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鼻,鼻观心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guān bí,bí guān xīn成语简拼:YGBBGX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眼觀鼻,鼻觀心
成语解释
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指精神集中,心不旁骛的神态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成语示例
(1)《花城》1981年第3期:『做丈夫的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只管抽烟。』
成语造句
(1)成语「眼观鼻,鼻观心」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恩舒哥哥给俪璐和尹菀讲了“眼观鼻,鼻观心”的故事。
(3)复兴实验中学的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眼观鼻,鼻观心”。
(4)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眼观鼻,鼻观心”几个大字。
(5)小佳不会写成语“眼观鼻,鼻观心”的最后一个字。
(6)小涓写不出成语“眼观鼻,鼻观心”的拼音。
(7)从前有个和尚学习坐禅,他很注意要领,眼观鼻,鼻观心。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鼻观鼻观:[bíguān] 鼻孔,也指嗅觉。
眼眼:yǎn 1、<名>眼珠。《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引] 眼睛。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眼前万里江山。』2、<名>孔洞;窟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3、<量>用于井、泉水。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眼。』
观观:guān 1、<动>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2、<动>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3、<动>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4、<名>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动>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6、<动>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guàn 1、<名>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2、<名>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3、<名>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鼻鼻:bí(1)鼻子:鼻梁;鼻音。(2)<书>开创:鼻祖。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眼眼:《午集中·目字部》《唐韵》五限切《集韵》《韵会》《正韵》语限切,□颜上声。《说文》目也。《灵枢经·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童子,筋之精为黑眼,气之精为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衇法于阳。《释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说卦》巽其於人也,为多白眼。《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晋书·阮籍传》籍能为青白眼。《南史·陶弘景传》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又马有夜眼。《本草纲目》马夜眼在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状》南方之果,珍异者有龙眼。又香名。《洪刍香谱》白眼,香黄熟之别名。又彪眼泉,地名。见《北史·常景传》。又姓。见《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恳切,垠上声。《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望其毂欲其眼也。〈注〉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郑康成读。又叶五建切,言去声。《谢灵运·斤竹□诗》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又叶伊甸切,音宴。《苏辙·雪诗》终胜溪嶂长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说文》本作□。
观观:《酉集上·见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玩切,官去声。《说文》谛视也。《韵会》所观也,示也。《易·观卦》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朱注》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观,旧音官,陆音工唤切。《周礼·冬官考工记》□氏为量。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注〉以观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汉·宣帝纪》观以珍宝。《师古曰》观,示也。又容观,容貌仪观也。《礼·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又《尔雅·释诂》多也。《诗·周颂》奄观銍艾。〈笺〉奄,久。观,多也。一音官。又《尔雅·释宫》观谓之阙。〈注〉宫门双阙。〈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白虎通》上悬法象,其状巍巍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三辅黄图》周置两观,以表宫门。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左传·僖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台上构屋,可以远观者也。又《广韵》楼观。《韵会》道宫谓之观。《史记·封禅书》仙人好楼居,上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又太子宫有甲观。《前汉·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又东观,汉秘书监。《后汉·安帝纪》诏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传记。〈注〉洛阳南宫有东观。一名蓬观。又京观,积尸封土其上也。《左传·宣十二年》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又《韵会》壮观,奇观,谓景趣壮丽,事端奇伟有可观者。又《字汇补》□也。《周礼·夏官·司爟注》今燕俗名汤□为观。又人名,国名。《竹书纪年》帝启十年,放季子武观于西河。〈注〉武观,即楚语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又县名,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畔观县,胶东国有观阳县。《应劭曰》在观水之阳。又姓。《楚语》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又通作馆。《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灵圉燕於间馆。〈又〉虚宫馆而勿仞。《史记》《汉书》俱作观。又与鹳通。《庄子·寓言篇》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又《广韵》《集韵》古丸切《韵会》《正韵》沽欢切,□音官。《博雅》视也。《正字通》远视、上视曰观,近视、下视曰临。《易·观卦》初六童观。《朱子曰》卦以观示为义,爻以观瞻为义。《书·盘庚》予若观火。〈传〉我视汝情,如视火。郑康成读去声。《谷梁传·隐五年》公观鱼于棠。〈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关尹子·二柱篇》爱者我之精,观者我之神。爱为水,观为火。爱执而观,因之为木。观存而爱,摄之为金。又游也。《孟子》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又占也。《史记·天官书》观成潢。《晋灼曰》观,占也,潢,五帝车舍。又犹显也。《前汉·严安传》以观欲天下。《师古曰》显示之,使其慕欲也。又《韵会小补》区愿切,音劝。《礼·缁衣》在昔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注〉周田观,古文为割申劝。《陆德明·释文》观。依注读为劝。又叶古黄切,音光。《汲冢周书》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又叶规伦切,音均。《前汉·高彪诗》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又叶居员切,音涓。《傅毅·七激》推深穷类,靡不博观。光润嘉美,世宗其言。又叶扃县切,涓去声。《扬雄·甘泉赋》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仰桥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无见。又《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观,多也。《韩诗》作覩。考证:(又叶掌与切,音煮。《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观,多也。《韩诗》作覩。《朱注》观叶鱮,鱮音湑。)谨按观叶鱮朱注无此语。叶掌与切乃者字之音非观字之音。谨改又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多也。韩诗作覩。
鼻鼻:《亥集下·鼻字部》(古文)自《唐韵》父二切《集韵》《韵会》毗至切《正韵》毗意切,□音纰。《说文》鼻,引气自畀也。《释名》鼻,嘒也。出气嘒嘒也。《管子·水地篇》□发为鼻。《白虎通》鼻者,肺之使。又《扬子·方言》鼻,始也。兽初生谓之鼻,人初生谓之首。梁益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祖,居也。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扬雄·反骚》或鼻祖於汾隅。又猎人穿兽鼻曰鼻。犹持弓曰手弓。《张衡·西京赋》鼻赤象,圈巨狿。又炊鼻,地名。《左传·昭二十六年》师及齐师战於炊鼻。《杜注》炊鼻,鲁地。又有鼻,国名。在永州营道县北。《前汉·昌邑哀王传》舜封象於有鼻。《师古注》有鼻在零陵。《孟子》作有庳。又鼻息,西方国名。见《风俗通》。又《后汉·杜笃传》共川鼻饮之国。〈注〉相习以鼻饮也。又反鼻,蝮蛇别名。又类鼻,草名。生田中,叶如天名精。《李时珍曰》即豨莶。又《内典》阿鼻,此曰无间。从自从畀。俗从白,非。考证:(《扬雄·反骚》或鼻祖於汾阳。)谨照原文汾阳改汾隅。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