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bèi shāo dǐng
成语简拼:ZBS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灼背燒頂
成语解释
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
成语造句
(1)冠冠写不出成语“灼背烧顶”,所以昨天考试只有99分。
(2)莒县寨里中学的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灼背烧顶”。
(3)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灼背烧顶”几个大字。
(4)小亮不会写成语“灼背烧顶”的最后一个字。
(5)子栩哥哥给馨厅和雅枥讲述了“灼背烧顶”的成语典故。
(6)去沙河市綦村镇綦村学区第二中学的路上,梓璐大哥哥给荫琬和子馒讲述了『灼背烧顶』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宋史·朱寿昌传》:『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灼灼:zhuó 1、<动>烧;烤。《论衡·言毒》:『若火灼人。』2、<形>显明;显著。《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事已彰灼,无所复疑。』[灼灼] 鲜亮的样子。
背背:bèi 1、<名>脊背〖引〗物体的后面、反面或上面。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田背坼如龟兆出。』2、<名>堂屋的北面。《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3、<动>背对着;背靠着。《后汉书·铫期传》:『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4、<动>违背;违反。《上书谏吴王》:『弃义背理,不知其恶。』5、<动>背向;离开。如『背井离乡。』6、<动>背诵,凭记忆诵读。7、<形>不顺。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8、<名>日光通过云层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周围形成的光圈的外围。《元史·天文志一》:『日有背气,重晕三珥。』9、<名>同『褙』裱褙。张怀瓘《二王等书录》:『晋代装书,真草浑杂,背纸皱起。』bēi负荷,用背驮东西。李商隐《李贺小传》:『背一古破锦囊。』
烧烧:shāo 1、<动>燃烧;焚烧。《冯谖客孟尝君》:『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2、<动>被烧。《赤壁之战》:『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动>点燃。苏轼《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4、<动>照耀。王禹偁《正月尽偶题》:『何曾快见花烧眼,只解潜催雪满头。』shào 1、<动>放火烧野草肥田。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2、<名>野火。白居易《秋思》:『夕照红于烧,晴空碧似蓝。』[烧砚] 自愧文章不如他人,欲烧笔砚表示不妄作。
顶顶:dǐng 1、<名>人的头顶。《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2、<名>物体最高的部分。《雁荡山》:『山顶有大池。』3、<动>用头支持。周邦彦《汴都赋》:『其败也抉目而折骨,其成也顶冕而垂裳。』4、<动>支撑;承受。《西游记》:『扫地的,也是他,顶门的,也是他。』5、<副>最;极。《制台见洋人》:『外国人顶讲情理。』6、<动>顶替。《文献通考·兵》:『每二匹必有一卒以顶其名而盗取其钱。』7、<量>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林黛玉进贾府》:『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顶缸] 代人受过。[顶老] 歌舞女子的别称。[顶礼] 佛教的最高敬礼。跪下,两手伏地,用头顶着佛的脚。
灼灼:《巳集中·火字部》《唐韵》之若切《集韵》《韵会》《正韵》职略切,□音酌。《说文》炙也。《玉篇》热也。《广韵》烧也。《鲁语》如龟焉。灼其中,必文於外。《前汉·霍光传》灼烂者,在於上行。又《玉篇》明也。《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又《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又《玉篇》灼灼,花盛貌。《诗·周南》灼灼其华。又《扬子·方言》灼,惊也。〈注〉犹云:恐□也,煎尽也。《后汉·楚王传》既知审,寔怀用悼灼。又《唐韵正》之邵反。同炤。《礼·中庸》引《诗》:亦孔之炤。作亦孔之灼。◎按今文作昭。又《越绝书》灼龟,作炤龟。
背背:《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韵会》补妹切《正韵》邦昧切,□音辈。《说文》□也。从肉北声。《韵会》身北曰背。《玉篇》背脊。《正字通》身之阴也。《释名》背,倍也,在后称也。《易·艮卦》艮其背。〈注〉背者,无见之物也。又手背。《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合灂若背手文。又寿也。《尔雅·释诂》背,寿也。《诗·大雅》黄耉台背。又《鲁颂》黄发台背。〈传〉台背,皆寿徵也。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45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张云病!肚昂骸ぬ煳闹尽吩问时逞ā!醋ⅰ得峡翟唬航匀张云病1承稳绫匙忠病H绱驹唬悍财蛉瘴В蛲馕场S帧队衿诽帽痹槐场!妒の婪纭费傻泌尾荩允髦场!创当常碧靡玻秩嗣!?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912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谷梁传·成十年》卫侯之弟黑背,帅师侵郑。又《广韵》《集韵》蒲昧切《正韵》步昧切,□音旆。《广韵》弃背。《集韵》违也。《正韵》弃也,孤负也,反面也。《诗·小雅》噂沓背憎。《书·太甲》既往背师保之训。《前汉·高帝纪》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又《五音集韵》奴对切,音内。义同。又《韵补》叶音必。《诗·大雅》民之罔极,职凉善背。叶下克力。《正韵》亦作偝倍。
烧烧:《巳集中·火字部》《唐韵》式昭切《集韵》《韵会》《正韵》尸招切,□音□。《说文》□也。《玉篇》燔[音fán]也。《礼·月令》仲夏毋烧灰。《战国策》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又烧当,羌名。《后汉·西羌传》至硏十三世孙烧当立。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失照切,音少。《广韵》放火。《韵会》野火曰烧。
顶顶:《戌集下·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都挺切,音鼎。《说文》颠也。《广韵》顶□,头上。《扬子·方言》颠顶,上也。《易·大过》过涉灭顶。籀作□。或作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