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tāo bù jìn
成语简拼:TTB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滔滔不儘
成语解释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同『滔滔不竭』。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
近义词
[同]滔滔不绝、滔滔不断、滔滔不竭
成语示例
(1)《清史稿·卷五〇一·遗逸列传二·傅山》:『山常卖药四方,与眉共挽一车,暮抵逆旅,篝灯课经,力学,继父志。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
成语造句
(1)彩桓哥哥给焯翔和梦茹介绍了“滔滔不尽”的成语典故。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滔滔不尽”几个大字。
(3)蛋蛋不会写成语“滔滔不尽”的最后一个字。
(4)点点写不出成语“滔滔不尽”,导致语文测试仅仅考了97分。
(5)南靖县奎洋中学的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滔滔不尽”。
(6)那是无尽的血红色沙漠,那是漫天的血红色风雪,那是连绵起伏的血红色群山,那是滔滔不尽的滚滚红流。
成语出处
《清史稿·傅山传》:『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尽不尽:[bùjìn] (1)不完全。不尽合理。(2)没有尽头;不完。感恩不尽。
滔滔滔滔:(1)形容大水滚滚:白浪滔滔,无边无际。(2)比喻话多,连续不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滔滔:[tāo] 〈动〉(1)使大水泛滥。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2)云集一起地涌往。无器而民滔乎前。――《庄子》。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尽尽:jìn 1、<动>完;完尽;完了。《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2、<动>全部用出。《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又] 〈动使动〉使……完尽;竭尽;用尽。《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谏太宗十思疏》:『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3、<动>完结;消亡。《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4、<名>尽头。《赤壁之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5、<动>达到顶点;穷极。《张衡传》:『妙尽璇机之正。』6、<副>全部;全都。《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7、<副>极端;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8、<动>同『进』,进行。《邵公谏厉王弭谤》:『近臣尽规。』jǐn 1、<动>尽量;尽可能。《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后。』2、<副>任凭;任随。武衍《宫词》:『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滔滔:《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说文》水漫漫大貌。《书·尧典》浩浩滔天。又流貌。《诗·齐风》汶水滔滔。又慢也。《左传·昭二十六年》士不滥,官不滔。又水名。《穆天子传》庚辰至於滔水。又八风之一。《吕氏春秋》东方曰滔风。又九土之一。《淮南子·地形训》西南戎州曰滔土。又《集韵》徒刀切,音陶。聚也。《庄子·田子方》滔乎前而不知其所以然。《说文》从水舀声。舀音由。凡慆蹈韬绦等字,皆从舀。上从爪,下从杵臼之臼。凡陷阎谄欿等字□从臽,音陷。与舀义别。考证:(《淮南子·地形训》南戎州曰滔土。)谨照原文南上增西字。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尽尽:《寅集上·尸字部》《正字通》俗尽字,详皿部尽字注。(尽)《唐韵》《正韵》慈忍切《集韵》《韵会》在忍切,□秦上声。《说文》器中空也。《小尔雅》止也。《玉篇》终也。《广韵》竭也。《集韵》悉也。《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哀元年》去恶莫如尽。《谷梁传·定十年》孔子正阶而上,不尽一等。《礼·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史记·礼书》明者,礼之尽也。《荀子·正名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注〉适可而止也。又《韩鄂岁华纪丽》大酺小尽。〈注〉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又姓。见《万姓统谱》。又《唐韵》《正韵》即忍切《集韵》《韵会》子忍切,□津上声。《类篇》极也。《正韵》尽之也。《书·康诰》往尽乃心。《诗·小雅》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左传·闵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曰:尽敌而反。《礼·乐记》殷周之□尽矣。又《韵会》皆也。《左传·昭二年》韩宣子曰:周礼尽在鲁矣。又《类篇》任也。《增韵》纵令也。《左传·文十四年》公子商人,尽其家贷於公。《礼·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俗作尽。又尽尽,极视尽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学者之嵬尽尽然,盱盱然。又《韵会》徐刃切《正韵》齐进切,□秦去声。亦竭也。《周语》齐国佐其语尽。〈注〉尽其心意,善恶褒贬,无所讳也。《世说新语》可以累心处都尽。〈注〉尽,犹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