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láng fèn bì
成语注音:ㄊㄤˊ ㄌㄤˊ ㄈㄣˋ ㄅㄧˋ
成语简拼:TLFB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螳蜋奮臂
成语解释
犹螳臂当车。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近义词
螳臂挡车
成语示例
(1)却乃提一旅之师,抗百万之众,何异螳螂奋臂,羊豚鼓鬣。▼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
成语造句
(1)逗逗写不出成语“螳螂奋臂”,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
(2)加加不会写成语“螳螂奋臂”的最后一个字。
(3)椒江区三甲中学的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螳螂奋臂”。
(4)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螳螂奋臂”几个大字。
(5)全林哥哥给瑞岩和诗盈讲解了“螳螂奋臂”的故事。
(6)却乃提一旅之师,抗百万之众,何异螳螂奋臂,羊豚鼓鬣。见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
成语出处
唐·黄滔《谢试官启》:『将怜其蚌蛤剖胎,只自回旋于皎月;螳螂奋臂无辞殒碎于高车。』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螳螂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活动灵便,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有的地区叫刀螂。
奋奋:fèn 1、<动>鸟展翅(飞)。《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柳毅传》:『恨无毛羽,不能奋飞。』2、<动>张开;举起。《口技》:『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左忠毅公逸事》:『乃奋臂以指拨眦。』3、<动>挥动;舞动。《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向先生。』《大铁椎传》:『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4、<动>奋勇;振奋。《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5、<动>施展;表现。《项羽本纪赞》:『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毛遂自荐》:『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6、<动>发扬。《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辞] 大言;高调。[奋衣] 1、振衣去尘。《礼记·曲礼上》:『奋由右上,取贰绥,跪乘。』2、拂袖,表示气愤。《世说新语·规箴》:『奋而去。』
臂臂:1、[bei] ――见『胳臂』(gēbei)。2、[bì] (1)(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2)胳臂。臂,手上也。――《说文》;肱谓之臂。――《广雅·释亲》;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3)动物的前肢。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4)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5)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螳螳:《申集中·虫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说文》螳螂也。《礼·月令》仲夏螳螂生。〈注〉螳螂,螵蛸母也。《扬子·方言》螳螂谓之髦。《郭注》有斧虫也,江东呼为石蜋。又名齕肬。《吴越春秋》夫秋蝉登高树,不知螳螂超枝缘条而稷其形。《庄子·人间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御曰: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又水名。《水经注》沂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又县名。《华阳国志》螳螂县出银、铅、白铜、亲药,有螳螂附子。
螂螂:《申集中·虫字部》《篇海》同蜋。
奋奋:《补遗·丑集》《大字部》《篇海类编》古朗切,刚上声。盐泽也。又音本。(奋)《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方问切,音偾。《说文》翬也。《尔雅·释鸟》雉,绝有力奋。羊,绝有力奋。螽丑奋。鸟张羽奋奞也。《诗·邶风》不能奋飞。《史记·乐书》羽翮奋,角觡生。又震动也。《易·豫□》雷出地奋。又扬也。《礼·乐记》奋至德之光。又振去尘也。《礼·曲礼》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又姓。《左传》楚有司马奋扬。又叶普麫切,音片。《孙楚·韩信赞》秦失其鹿,英雄交战。遂寤明主,超然虎奋。从奞在田上。俗作□,非。□字原从奞从旧。
臂臂:《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义切,音嬖。《说文》手上也。《广韵》肱也。《增韵》腕也。《正字通》今谓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释名》臂,裨也,在旁曰裨也。〈又〉殿也,高厚有殿遌也。《山海经》大荒之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又〉长臂国,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又牲之肩脚亦谓臂。《礼·少仪》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疏〉臂臑,谓肩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