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ài fēn tòng
成语简拼:ZAFT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灼艾分痛
成语解释
比喻兄弟友爱。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
成语接龙
1、灼艾分痛→痛不欲生→生而知之→之死靡二→二话不说→说白道黑→黑家白日→日削月割→割恩断义→义无旋踵→踵武前贤→贤贤易色→色衰爱弛→弛声走誉→誉不绝口→口传心授→授人口实→实至名归→归正邱首→首尾两端→端本澄源→源源而来→来日大难→难能可贵→贵贱无常
2、灼艾分痛→痛不欲生→生荣没哀→哀告宾服→服低做小→小人得志→志满气得→得失在人→人情世故→故人之意→意气高昂→昂然而入→入门问讳→讳莫高深→深入人心→心急如焚→焚尸扬灰→灰身灭智→智圆行方→方底圆盖→盖世之才→才疏意广→广土众民→民生凋敝→敝鼓丧豚
3、灼艾分痛→痛定思痛→痛涤前非→非分之想→想望丰采→采及葑菲→菲食薄衣→衣紫腰金→金无足赤→赤绳系足→足不踰户→户枢不朽→朽竹篙舟→舟中敌国→国仇家恨→恨海难填→填坑满谷→谷父蚕母→母以子贵→贵壮贱弱→弱肉强食→食宿相兼→兼葭秋水→水秀山明→明若观火
4、灼艾分痛→痛改前非→非分之念→念念不忘→忘乎其形→形影自守→守先待后→后悔莫及→及宾有鱼→鱼沉鴈落→落井下石→石火光阴→阴魂不散→散兵游勇→勇猛果敢→敢作敢为→为德不终→终成泡影→影只形单→单孑独立→立马万言→言不二价→价等连城→城门鱼殃→殃及池鱼
5、灼艾分痛→痛湔宿垢→垢面蓬头→头上安头→头焦额烂→烂若披掌→掌上明珠→珠圆玉润→润屋润身→身操井臼→臼灶生蛙→蛙鸣蚓叫→叫苦不迭→迭见层出→出何经典→典身卖命→命里注定→定倾扶危→危急存亡→亡不待夕→夕惕朝乾→乾乾翼翼→翼翼飞鸾→鸾翔凤翥→翥凤翔鸾
成语示例
(1)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泽及枯骨,西伯之深仁;灼艾分痛,宋祖之友爱。』
成语造句
(1)辰辰哥哥给卉芙和温文讲述了“灼艾分痛”的成语典故。
(2)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灼艾分痛”几个大字。
(3)小赫不会写成语“灼艾分痛”的最后一个字。
(4)小胡写不出成语“灼艾分痛”的拼音。
(5)洋县华阳中学的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灼艾分痛”。
(6)骨肉相残,煮豆燃萁;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7)前往江门市中心业余体校的路途中,筱婷大哥哥给花恋和段浩讲解了『灼艾分痛』的典故。
成语出处
《宋史·太祖纪》:『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感到十分感动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灼灼:zhuó 1、<动>烧;烤。《论衡·言毒》:『若火灼人。』2、<形>显明;显著。《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事已彰灼,无所复疑。』[灼灼] 鲜亮的样子。
艾艾:(一)ài 1、<名>植物名,即艾蒿,叶可灸病。《孟子·离娄》:『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诗经·采葛》:『彼采艾兮。』2、<名>绿色。范晔《董宣执法》:『赐艾绶,葬以大夫礼。』〖又〗<名>灰白色。元稹《郡斋?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5762.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谢臣妗罚骸喊⑺ト菹Т缁浴!?、<名>对老年人的敬称。《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说幼,学。…五十曰艾,服官政。』4、<形>美好。《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5、<动>停止。《左传·哀公二年》:『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二)yì 1、<动>通『刈』,割。《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草菅艾草菅然。』2、<动>铲除,杀害。《左传·哀公元年》:『亦不艾杀其民。』3、通『乂』,治理;安定。《史记·越世家》:『至于今诸夏艾安。』[艾服] yìfú古代的一种象征性的刑罚。即割去犯人衣服上的蔽膝部分,以示宫刑。
分分:fēn 1、<动>剖开;分开。《谋攻》:『倍则分之。』《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2、<名>半;一半。《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天日。』3、<动>分配;分享。《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4、<动>区分;辨别。《荷蓧老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5、<名>春分;秋分。《左传》:『日过分而未至。』6、<量>成;事物的在十分之一。《祭妹文》:『减一分则喜。』7、<量>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fèn 1、<名>职分;名分;本分。《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欺于郑袖。』《﹤指南录﹥后序》:『予分当引决。』2、<名>情分;情谊。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3、<名>缘分;福分。刘禹锡《寄乐天》:『幸免于斯分非分。』4、<名>才分;天分。《颜氏家和训·杂艺》:『良由无分故也。』5、<动>料想。《苏武》:『自分已死久矣。』
痛痛:tòng 1、<形>疼痛。《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2、<形>悲痛;悲哀。《<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3、<形>痛心。《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4、<形>痛恨;怨恨。《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5、<副>痛快地;尽情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
灼灼:《巳集中·火字部》《唐韵》之若切《集韵》《韵会》《正韵》职略切,□音酌。《说文》炙也。《玉篇》热也。《广韵》烧也。《鲁语》如龟焉。灼其中,必文於外。《前汉·霍光传》灼烂者,在於上行。又《玉篇》明也。《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又《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又《玉篇》灼灼,花盛貌。《诗·周南》灼灼其华。又《扬子·方言》灼,惊也。〈注〉犹云:恐□也,煎尽也。《后汉·楚王传》既知审,寔怀用悼灼。又《唐韵正》之邵反。同炤。《礼·中庸》引《诗》:亦孔之炤。作亦孔之灼。◎按今文作昭。又《越绝书》灼龟,作炤龟。
艾艾:《申集上·草字部》《唐韵》五盖切《集韵》《韵会》《正韵》牛盖切,□音碍。《玉篇》萧也。《诗·王风》彼采艾兮。〈传〉艾,所以疗疾。《急就篇注》艾,一名冰台,一名医草。《博物志》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号冰台。《本草注》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又《博雅》老也。《礼·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疏〉发苍白,色如艾也。《扬子·方言》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艾人。《尔雅·释诂》艾,正也。〈注〉长者多更正。又《尔雅·释诂》艾,相也。〈疏〉谓相视也。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则慕少艾。又养也。《诗·小雅》保艾尔后。又止也。《左传·哀二年》忧未艾也。〈注〉未绝也。又报也。《周语》树于有礼,艾人必丰。又《史记·正书》横艾淹茂。《索隐》横艾,壬也。又山名。《春秋·隐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又亭名。《水经注》甘陵故清河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又姓。《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后。又《正韵》倪制切,音刈。芟也。《诗·周颂》奄观銍艾。《谷梁传·庄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注〉艾,获也。又与乂通,治也。《前汉·郊祀志》天下艾安。又《张衡·东京赋》齐腾骧而沛艾。〈注〉沛艾,作姿容貌也。《五经文字》从义,讹。《集韵》或作□。□字原从□,作草下□。考证:(《扬子·方言》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艾人。)谨按原文艾下无人字,谨改人字为又字,作更端之词属下为义。
分分:《子集下·刀字部》《唐韵》府文切《集韵》《韵会》方文切,□音餴。《说文》别也。从八刀,刀以分别物也。《易·系辞》物以羣分。又《增韵》裂也,判也。又《广韵》赋也,施也。《增韵》与也。又《玉篇》隔也。又《前汉·律正志》一黍之广为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着,可分别也。又半也。《公羊传·庄二年》师丧分焉。《荀子·仲尼篇》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又徧也。《左传·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又与纷通。《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终始也。《淮南子·缪称训》祸之生也分分。〈注〉犹纷纷。又《周礼·天官》以待国之匪颁。〈注〉匪读为分。又《唐韵》扶问切《集韵》《韵会》符问切,□汾去声。名分也。《礼·礼运》礼达而分定。又均也,分剂也。《礼·曲礼》分毋求多。又分位也。《汉诸葛亮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又《集韵》方问切,纷去声。均也。《左传·僖元年》救患分灾。又《正韵》府吻切,音粉。《尔雅·释器》律谓之分。〈注〉分音粉,律管可以分气。又《韵补》叶肤容切,音丰。《曹植·七启》太极之初,浑沌未分。万物纷错,与道俱隆。又叶肤眠切,音近徧。《班固·西都赋》九市开场,货别队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灾字原刻从□。
痛痛:《午集中·疒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贡切,音□。《说文》病也。《内经》有举痛论。又《增韵》楚也。疼也。《易·说卦》坎为耳痛。《后汉·邓皇后纪》后曰:非不痛也,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又《玉篇》伤也。《左传·成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前汉·楚元王传》言多痛切,发於至诚。《史记·秦本纪》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又《字汇补》甚也。《前汉·食货志》以稽市物痛腾跃。又凡事尽力为之者,皆曰痛。《世说新语》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又姓。《姓谱》本盛国后,实姬姓也。周穆王嬖宠盛姬早卒,穆王哀痛不已,遂改其族,谓之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