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ī dàn zhī jī
成语简拼:SDZ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失旦之雞
成语解释
忘记报晓的雄鸡。比喻失职或犯错误的人。
成语接龙
1、失旦之鸡→鸡肠狗肚→肚里蛔虫→虫臂拒辙→辙环天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怀备至→至诚高节→节变岁移
2、失旦之鸡→鸡鸣戒旦→旦旦信誓→誓不甘休→休养生息→息迹静处→处高临深→深入显出→出山泉水→水抱山环
3、失旦之鸡→鸡犬不留→留恋不舍→舍己为人→人情练达→达变通机→机变如神→神色自若→若有若无→无所不通
成语示例
(1)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三国志·吴志·周喻传》
成语造句
(1)岑岑写不出成语“失旦之鸡”的拼音。
(2)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失旦之鸡”几个大字。
(3)凉辕叔叔给月敏和遥熠讲述了“失旦之鸡”的成语故事。
(4)龙南县武当初中的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失旦之鸡”。
(5)秋秋不会写成语“失旦之鸡”的最后一个字。
(6)去往芦集中学的火车上,妍美叔叔给心曦和尚双讲了『失旦之鸡』的历史故事。
(7)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见《三国志·吴志·周喻传》。
成语出处
汉·曹操《选举令》:『失晨之鸡,思补更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失失:shī 1、<动>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失边和。』2、<动>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失道。』3、<动>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名>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失。』5、<动>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旦旦:dàn 1、<名>日出的时候;早晨。《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湖。』《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2、<名>日;一日。《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3、<名>旦角,传统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有青衣、花旦、花衫、老旦、武旦等之分。《窦娥冤》:『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鸡鸡:jī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鲜红色肉质的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
失失:《丑集下·大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质切,音室。得之反。《说文》纵也。一曰错也,过也,遗也。《书·泰誓》时哉弗可失。《杜甫诗》虽乏谏诤资,恐君有遗失。又《集韵》《韵会》《正韵》□弋质切。与□同。《庄子·应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马将失。《六书本义》与佚轶通。又《集韵》《韵会》式吏切《正韵》式至切,□音试。《应桢华·林园集诗》示武恐荒,过亦为失。凡厥羣后,无懈于位。
旦旦:《辰集上·日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得案切《正韵》得烂切,□丹去声。《说文》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玉篇》朝也,晓也。《尔雅·释诂》旦,早也。《书·大禹谟》正月朔旦。《诗·陈风》谷旦于差。又《大雅》昊天曰旦。《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曲阿,是谓旦明。又《诗·卫风》信誓旦旦。〈笺〉言其恳恻款诚。〈疏〉旦旦犹怛怛。《释文》旦旦,《说文》作□□。又《诗·卫风·朱传》旦旦,明也。又《前汉·惠帝纪》当为城旦舂者。〈注〉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岁□也。又震旦,西域称中国之名。《楼炭经》葱河以东名震旦。又盍旦。《礼·坊记》相彼盍旦。〈注〉盍旦,夜鸣求旦之鸟。又与神同。《礼·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义也。〈注〉旦当为神,篆字之误也。又《韵补》叶都眷切。《庾敳·意赋》宗统竟初不别兮,大德亡其情愿。天地短於朝生兮,亿代促於始旦。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鸡鸡:《戌集中·隹字部》《唐韵》古兮切《集韵》《韵会》坚奚切《正韵》坚溪切,□音稽。《说文》知时畜也。《玉篇》司晨鸟。《尔雅·释畜》鸡大者蜀。蜀子雓,未成鸡僆,绝有力奋。〈疏〉此别鸡属也。《春秋·说题辞》曰: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易·说卦》巽为鸡。《书·泰誓》牝鸡无晨。《周礼·春官·大宗伯》六挚,工商执鸡。《礼·曲礼》鸡曰翰音。又《尔雅·释鸟》鶾,天鸡〈注〉鶾鸡赤羽。《逸周书》文鶾若彩鸡,成王时蜀人献之。又《尔雅·释虫》螒,天鸡。〈注〉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诗·豳风》六月莎鸡振羽。《尔雅翼》一名梭鸡。一名酸鸡。又鸡人,官名。《周礼·春官·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又《礼·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彝。又地名。《春秋·襄三年》同盟于鸡泽。〈注〉在广平曲梁县西南。又《昭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蔡、□许之师于鸡父。〈注〉鸡父,楚地。《战国策》负鸡次之典。《前汉·地理志》郁林郡,雍鸡县。又姓。《正字通》明正统,陕西苑马寺监正鸡鸣时。《说文》籀文作鷄。互详鸟部鷄字注。考证:(《尔雅·释畜》鸡大者蜀。蜀子雓,未成鸡健)谨照原文健改僆。(《前汉·地理志》欝林郡雍鸡县。)谨照原文欝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