·目字部》《唐韵》五限切《集韵》《韵会》《正韵》语限切,□颜上声。《说文》目也。《灵枢经·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童子,筋之精为黑眼,气之精为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衇法于阳。《释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说卦》巽其於人也,为多白眼。《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晋书·阮籍传》籍能为青白眼。《南史·陶弘景传》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又马有夜眼。《本草纲目》马夜眼在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状》南方之果,珍异者有龙眼。又香名。《洪刍香谱》白眼,香黄熟之别名。又彪眼泉,地名。见《北史·常景传》。又姓。见《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恳切,垠上声。《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望其毂欲其眼也。〈注〉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郑康成读。又叶五建切,言去声。《谢灵运·斤竹□诗》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又叶伊甸切,音宴。《苏辙·雪诗》终胜溪嶂长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说文》本作□。
蒙蒙:《申集上·草字部》《唐韵》莫红切《集韵》谟蓬切,□音蒙。《尔雅·释草》蒙,王女也。〈注〉女萝别名。又《诗传》唐蒙,菜名。又大蒙,药名。《管子·地员篇》羣药安生,小辛大蒙。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书·洪范传》蒙,阴闇也。又《左传·昭元年》又使围蒙其先君。〈注〉欺也。又《左传·昭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幕蒙之。〈注〉裹也。又《前汉·宣帝纪》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注〉冒也。又《书·伊训》具训于蒙士。〈疏〉谓蒙稚,□小之称。又《诗·秦风》蒙伐有苑。〈传〉蒙,讨羽也。〈笺〉画亲羽之文于伐。又县名。《史记·老庄列传》庄子者,蒙人也。〈注〉地理志,蒙县属梁国。又山名。《书·禹贡》蒙羽其艺。〈疏〉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又〉蔡蒙旅平。〈注〉蒙山在蜀郡青衣县。又水名。《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注〉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又门名。《左传·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注〉宋城门。又姓。《风俗通》东蒙主以蒙山为氏,秦有将军蒙骜。又《韵会》母总切,音懵。《柳宗元文》鸱夷蒙鸿。〈注〉二字俱上声。又《韵补》叶莫江切,音尨。《诗》狐裘蒙茸。徐邈读为厖。《陈琳·大荒赋》帝告我以至顺兮,重讯我以童蒙。义混合于宣尼兮,理齐归于文王。又莫凤切,音孟。与雺同。《汉书》引《易》传:有蜕蒙霿,上下合也。
胧胧:《辰集上·月字部》《广韵》卢红切《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说文》朦胧也。又《类篇》朣胧,月初出。详朣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