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影追风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yǐng zhuī fēng成语简拼:ZYZF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捉影追風
成语解释
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依据,随意而行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捉影捕风、捉风捕影、捉风捕月、捕风捉影
成语造句
(1)安井学校的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影追风”。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捉影追风”几个大字。
(3)放放写不出成语“捉影追风”,导致期末考试只有97分。
(4)琳琳不会写成语“捉影追风”的最后一个字。
(5)生麓哥哥给胜欣和韦颐介绍了“捉影追风”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明·郑若庸《玉玦记·博弈》:『许人话捉影追风,骗人财探囊取物。』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捉捉:zhuō 1、<动>握;拿。《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2、<动>捉拿;捕捉。《促织》:『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动>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捉笔] 拿笔写文章。[捉刀] 指代人作文或做事。
影影:yǐng 1、<名>影子。《江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名>身影。《项脊轩志》:『吾儿,久不见若影。』3、<名>日光。《项脊轩志》:『日影返照,室始洞然。』4、<动>隐藏。《智取生辰纲》:『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追追:zhuī 1、<动>追赶;追击。《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2、<动>跟随。《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动>追索。《<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4、<动>追思;追念。《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动>弥补;挽回。《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荐] 请僧道念经以超度死者。[追远] (1)把很久以前的事记录下来。(2)虔诚地祭祀先人,表示追念。
风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捉捉:《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角切,庄入声。《说文》搤也。一曰握也。《广韵》捉搦也。《前汉·王褒传》周公躬吐捉之劳。〈注〉一饭三吐飡,一沐三捉发。《蜀志·赵云传注》先主捉手而别。又《增韵》捕也。《释名》促也。使相促及也。又《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影影:《寅集下·彡字部》《广韵》《集韵》《正韵》於丙切《韵会》於景切,□英上声。《广韵》形影。《集韵》物之阴影也。《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传〉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列子·天道篇》形动不生形而生影。《颜氏家训》《书·大禹谟》曰:惟影响。《周礼·地官·大司徒》土圭测影,《孟子》曰图影失形,《庄子·齐物论》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尤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天文训》呼为景柱。《广雅》晷柱,挂景。□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始加彡为影,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六书正伪》影者,光景之类合。通用景,非。毛发藻饰之事不当从彡,今槩从影。又漏影,刀名。《古今注》汉文帝有百链青犊漏影三刀。又蹑影,马名。《博物志》蹑影,秦良马。又木名。《花木志》瀛州有木,日中视之,一叶百影。又仄影,扇名。《事物纪原》周昭王时,修涂国献丹鹤,以翅为扇。一曰条融。一曰仄影。又叶倚两切,音养。《道藏歌》解散七□祖,更法无中影。七化反自然,帝一同□响。《集韵》或书作□。
追追:《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陟隹切《集韵》《韵会》中葵切,□音□。《广韵》随也。《增韵》逮也。《玉篇》送也。《诗·周颂》薄言追之。〈注〉谓已发上道而追送之也。《前汉·韩信传》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又《说文》逐也。《周礼·秋官·士师》掌乡合,以比追胥之事。〈注〉追,追□也。《左传·庄十八年》追戎于济西。又《玉篇》及也,救也。《书·五子之歌》虽悔可追。〈注〉言虽欲攺悔,其可及乎。《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左传·襄九年》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注〉追书者,其地已非宋有,追使属宋也。又凡上溯已往曰追。《诗·大雅》聿追来孝。《左传·成十三年》追念前勳。又遂非曰追非。《前汉·五行志》归狱不解,兹谓追非。〈注〉谓归过于民,不罪己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又国名。《诗·大雅》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又《集韵》《韵会》《正韵》□都雷切,音堆。《玉篇》治玉名。《周礼·天官·追师注》追,治玉石之名。《诗·大雅》追琢其章。又毋追,冠名。《礼·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释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钟纽。《孟子》以追蠡。又《字汇补》旬为切。与随通。《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注〉追,古与随通。又叶驰伪切,音坠。《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考证:(《周礼·秋官·士师》掌卿合,以比追胥之事。)谨照原文卿改乡。(又母追,冠名。《礼·郊特牲》母追,夏后氏之冠也。〈注〉母追,读为牟堆。别作頧。)谨照原文两母字□改毋。冠改道。注以下改释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与随通。《楚辞·九叹》背绳墨以追曲兮。)谨照原书九叹改离骚。
风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