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láng huáng què
成语注音:ㄊㄤˊ ㄌㄤˊ ㄏㄨㄤˊ ㄑㄩㄝˋ
成语简拼:TLH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螳蜋黄雀
成语解释
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略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同]螳螂捕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成语示例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四·槐西杂志四》:『後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後,挟弹者,又在其後,此之谓矣。』
成语造句
(1)包包写不出成语“螳螂黄雀”,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
(2)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螳螂黄雀”几个大字。
(3)大双不会写成语“螳螂黄雀”的最后一个字。
(4)融水县融佳中学的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螳螂黄雀”。
(5)屠叔叔给开开和他的同学讲解了“螳螂黄雀”的典故。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悬赏,杀人身被官拿,试看螳螂黄雀,劝君得意休夸。』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螳螂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活动灵便,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有的地区叫刀螂。
黄黄:huáng 1、<名>黄色。《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又] 〈名〉黄色的东西。《芋老人传》:『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促织》:『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又] 〈形〉枯黄。《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名>黄帝的简称。《史记·韩非列传》:『归本于黄老。』3、<名>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旧唐书·食货志》:『男女始生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4、<形>比喻事情落空。《红楼梦》:『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黄榜] 皇帝的文告。因用黄纸书写而名。殿试后,朝廷发布的榜文也称为黄榜。[黄发] 黄灵高寿的象征,因以指老人。[黄封] 宫廷酿造的酒。因用黄罗帕封而名。也用以泛指美酒。[黄冠] 道士的巾冠,因以为道士的别称。[黄泉] (1)地下水。(2)墓穴。迷信说法的阴间。
雀雀:1、[qiāo] 。2、[qiǎo] 义同『雀(què)』。方言。用于『家雀儿』(jiāqiǎor)、『雀盲眼』(qiǎomángyǎn)。3、[què] 〈名〉(1)(会意。从小隹。『隹』是短尾鸟的泛称,上加三点表示小。本义:麻雀)(2)同本义。雀,依人小乌也。――《说文》;从雀嗷嗷。――宋玉《高唐赋》;雀跃而游。――《庄子·在宥》;小者至于燕雀。――《礼记·月令》;青雀白鹄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雀盲症;雀舌牙茶(嫩芽茶);雀子(麻雀);雀爪(像麻雀的爪形,为绘画法中的一种名称);雀立(跳跃。一说:竦身而立);雀豹(指勇猛的雀);雀钗(雀形的钗头);雀罗(捕捉麻雀的网子);雀儿肠肚(比喻气量小);雀喜(早晨雀噪是喜庆之兆);雀儿(麻雀,小鸟)(3)泛指小鸟,鸟。二人雀弁执惠。――《书·顾命》。郑注:『赤黑曰雀。』。(4)如:雀舫(古代鸟形游船);雀翎(孔雀或鶡的羽毛);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雀金泥(用孔雀毛织成的毛料)。
螳螳:《申集中·虫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说文》螳螂也。《礼·月令》仲夏螳螂生。〈注〉螳螂,螵蛸母也。《扬子·方言》螳螂谓之髦。《郭注》有斧虫也,江东呼为石蜋。又名齕肬。《吴越春秋》夫秋蝉登高树,不知螳螂超枝缘条而稷其形。《庄子·人间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御曰: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又水名。《水经注》沂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又县名。《华阳国志》螳螂县出银、铅、白铜、亲药,有螳螂附子。
螂螂:《申集中·虫字部》《篇海》同蜋。
黄黄:《亥集下·黄字部》《唐韵》乎光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光切,□音皇。《说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黄中通理。又《史记·天官书》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黄道。又山名。《前汉·东方朔传》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又黄河。《尔雅·释水》河出崑仑虚,色白,所渠幷[同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注〉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又国名。《左传·桓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注〉黄国,今弋阳县。又州名。古邾国,汉西陵县,隋黄州。又县名。《前汉·地理志》黄县属东莱郡,内黄属魏郡,外黄属□留郡。〈注〉县有黄沟泽,故名。师古曰:惠公败宋师于黄,杜预以为外黄县东有黄城,即此地。又中黄,天子内藏。《后汉·桓帝纪》建和元年,芝生於黄藏府。又官名。《杜氏通典》乗[音chéng]黄令,晋官,主乗[音chéng]舆金根车。〈又〉晋以后,给事黄门侍郞,散骑常侍,俱属门下省,称曰黄散。又老人曰黄发。《礼·曲礼》君子式黄发。〈疏〉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耈老,寿也。〈疏〉寿考之通称。又小儿曰黄口。《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唐开元志》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帖,三年一造户籍,即今之黄册也。又翠黄,飞黄,□马名。《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进驾,飞黄伏皁。《诗·鲁颂》有骊有黄。〈注〉黄騂曰黄。又鵹黄,鸟名。《尔雅·释鸟仓庚注》即鵹黄也。又黄目,卣罍类。《礼·郊特牲》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又大黄,弩名。《太公·六韬》陷坚败强敌,用大黄连弩。《史记·李广传》以大黄射其裨将。又大黄,地黄,硫黄,雄黄,雌黄,□药名。又流黄,彩也。《古诗》少妇织流黄。《广雅》作留黄。又会稽竹簟供御,亦号流黄。《唐诗》珍簟冷流黄。又《正字通》贴黄,即古引黄。唐制,诏勑有更改,以纸贴黄,其表章略举事目,见於前封皮者,谓之引黄。后世即以引黄为贴黄,不用黄纸。又仓黄,急遽失措貌。《风土记》大雪被南越,犬皆仓黄吠噬。又《玉篇》马病色也。《尔雅·释诂》虺隤,黄病也。〈注〉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以为马病。《诗·周南》我马虺隤。考证:(《前汉·东方朔传》北至河阳)谨照原文河阳改池阳。(《礼·曲礼》君子敬黄发。)谨照原文敬黄发改式黄发。(《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迎驾)谨照原文迎驾改进驾。
雀雀:《戌集中·隹字部》《唐韵》即略切《集韵》《韵会》《正韵》即约切,□音爵。《说文》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古今注》雀,一名家賔。《埤雅》雀,物之淫者。《诗·召南》谁谓雀无角。《左传·襄二十五年》如鹰鸇之逐鸟雀也。又《书·顾命》二人雀弁。〈传〉雀韦弁。〈疏〉雀,言如雀头色也。又《周礼·春官·巾车》漆车藩蔽豻□雀饰。又《战国策》雀立不转。〈注〉雀立,踊也。又《扬子·方言》鹂黄,或谓之楚雀。《尔雅·释鸟》鵹黄,楚雀。〈注〉即仓庚也。又《尔雅·释鸟》鷣,负雀。〈注〉鷣,鹞也。善捉雀,因名。又《尔雅·释鸟·桑鳸窃脂注》俗谓之青雀。又《尔雅·释鸟·桃虫鹪注》鹪□,桃雀也。俗呼为巧妇。〈疏〉方言说,巧妇之名,自关而东谓之工爵,自关而西或谓之韈雀。又《扬雄·羽猎赋》□鸾,孔雀。又《临海异物志》南海有黄雀鱼,六月化为黄雀,十月入海为鱼。又《尔雅·释草》蘥,雀麦。〈注〉即燕麦也。又朱雀,南方宿名。《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考证:(《扬雄·校猎赋》□鸾,孔雀。)谨照原文校猎赋改羽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