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诡不伦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guǐ bù lún成语简拼:ZGB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卓詭不倫
成语解释
卓:高明;诡:奇异。高明独特,不一般。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卓诡不伦”几个大字。
(2)灰灰写不出成语“卓诡不伦”的拼音。
(3)妙妙不会写成语“卓诡不伦”的最后一个字。
(4)杨意大哥哥给佳烨和齐娜讲述了“卓诡不伦”的历史典故
(5)珠田初级中学的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卓诡不伦”。
成语出处
《后汉书·独行传·向栩》:『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卓诡卓诡:高超出奇。《汉书·刘辅传》:『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堂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
卓卓:zhuó 1、<形>高;高超。《后汉书·祭遵传》:『卓如日月。』2、<形>远。《汉书·霍去病传》:『卓行殊远而粮不绝。』3、<名>几案,桌子。徐积《谢周裕之》:『两卓合八尺,一炉暖双趾。』[卓踔] 高超。[卓尔] 特出的样子。[卓冠] 超越。[卓诡] 高超出奇。[卓立] 耸立;特立。[卓荦] 卓越出众。
诡诡:guǐ 1、<动>要求;责成。《汉书·京房传》:『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力,恐未效而死。』2、<形>欺诈;狡诈。《屈原列传》:『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形>奇怪;异常。《新唐书·吐蕃传》:『上宝器数百具,制治诡殊。』4、<动>违背;不符。《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5、<动>隐蔽。《<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伦伦:lún 1、<名>人伦,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孟子·滕文公》:『教以人伦。』2、<名>条理;顺序。《荀子·解蔽》:『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3、<名>类。《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卓卓:《子集下·十字部》《唐韵》《正韵》竹角切《集韵》《韵会》侧角切,□音涿。《说文》高也。早上为卓。隶作卓。《扬子·法言》颜苦孔之卓。〈注〉颜之苦亡它,惟苦孔子之道卓然高坚也。又《释名》超卓也。举脚有所卓越也。又姓。《后汉·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诡诡:《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过委切《集韵》《韵会》《正韵》古委切,□音垝。《说文》责也。《前汉·京房传》臣出守郡,自诡效功。《师古注》自以为忧责也。《孔融·荐祢衡表》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注〉自责必系单于也。又《玉篇》欺也,谩也。《类篇》诈也。《谷梁传·文六年》诡辞而出。〈注〉不以实吿人。又《玉篇》怪也。《庄子·齐物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注〉吊诡,至怪也。又《增韵》异也。《前汉·刘辅传》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师古注》诡,异於衆[音zhòng]也。《后汉·班固传》殊形诡制。〈注〉诡,异也。又违也。《前汉·董仲舒传》有所诡於天之理与。《师古注》违也。又毁也。《后汉·班固传论》固之序事不激诡。〈注〉激,扬。诡,毁也。又《广雅》诡随,小恶也。《诗·大雅》无纵诡随。〈注〉不顾是非,而妄随人也。又《广韵》横射物为诡遇。《孟子》为之诡遇。《赵注》横而射之也。《朱注》不正而与禽遇也。又谲诡,变化也。《张衡·东京赋》瑰异谲诡。又《广雅》诡犀,总也。总,音思。又《正韵》戾也。又星名。《前汉·天文志》司诡星出西方。《孟康注》星大而有尾,两角,荧惑之精也。又邑名。《史记·秦始皇纪》将军蒙骛,攻魏氏畼有诡。〈注〉畼有诡,魏邑名。又姓。《左传·庄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注〉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又人名。《史记·齐世家》桓公长卫姬生无诡。《左传》作无亏。又通作恑。《陆机·辩亡论》古今诡趣。〈注〉诡,变也。同恑。《集韵》或作謉、伪。《正韵》亦作佹、傀。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伦伦:《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力迍切《韵会》《正韵》龙春切,□音沦。常也。《书·洪范》彝伦攸叙。又类也。《礼·曲礼》儗人必于其伦。又义也。《礼·祭统》夫祭有十伦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析干必伦。〈注〉顺其理也。又比也。《仪礼·即夕》凡绞紟用布,伦如朝服。《礼·中庸》毛犹有伦。〈疏〉毛虽细物,犹有形体可比也。又等也。《前汉·甘延寿传》投石超距,绝於等伦。又择也。《仪礼·少牢馈食礼》雍人伦肤九,实于一鼎。〈注〉择其至美者。又姓。伶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