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成语注音:ㄧㄢˇ ㄍㄨㄢ ㄌㄧㄨˋ ㄌㄨˋ,ㄦˇ ㄊㄧㄥ ㄅㄚ ㄈㄤ
成语简拼:YGLLETBF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眼觀六路,耳 八方成语谜语小偷的本领
成语解释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成语用法
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近义词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成语示例
(1)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任凭有天大的本事。▲老舍《赵子曰》
(2)…手上,取其四路八方都可察看,易于防范,就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非小心谨慎之意。』唐敖道:『古人…——清·李汝珍《镜花缘》
(3)…的扠腰而立,说道:『窝囊废的,学武之人,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打你这一下,你怎么不防备?还学什么…——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宝宝写不出成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拼音。
(2)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几个大字。
(3)霖霖不会写成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最后一个字。
(4)私立求实中学的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5)腾中大哥哥给心灿和柃洁讲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历史典故
(6)因为明天早晨在人马座到双子座之间还会出现一轮强劲的满月,你就需要从今晚到周六凌晨之间一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过马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8)我们做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9)一个侦探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0)一个警察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1)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2)方都可察看,易于防范,就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非小心谨慎之意。
(13)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见老舍《赵子曰》第四。
(14)在前往和平县阳明二中的车上,晓梅大哥哥给国芳和武琳讲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3回:『我不是笨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如咱走吧。』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八方八方:[bāfāng]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眼眼:yǎn 1、<名>眼珠。《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引] 眼睛。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眼前万里江山。』2、<名>孔洞;窟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3、<量>用于井、泉水。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眼。』
观观:guān 1、<动>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2、<动>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3、<动>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4、<名>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动>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6、<动>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guàn 1、<名>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2、<名>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3、<名>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六六:一、1、liù数目,五加一后所得。2、liù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5』。二、lù(1)六安,山名;又县名,都在安徽。(2)六合,县名,在江苏。
路路:lù 1、<名>道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2、<名>途径;门路。《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名>路程;路途。《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名>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宋时相当于现在省;元时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形>衰败;疲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听听:tīng 1、<动>耳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马河入梦来。』2、<动>听从;接受。《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3、<动>听信。《屈原列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4、<动>听凭;听任。《王冕读书》:『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5、<名>听力;听闻。《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6、<动>治理;处理。《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7、<名>通『厅』,厅堂。《世说新语·政事》:『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听事] 处理政事。厅堂;官府办公的地方。[听讼] 审理诉讼;判案。[听政] 处理政务。
八八:[bā] (1)七加一的和。八,数也。――《玉篇》;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八音克谐。――《书·舜典》;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2)常表次第,即第八。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又如:八世;八年。
方方:fāng 1、<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2、<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3、<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4、<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5、<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7、<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8、<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9、<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1、<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12、<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13、<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14、<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15、<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方技] 指医、卜、星、相之术.[方士] 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方夏] 中国。[方舆] 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眼眼:《午集中·目字部》《唐韵》五限切《集韵》《韵会》《正韵》语限切,□颜上声。《说文》目也。《灵枢经·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童子,筋之精为黑眼,气之精为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衇法于阳。《释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说卦》巽其於人也,为多白眼。《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晋书·阮籍传》籍能为青白眼。《南史·陶弘景传》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又马有夜眼。《本草纲目》马夜眼在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状》南方之果,珍异者有龙眼。又香名。《洪刍香谱》白眼,香黄熟之别名。又彪眼泉,地名。见《北史·常景传》。又姓。见《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恳切,垠上声。《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望其毂欲其眼也。〈注〉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郑康成读。又叶五建切,言去声。《谢灵运·斤竹□诗》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又叶伊甸切,音宴。《苏辙·雪诗》终胜溪嶂长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说文》本作□。
观观:《酉集上·见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玩切,官去声。《说文》谛视也。《韵会》所观也,示也。《易·观卦》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朱注》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观,旧音官,陆音工唤切。《周礼·冬官考工记》□氏为量。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注〉以观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汉·宣帝纪》观以珍宝。《师古曰》观,示也。又容观,容貌仪观也。《礼·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又《尔雅·释诂》多也。《诗·周颂》奄观銍艾。〈笺〉奄,久。观,多也。一音官。又《尔雅·释宫》观谓之阙。〈注〉宫门双阙。〈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白虎通》上悬法象,其状巍巍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三辅黄图》周置两观,以表宫门。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左传·僖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台上构屋,可以远观者也。又《广韵》楼观。《韵会》道宫谓之观。《史记·封禅书》仙人好楼居,上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又太子宫有甲观。《前汉·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又东观,汉秘书监。《后汉·安帝纪》诏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传记。〈注〉洛阳南宫有东观。一名蓬观。又京观,积尸封土其上也。《左传·宣十二年》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又《韵会》壮观,奇观,谓景趣壮丽,事端奇伟有可观者。又《字汇补》□也。《周礼·夏官·司爟注》今燕俗名汤□为观。又人名,国名。《竹书纪年》帝启十年,放季子武观于西河。〈注〉武观,即楚语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又县名,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畔观县,胶东国有观阳县。《应劭曰》在观水之阳。又姓。《楚语》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又通作馆。《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灵圉燕於间馆。〈又〉虚宫馆而勿仞。《史记》《汉书》俱作观。又与鹳通。《庄子·寓言篇》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又《广韵》《集韵》古丸切《韵会》《正韵》沽欢切,□音官。《博雅》视也。《正字通》远视、上视曰观,近视、下视曰临。《易·观卦》初六童观。《朱子曰》卦以观示为义,爻以观瞻为义。《书·盘庚》予若观火。〈传〉我视汝情,如视火。郑康成读去声。《谷梁传·隐五年》公观鱼于棠。〈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关尹子·二柱篇》爱者我之精,观者我之神。爱为水,观为火。爱执而观,因之为木。观存而爱,摄之为金。又游也。《孟子》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又占也。《史记·天官书》观成潢。《晋灼曰》观,占也,潢,五帝车舍。又犹显也。《前汉·严安传》以观欲天下。《师古曰》显示之,使其慕欲也。又《韵会小补》区愿切,音劝。《礼·缁衣》在昔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注〉周田观,古文为割申劝。《陆德明·释文》观。依注读为劝。又叶古黄切,音光。《汲冢周书》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又叶规伦切,音均。《前汉·高彪诗》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又叶居员切,音涓。《傅毅·七激》推深穷类,靡不博观。光润嘉美,世宗其言。又叶扃县切,涓去声。《扬雄·甘泉赋》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仰桥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无见。又《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观,多也。《韩诗》作覩。考证:(又叶掌与切,音煮。《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观,多也。《韩诗》作覩。《朱注》观叶鱮,鱮音湑。)谨按观叶鱮朱注无此语。叶掌与切乃者字之音非观字之音。谨改又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多也。韩诗作覩。
六六:《子集下·八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力竹切《正韵》卢谷切,□音陆。《说文》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玉篇》数也。《增韵》三两为六,老阴数也。又国名。《左传·文五年》楚人灭六。《史记·黥布传》布者,六人也。〈注〉索隐曰:地理志,庐江有六县。苏林曰:今为六安也。又叶录直切,音近力。《前汉·西域叙传》总统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贡,各以其职。
路路:《酉集中·足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赂。《说文》道也。〈注〉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释名》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尔雅·释宫》路,旅途也。〈注〉途即道也。〈又〉一达谓之道路。〈注〉长道。又《尔雅·释诂》路,大也。《诗·大雅》厥声载路。〈笺〉是时声音则已大矣。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路,车也。《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注〉王在焉曰路。《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大路,玉路,祀天车也。〈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又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又弓也。《史记·孝武纪》路弓乗[音chéng]失。又倾□貌。《荀子·富国篇》田畴秽,都邑路。〈注〉路谓无城郭墙垣也。又与辂同。《礼·月令》乗[音chéng]鸾路。《释文》路本又作辂。又姓。《急就篇注》路,水名也。又因为县,在涿郡,居者氏焉。汉有大夫路温舒。又《集韵》正各切,音洛。《前汉·扬雄传》尔廼虎路三嵏以为司马。〈注〉晋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师古曰:落,累也。以绳周遶之也。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听听:《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宜引切《集韵》拟引切,□音齗。《说文》笑貌。《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亾是公听然而笑。《杨慎曰》听,古哂字。又《广韵》口大貌。《集韵》大口谓之听。又《广韵》牛谨切《集韵》语近切,□音□。亦笑貌。又《集韵》口谨切,音赾。又鱼斤切,音□。又逆乙切,音聉。义□同。又鱼其切,音疑。听嗞,口开貌。又鱼衣切,音沂。与□同。□嗞,媿貌。又《正字通》俗借为听字省文。(听)(古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定切,音侹。《说文》聆也。《释名》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书·太甲》听德惟聪。《仪礼·士昏礼》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又《广韵》待也。又受也。《左传·成十一年》郑伯如晋听成。〈注〉听,犹受也。又从也。《易·艮卦》不拯其随未退听也。〈疏〉听,从也。《左传·昭二十六年》姑慈妇听。又断也。《礼·王制》司寇正□明辟,以听狱讼。《周礼·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前汉·□法志》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又任也。《前汉·景帝纪》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又□也。《战国策》请为王听东方之处。〈注〉听,侦□之。又《唐韵》他丁切《集韵》《韵会》汤丁切《正韵》他经切,□音□。《集韵》聆也,听受也。中庭曰听事,言受事察讼於是。俗作□。毛氏曰:汉晋皆作听,六朝以来始加厂。又《韵补》叶傥阳切,音堂。《苏辙·读道藏诗》昔者惠子死,庄子笑自伤。微言不复知,言之使谁听。
八八:《子集下·八字部》《唐韵》博拔切《集韵》《韵会》《正韵》布拔切,□音捌。《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徐曰》数之八,两两相背,是别也。少阴数,木数也。《玉篇》数也。又《集韵》补内切,音背。《赵古则六书本义》八,音背,分异也,象分开相八形,转为布拔切,少阴数也。又《韵补》叶笔别切,音□。《张衡·舞赋》声变谐集,应激成节。度终复位,以授二八。又《韵补》叶必益切,音璧。《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巳猕其什七八。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国语称巴巴。《唐书·李怀光传》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考证:(《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博之所撞□。)谨照原文徒博改徒搏。
方方:《卯集下·方字部》《唐韵》府良切《集韵》《韵会》分房切,□音芳。《说文》倂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或从水作汸。《诗·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方,泭也。《释文》小筏曰泭。《尔雅·释水》大夫方舟。〈注〉倂两船。《史记·郦食其传》方船而下。〈注〉谓□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注〉地体安静,是其方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又《易·观卦》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敎。〈疏〉省视万方。《诗·大雅》监观四方。《周礼·天官·冢宰》辨方正位。〈注〉别四方。《释文》视日景,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礼·内则》敎之数与方名。〈注〉方名,如东西也。又《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诗·大雅》万邦之方,下民之王。〈笺〉方,犹向也。〈疏〉诸言方者,皆谓居在他所,人向望之,故云:方,犹向也。又道也。《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注〉方,犹道也。《礼·乐记》乐行而民乡方。〈注〉方,犹道也。又《易·复卦》后不省方。〈注〉方,犹事。〈疏〉不省视其方事也。又术也,法也。《易·系辞》方以类聚。〈疏〉方谓法术性行。《左传·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术。又放也。《书·尧典》方命圯族。《释文》方,放也。又有之也。《诗·召南》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传〉方,有之也。又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庄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异形。〈注〉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为也。又谷始生未实也。《诗·小雅》既方既皁。〈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又倂也。《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倂也。又旁出也。《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注〉方,旁出也。又板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於方。〈注〉方,板也。《礼·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也。又常也。《礼·檀弓》左右就养无方。〈注〉方,犹常也。又文也。《礼·乐记》变成方谓之音。〈注〉方,犹文章也。又义之宜也。《左传·隐三年》臣闻爱子,敎之以义方。又《闵二年》授方任能。〈注〉方百事之宜也。又比方也。《论语》子贡方人。《何晏注》比方人也。又《博雅》方,大也,正也。又祭名。《诗·小雅》以社以方。〈传〉迎四方气於郊也。又地名。《诗·小雅》侵镐及方。〈注〉镐,方,皆北方地名。又姓。《诗·小雅》方叔涖止。〈传〉方叔,卿士也。又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前汉·朱云传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又医方。《史记·扁鹊传》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前汉·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泽侯人主方。〈注〉侯家人主方药也。又《广韵》《集韵》□符方切,音房。方与,县名。《前汉·高帝纪》沛公攻胡陵方与。〈注〉音房预,属山阳郡。又《集韵》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汉·扬雄传》方皇於西清。〈注〉方皇,犹彷徨也。又文纺切。蝄[音wǎng]或作方。《周礼·夏官·方相氏》敺[音qū]方良。〈注〉方良,罔两也。木石之怪夔罔两。《张衡·东京赋》脑方良。〈注〉方良,草泽之神也。○按《说文》作蝄[音wǎng]蜽。又《集韵》甫两切,音仿。效也。又《韵补》叶肤容切《道藏·左夫人歌》腾跃云景辕,浮观霞上空。霄軿纵横舞,紫盖记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