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táng zhī zhèn
成语简拼:TTZ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堂堂之陣
成语解释
堂堂:壮盛的样子。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尔乃小辈之言,我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岂有用暗器伤你之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成语造句
(1)百金堡学校的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几个大字。
(3)格格写不出成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
(4)小东不会写成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最后一个字。
(5)妍妍姐姐给素敏和希潼讲解了“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典故。
(6)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堂堂之阵”几个大字。
(7)四合庄中学的汪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堂堂之阵”。
(8)雅唱姐姐给孙晓和思倩介绍了“堂堂之阵”的成语故事。
(9)忍术功夫长于行刺暗杀,从不以堂堂之阵取胜,惯于见缝插针。
(10)在去宝晶宫的地铁上,所叔叔给姚姚和小朋友讲解了『堂堂之阵』的故事。
(11)修仙界尔虞我诈之事多不胜数,也就是那些读傻了脑袋的儒门弟子才讲究堂堂之阵。
(12)尔乃小辈之言,我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岂有用暗器伤你之理?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13)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三回。
成语出处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堂堂堂堂:(1)形容容貌庄严大方:仪表堂堂。(2)形容有志气或有气魄:堂堂中华儿女。(3)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堂堂之阵。
堂堂:táng 1、<名>正屋。古代房屋阶上室外叫堂,堂后叫室。《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左忠毅公逸事》:『拜夫人于堂上。』2、<名>朝堂;殿堂。《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3、<名>公堂;官吏办公的地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君子国》:『终日屈膝公堂,亦不顾及颜面。』《严监行和严贡生》:『汤知县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4、<名>尊称别人的母亲,如『令堂』。5、<形>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如『堂兄弟』、『堂伯父』等。[堂奥] 房屋的深处,比喻深奥精微的道理或境界。[堂官] (1)明清时中央各衙门的长官。(2)旧时茶馆、饭馆、酒店等行业的服务人员,也写作『堂倌』。[堂萱] 指母亲。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阵阵:zhèn 1、<名>军队作战时按一定的作战意图排列的队伍。《出师表》:『愚以为营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又] <名>泛指行列。《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名>战事。《失街亭》:『吾累随丞相经阵。』3、<量>表示时间的长度。《失街亭》:『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
堂堂:《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坣《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说文》殿也。正寝曰堂。《释名》高显貌。《演义》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宇也。《诗·豳风》跻彼公堂。又明堂,王者朝诸侯之宫。《礼·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也。《前汉·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又堂室。《尔雅·释宫》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虚之,谓之堂,半巳后实之,谓之室。又官署。《汉官仪》黄门有画堂之署,中书省玉堂。《扬雄·解嘲》正金门,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唐书·百官志》初三省议事于门下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迁于中书省。又户部有考堂,天下岁会计处。又《吴郡国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数失火,以雌黄涂之乃止,故郡治曰黄堂。《吕氏春秋》宓子贱鸣琴而单父治,故县治曰琴堂。又堂堂,盛也,正也。《论语》堂堂乎张也。《淮南子·兵略训》堂堂之阵又衆[音zhòng]笑曰哄堂。《因话录》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一人知亲事,名亲端。公堂会食皆绝笑,左右不可忍,亲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谓哄堂。又佛堂曰鴈堂。《释氏要览》毗舍离为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文巫祭。《周礼·春官》男巫冬堂,赠无方无算。〈注〉冬岁之穷,设祭于堂,赠送万鬼也。又地名。《诗·鄘风》望楚与堂。〈注〉楚,楚丘。堂,丘之旁邑。又山之宽平处曰堂。《诗·秦风》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又姓。《韩诗外传》堂衣若扣孔子之门。又复姓。汉儒高堂生,唐贞观诏从祀。又叶徒红切,音同。《屈原·九歌》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阵阵:《戌集中·阜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直刃切,音□。《玉篇》旅也。《广韵》列也。《史记·淮阴侯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后汉·礼仪志》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又《玉篇》本作□。《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敎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如战之□。《左传·成七年》巫臣通吴於晋,敎之战□。《佩觿集》军□为阵,始於王羲之小学章。◎按史记作阵,非自羲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