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jīn xiàn zhǒu
成语注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 ㄓㄡˇ
成语简拼:ZJXZ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捉衿見肘
成语解释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非常贫困
近义词
[同]捉襟见肘、捉衿露肘、捉衿肘见、捉襟肘见
成语示例
(1)捉衿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宋·陆游《衰疾》诗
(2)宋·陆游〈衰疾〉诗:『衰疾支离负圣时,犹能采菊傍东篱。捉衿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捉衿见肘”几个大字。
(2)涓涓不会写成语“捉衿见肘”的最后一个字。
(3)莉莉写不出成语“捉衿见肘”的拼音。
(4)梁洼二中的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衿见肘”。
(5)勇冠大哥哥给亦童和秀娟讲了“捉衿见肘”的典故。
(6)捉衿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见宋·陆游《衰疾》诗。
(7)在前往叶城县宗朗中学的面包车上,诺娅哥哥给我讲述了『捉衿见肘』的故事。
成语出处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捉捉:zhuō 1、<动>握;拿。《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2、<动>捉拿;捕捉。《促织》:『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动>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捉笔] 拿笔写文章。[捉刀] 指代人作文或做事。
衿衿:jīn <名>衣襟。王粲《七哀》:『白露霑衣衿。』jìn<动>系;结。扬雄《反离骚》:『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见见:jiàn 1、<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2、<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4、<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5、<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6、<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7、<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8、<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9、<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0、<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xiàn 1、<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2、<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肘肘:zhǒu上臂和前臂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部分;胳膊肘儿。
捉捉:《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角切,庄入声。《说文》搤也。一曰握也。《广韵》捉搦也。《前汉·王褒传》周公躬吐捉之劳。〈注〉一饭三吐飡,一沐三捉发。《蜀志·赵云传注》先主捉手而别。又《增韵》捕也。《释名》促也。使相促及也。又《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衿衿:《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居吟切,音今。《尔雅》衿谓之袸。〈注〉衣小带也。又《扬子·方言》衿谓之交。〈注〉衣交领也。《诗·郑风》青青子衿。〈传〉青衿,青领也。又《类篇》渠金切,音琴。其淹切,音箝。义□同。又《玉篇》巨禁切,音妗。《礼·内则》衿缨、綦履。〈注〉衿犹结也。《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又《前汉·扬雄传》衿芰茄之缘衣兮。〈注〉衿,带也。又《通志·六书略》与襟同。《韵会》作紟。考证:(《说文》衿谓之袸。)谨照原书说文改尔雅。
见见:《酉集上·见字部》《唐韵》《广韵》古甸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经电切,□坚去声。《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賔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又《通监》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又姓。出《姓苑》。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又《集韵》居苋切,音襇。棺衣也。《礼·亲记》实见间,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间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又亲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音fán]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间厠之间。孔颖达云:覵,谓亲也。
肘肘:《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集韵》陟柳切《韵会》陟肘切《正韵》止酉切,□音帚。《说文》臂节也。从□从寸。寸,手寸口也。《徐曰》寸口,手腕动脉处也。《诗·小雅·如矢斯棘笺》如人挟弓矢,戟其肘。《礼·玉藻》袂可以回肘。又《深衣》袼之高下,可以运肘。《左传·成二年》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又《释名》肘,注也。可隐注也。又《正字通》为人捉其肘而留之,亦曰肘。《后汉·孔融传》欲命驾,数数被肘。《杜甫·遭田家泥饮美严中丞诗》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又书名。《前汉·艺文志》强弩将军王围肘法五卷。《抱朴子·地真卷》崔文子肘后经。又《韵会》一曰一肘二尺,一曰一尺五寸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三百弓为一里。《集韵》或作□。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