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jiàn zhēn zhī
成语注音:ㄓㄨㄛˊ ㄐㄧㄢˋ ㄓㄣ ㄓㄧ
成语简拼:ZJZZ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灼見真知
成语解释
指正确透彻的见解。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真知灼见、真知卓见、深知灼见
反义词
一孔之见
成语接龙
1、灼见真知→知地知天→天外飞来→来好息师→师道尊严→严刑峻法→法海无边→边尘不惊→惊喜交加→加减乘除→除暴安良→良师诤友→友风子雨→雨凑云集→集萤映雪→雪兆丰年→年头月尾→尾大难掉→掉舌鼓唇→唇辅相连→连枝并头→头昏眼暗→暗无天日→日积月累→累卵之危
2、灼见真知→知名当世→世扰俗乱→乱首垢面→面不改容→容头过身→身单力薄→薄寒中人→人众胜天→天各一方→方以类聚→聚众滋事→事半功百→百感交集→集萤映雪→雪虐风饕→饕风虐雪→雪兆丰年→年轻力壮→壮发冲冠→冠袍带履→履霜之戒→戒备森严→严陈以待→待兔守株
3、灼见真知→知荣守辱→辱国殃民→民胞物与→与物无竞→竞今疏古→古为今用→用非其人→人头攒动→动人心弦→弦无虚发→发愤忘食→食指大动→动荡不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天化日→日暮途远→远交近攻→攻瑕指失→失诸交臂→臂有四肘→肘胁之患→患难之交→交淡若水
4、灼见真知→知荣守辱→辱国殃民→民殷国富→富贵不淫→淫朋密友→友风子雨→雨愁烟恨→恨之入骨→骨寒毛竖→竖起脊梁→梁上君子→子虚乌有→有目共见→见始知终→终其天年→年高望重→重规沓矩→矩步方行→行崄侥幸→幸灾乐祸→祸绝福连→连镳并驾→驾鹤西游→游响停云
5、灼见真知→知无不为→为人说项→项庄舞剑→剑态箫心→心细如发→发蒙振槁→槁木死灰→灰心丧气→气骄志满→满舌生花→花甲之年→年湮世远→远不间亲→亲上做亲→亲冒矢石→石火光阴→阴差阳错→错落有致→致远任重→重熙累叶→叶公好龙→龙首豕足→足食丰衣→衣裳盟会
成语造句
(1)安陆接官初中的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灼见真知”。
(2)叮铛写不出成语“灼见真知”的拼音。
(3)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灼见真知”几个大字。
(4)小红不会写成语“灼见真知”的最后一个字。
(5)雅辰叔叔给阑蓉和沐览讲解了“灼见真知”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真知真知: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灼见灼见:[zhuójiàn] 明白透彻的见解。灼见三有俊心。――《书·立政》;真知灼见。灼见高妙。
灼灼:zhuó 1、<动>烧;烤。《论衡·言毒》:『若火灼人。』2、<形>显明;显著。《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事已彰灼,无所复疑。』[灼灼] 鲜亮的样子。
见见:jiàn 1、<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2、<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4、<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5、<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6、<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7、<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8、<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9、<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0、<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xiàn 1、<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2、<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真真:zhēn 1、<名>自然的本性。《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2、<形>真实。《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3、<形>真正的。《周亚夫军细柳》:『嗟乎﹗此真将军矣。』4、<副>确实。《游黄山记》:『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知知:zhī 1、<动>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2、<动>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名>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4、<动>感到;觉得。《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5、<动>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6、<名>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7、<名>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8、<动>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zhì通『智』。智慧;聪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遇] 得到赏识和重用。
灼灼:《巳集中·火字部》《唐韵》之若切《集韵》《韵会》《正韵》职略切,□音酌。《说文》炙也。《玉篇》热也。《广韵》烧也。《鲁语》如龟焉。灼其中,必文於外。《前汉·霍光传》灼烂者,在於上行。又《玉篇》明也。《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又《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又《玉篇》灼灼,花盛貌。《诗·周南》灼灼其华。又《扬子·方言》灼,惊也。〈注〉犹云:恐□也,煎尽也。《后汉·楚王传》既知审,寔怀用悼灼。又《唐韵正》之邵反。同炤。《礼·中庸》引《诗》:亦孔之炤。作亦孔之灼。◎按今文作昭。又《越绝书》灼龟,作炤龟。
见见:《酉集上·见字部》《唐韵》《广韵》古甸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经电切,□坚去声。《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賔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又《通监》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又姓。出《姓苑》。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又《集韵》居苋切,音襇。棺衣也。《礼·亲记》实见间,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间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又亲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音fán]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间厠之间。孔颖达云:覵,谓亲也。
真真:《午集中·目字部》《唐韵》侧邻切《集韵》《韵会》《正韵》之人切,□轸平声。《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司马子坐忘枢翼篇》链形为气,名曰真人。又《玉篇》不虚假也。《韵会》实也。伪之反也。《正韵》神也,淳也,精也,正也。《庄子·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前汉·宣帝诏》使真伪毋相乱。《后汉·马援传》帝王自有真也。又《南齐书·顾欢传》佛号正真,真会无生。《天隐子神解篇》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又《旧唐书·明皇纪》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所着书,改为真经。又天曰真宰。《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朕。又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黄帝素问》有上古天真论。又画像曰写真。《张君房丽情集》蒲女崔徽写真,寄裴敬中。又星名。《晋书·天文志》京房风角集星章,妖星,一曰真若。岁星所生也。又茶名。《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任昉云:真,香茗,出巴东。又香名。《洪刍香谱》降真香,生南海诸山。又金名。《本草·释名》陶弘景曰:仙方名金为太真。又玉名。《抱朴子僊药篇》□真者,玉之别名也。又州名。汉广陵地,宋置真州。又四川化外,唐置真州。又姓。汉长史真佑,宋学士真德秀。又复姓。唐将军真郭待封。又《南齐书·魏虏传》北魏呼官吏为真,如直真,乌矮真之类。又叶之然切,音旃。《陆云·陆常侍诔》於惟君德,齐圣广渊。羣彦景附,渐化濯真。《六书正伪》人受气以生,目最先,神之所聚,无非实也。故从目从匕。匕,化也。从兀,气之状也。会意。《孙季昭曰》六经之中无真字。□,古文真。(真)同真。俗字。
知知:《午集中·矢字部》《唐韵》陟离切《集韵》《韵会》珍离切《正韵》珍而切,□智平声。《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喻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亲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即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