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zéi zhuō zāng
成语简拼:ZZZZ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捉僮襟v
成语解释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成语示例
(1)…呢?这广东人太胡闹了。——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成语造句
(1)成语捉贼捉脏的结构和「无背无侧」一样,都是ABAC形式。
(2)芳芳不会写成语“捉贼捉脏”的最后一个字。
(3)虎虎写不出成语“捉贼捉脏”的拼音。
(4)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捉贼捉脏”几个大字。
(5)潘村中学的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贼捉脏”。
(6)修林大哥哥给杏戌和乐蓉讲了“捉贼捉脏”的典故。
成语出处
宋朝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捉捉:zhuō 1、<动>握;拿。《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2、<动>捉拿;捕捉。《促织》:『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动>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捉笔] 拿笔写文章。[捉刀] 指代人作文或做事。
贼贼:zéi 1、<动>伤害。《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2、<动>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钥麑贼之。』3、<名>刺客。《史记·秦始皇本纪》:『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4、<名>祸患。《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紧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名>强盗。《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6、<名>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7、<名>偷东西的人。《狱中杂记》:『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8、<形>凶残。《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贼风] 从小缝小孔里透进来的风。[贼秃] 对和尚的侮辱性称呼。
脏脏:一、zàng内脏:心脏;肾脏;五脏六腑。二、zāng有尘土、汗渍、污垢等;不干净:手脏了;把书弄脏了。
捉捉:《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角切,庄入声。《说文》搤也。一曰握也。《广韵》捉搦也。《前汉·王褒传》周公躬吐捉之劳。〈注〉一饭三吐飡,一沐三捉发。《蜀志·赵云传注》先主捉手而别。又《增韵》捕也。《释名》促也。使相促及也。又《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贼贼:《酉集中·贝字部》《广韵》昨则切《集韵》《韵会》疾则切,□音蠈。盗也。《玉篇》刧人也。《书·舜典》□贼奸宄。〈传〉杀人曰贼。又《诗·大雅》不僭不贼。〈传〉不残贼。又《左传·僖九年》不僭不贼。〈注〉贼,伤害也。又《周礼·夏官·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疏〉贼虐。又害苗之虫。《诗·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贼。〈传〉食节曰贼。《陆玑疏》贼似桃李中蠹虫,赤头身长而细耳。
脏脏:《未集下·肉字部》《集韵》才浪切,音藏。腑也。《正字通》五脏也。《字汇》脏者,藏也。精藏於肾,神藏於心,魂获於肺,志藏於脾。《抱朴子·至理卷》破积聚於腑脏。又《正字通》亦作仓。《通雅》五仓,即五藏也。又或作臧。《前汉·艺文志》五臧六府。◎按臧、藏、脏一字。后人加草,又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