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jiān zhuō shuāng
成语简拼:ZJZ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捉姦捉雙
成语解释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近义词
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捉奸捉双,捉贼捉赃
反义词
信口雌黄
成语示例
(1)那小子就在窑里面。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这下看他小子怎么办!▲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9章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捉奸捉双”几个大字。
(2)成语捉奸捉双的结构和「张眉张眼」一样,都是ABAC形式。
(3)涓涓写不出成语“捉奸捉双”,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
(4)孔明学校的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奸捉双”。
(5)麓壅哥哥给福莲和艾绮讲述了“捉奸捉双”的成语典故。
(6)淼淼不会写成语“捉奸捉双”的最后一个字。
(7)捉贼捉赃,捉奸捉双。▲俗话说
(8)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几个大字。
(9)大华学校的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10)粞涵叔叔给沐竺和怜颖讲了“捉贼捉赃,捉奸捉双”的历史故事。
(11)当初汉萧何治律云:捉奸捉双,捉贼捉赃,这样事体,必要亲身看见,无所推敲,方可定案。
(12)在去东升岛旅游度假村的车上,晴虹姐姐给凡夕和润聪讲了『捉贼捉赃,捉奸捉双』的历史故事。
(13)这种事情要的就是捉贼捉赃,捉奸捉双的效果,如果事后哪怕你真能把这些赃物拿出来,人家也可以矢口否认,甚至还会反咬一口。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况且「捉奸捉双」,我和你又无实迹凭据,随他说长道短。』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捉奸捉奸:[zhuōjiān] 捉拿正在通奸的人。
捉捉:zhuō 1、<动>握;拿。《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2、<动>捉拿;捕捉。《促织》:『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动>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捉笔] 拿笔写文章。[捉刀] 指代人作文或做事。
奸奸:jiān 1、<形>邪恶;狡诈的。《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知彼其奸谋而折其骄气。』2、<名>邪恶伪诈的人或事。《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双双:shuāng 1、<形>两两成对的。《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动>匹敌;匹配。《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3、<形>逢双的;偶数。《宋史·礼志》:『唐朝故,只视事,双日不坐。』4、<量>对。《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捉捉:《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角切,庄入声。《说文》搤也。一曰握也。《广韵》捉搦也。《前汉·王褒传》周公躬吐捉之劳。〈注〉一饭三吐飡,一沐三捉发。《蜀志·赵云传注》先主捉手而别。又《增韵》捕也。《释名》促也。使相促及也。又《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奸奸:《丑集下·女字部》《广韵》古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颜切,□音菅。《说文》私也。一曰诈也,淫也。《书·舜典》□贼奸宄。〈注〉劫人曰□,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礼·乐记》政以一其行,□以防其奸。《管子·君臣篇》止诈拘奸,厚国之道也。《张衡·西京赋》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罔两,莫能逢旃。删天韵本通。《字汇》叶音坚,非。又高丽用中国书,独以奸为好字,好为奸字。见《正字通》。考证:(《礼·学记》政以一其行,□以防其奸。)谨照原书学记改乐记。
双双:《子集下·又字部》《韵会》双,俗作双,非。(双)《唐韵》所江切《集韵》《韵会》疎江切,□音□。《说文》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后汉·王乔传》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又《玉篇》两也。《仪礼·聘礼》凡献执一双。又《玉篇》偶也。《诗·齐风》冠绥双止。〈笺〉五人为奇,而襄公往从而双之。又兽名。《山海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三青兽相幷[同并],名双双。〈注〉郭璞曰:言体合为一也。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吴任臣云:兽经曰:文文善呼,双双善行。骈志云:双双合体,蛩蛩假足。麟书曰:双双俱来,孟极是覆。又鸟名。《公羊传·宣五年》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疏〉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按公羊传疏与山海经注异。又《正字通》温庭筠诗:招客先开四十双。王弇州注云:双,五亩也。四十双,二百亩也。或曰唐书南诏传:官给田,四双为二百亩。又云南亲志:俗耕田,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后驱,犂一曰为一双。又陶九成辍耕录,谓一双为四亩,佛地以二亩为一双,盖各从其方俗而名之,非有成数也。又姓。《正字通》南北朝孝子双泰贞。又《集韵》朔降切,音淙。偶也。又叶所终反。《谢惠连·七夕诗》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