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贼要赃,捉奸要双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zéi yào zāng,zhuō jiān yào shuāng成语简拼:ZZYZZJY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捉僖E,捉姦要雙
成语解释
赃:赃物;奸:通奸。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近义词
捉奸要双,抓贼要赃
成语造句
(1)笔笔写不出成语“捉贼要赃,捉奸要双”的拼音。
(2)淳翔大哥哥给佳睦和锦仙讲了“捉贼要赃,捉奸要双”的典故。
(3)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几个大字。
(4)密州学村的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贼要赃,捉奸要双”。
(5)小琅不会写成语“捉贼要赃,捉奸要双”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长!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当了妇救会长就不说理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捉奸捉奸:[zhuōjiān] 捉拿正在通奸的人。
捉捉:zhuō 1、<动>握;拿。《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2、<动>捉拿;捕捉。《促织》:『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动>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捉笔] 拿笔写文章。[捉刀] 指代人作文或做事。
贼贼:zéi 1、<动>伤害。《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2、<动>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钥麑贼之。』3、<名>刺客。《史记·秦始皇本纪》:『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4、<名>祸患。《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紧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名>强盗。《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6、<名>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7、<名>偷东西的人。《狱中杂记》:『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8、<形>凶残。《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贼风] 从小缝小孔里透进来的风。[贼秃] 对和尚的侮辱性称呼。
要要:yāo 1、<名>人体的腰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腰』。《荀子·礼论》:『量要而带之。』2、<动>通『邀』。邀请。《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动>中途拦截。《书博鸡者事》:『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4、<动>相约。《孙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5、<动>威胁。《狱中杂记》:『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yào 1、<形>重要。《冯婉贞》:『筑石寨土堡于要隘。』2、<动>想要。《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
赃赃:zāng 1、<名>通过不下当的途径获得的财物。《列子·天瑞》:『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2、<名>贪污受贿的行为。《三国志·吴书·潘濬传》:『时沙羡赃秽不脩,濬按杀之。』今有成语『贪赃枉法』。
奸奸:jiān 1、<形>邪恶;狡诈的。《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知彼其奸谋而折其骄气。』2、<名>邪恶伪诈的人或事。《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双双:shuāng 1、<形>两两成对的。《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动>匹敌;匹配。《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3、<形>逢双的;偶数。《宋史·礼志》:『唐朝故,只视事,双日不坐。』4、<量>对。《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捉捉:《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角切,庄入声。《说文》搤也。一曰握也。《广韵》捉搦也。《前汉·王褒传》周公躬吐捉之劳。〈注〉一饭三吐飡,一沐三捉发。《蜀志·赵云传注》先主捉手而别。又《增韵》捕也。《释名》促也。使相促及也。又《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贼贼:《酉集中·贝字部》《广韵》昨则切《集韵》《韵会》疾则切,□音蠈。盗也。《玉篇》刧人也。《书·舜典》□贼奸宄。〈传〉杀人曰贼。又《诗·大雅》不僭不贼。〈传〉不残贼。又《左传·僖九年》不僭不贼。〈注〉贼,伤害也。又《周礼·夏官·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疏〉贼虐。又害苗之虫。《诗·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贼。〈传〉食节曰贼。《陆玑疏》贼似桃李中蠹虫,赤头身长而细耳。
要要:《申集下·襾字部》《唐韵》於霄切《集韵》《韵会》伊消切,□音邀。《博雅》约也。《论语》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注〉久要,旧约也。《左传·哀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又求也。《孟子》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又□也。《诗·魏风》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又会也。《礼·乐记》要其节奏。〈注〉要,犹会也。《释文》要,一遥反。又《广韵》勒也。又劫也。《前汉·文帝纪》上自欲征匈奴,羣臣谏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又劾也,察也。《周礼·秋官·乡士》异其死□之罪而要之。〈疏〉要,劾实也。《书·康诰要囚传》要察囚情,得其辞以断狱。又卫圻之外,谓之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又姓。《通志·氏族略》吴人要离之后,汉有河南令要兢,唐建中朔方大将军要珍。又水名。《水经注》濡水,又东南流与要水合。又青要,山名。《山海经》青要之山,寔惟帝之密都。又高要,县名。《一统志》属广州府。又与腰通。《说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今作腰。别详肉部。又《广韵》於笑切。读去声。《篇海》凡要也,要会也。《孝经》先王有至德要道。《晋书·宣帝纪》军事大要有五。又《论语》久要,亦读去声。《王安石·老人行》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叶入诮韵。又《集韵》伊鸟切,音杳。与騕同。騕褭,良马名。或作要。又以绍切,音□。与偠同。偠绍或作要绍。舒缓貌也。
赃赃:《酉集中·贝字部》《广韵》则郞切《集韵》《韵会》《正韵》兹郞切,□音臧。《玉篇》藏也。《广韵》纳贿曰赃。又通作臧。《前汉·尹赏传》其羞辱甚於贪污坐臧。
奸奸:《丑集下·女字部》《广韵》古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颜切,□音菅。《说文》私也。一曰诈也,淫也。《书·舜典》□贼奸宄。〈注〉劫人曰□,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礼·乐记》政以一其行,□以防其奸。《管子·君臣篇》止诈拘奸,厚国之道也。《张衡·西京赋》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罔两,莫能逢旃。删天韵本通。《字汇》叶音坚,非。又高丽用中国书,独以奸为好字,好为奸字。见《正字通》。考证:(《礼·学记》政以一其行,□以防其奸。)谨照原书学记改乐记。
双双:《子集下·又字部》《韵会》双,俗作双,非。(双)《唐韵》所江切《集韵》《韵会》疎江切,□音□。《说文》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后汉·王乔传》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又《玉篇》两也。《仪礼·聘礼》凡献执一双。又《玉篇》偶也。《诗·齐风》冠绥双止。〈笺〉五人为奇,而襄公往从而双之。又兽名。《山海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三青兽相幷[同并],名双双。〈注〉郭璞曰:言体合为一也。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吴任臣云:兽经曰:文文善呼,双双善行。骈志云:双双合体,蛩蛩假足。麟书曰:双双俱来,孟极是覆。又鸟名。《公羊传·宣五年》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疏〉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按公羊传疏与山海经注异。又《正字通》温庭筠诗:招客先开四十双。王弇州注云:双,五亩也。四十双,二百亩也。或曰唐书南诏传:官给田,四双为二百亩。又云南亲志:俗耕田,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后驱,犂一曰为一双。又陶九成辍耕录,谓一双为四亩,佛地以二亩为一双,盖各从其方俗而名之,非有成数也。又姓。《正字通》南北朝孝子双泰贞。又《集韵》朔降切,音淙。偶也。又叶所终反。《谢惠连·七夕诗》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