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diǎn tóu
成语简拼:SDT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石點頭
近义词
[同]顽石点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反义词
顽固不化
成语示例
(1)《五灯会元·卷一七·保宁圆玑法师》:『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筭来多虚不如少实。』
(2)文相公这一番议论,真可使顽石点头,胜如药饵百倍,了缘师之病,大约可以霍然矣。▲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一回
(3)《野叟曝言·第一一回》:『文相公这一番议论,真可使顽石点头,胜如药饵百倍!了缘师之病,大约可以霍然矣!』
(4)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六·祭祁文载文》:『旧岁与岱偶谈禅理,阐扬佛法,真能使顽石点头。』
(5)清·蒋士铨《香祖楼·第三二出》:『陛下这番劝化,可令顽石点头,泥牛转磨矣。』
(6)宋·黄庭坚〈晓贤师续佛寿颂〉:『出家儿不费秋毫力,讲得天雨花,说得石点头。』
(7)小张有一张能使顽石点头的嘴巴,再固执的人都可以被他说服。
(8)因为王老师的耐心教导,这班学生终於顽石点头,功课进步。
(9)由於哥哥的辛苦付出、耐心开导,小弟终於顽石点头了。
(10)他的口才极佳,大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本领。
(11)他分析精辟,辩才无碍,足使顽石点头。
(12)…事,才进内房,这叫做斩草除根,永无遗患。』悟石点头道:『说得有理。』遂转身向家人安歇去处,掇开房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几个大字。
(2)辉辉写不出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
(3)江永县第一中学的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4)军剑哥哥给衣服和晋樱介绍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成语典故。
(5)黎黎不会写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最后一个字。
(6)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石点头”几个大字。
(7)嘉儒中学的纳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石点头”。
(8)纳兰阿姨给她的两个宝贝讲了“石点头”的历史故事。
(9)本子的第二页写着“顽石点头”几个大字。
(10)传石大哥哥给婉涟和旭聪讲述了“顽石点头”的历史典故
(11)潼南中学校的须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顽石点头”。
(12)他分析精辟,辩才无碍,足使顽石点头。
(13)他分析精闢,辩才无碍,足使顽石点头。
(14)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顽石点头了。
(15)董官人弱冠之年,初晓得撩云拨雨。见明·天然痴叟《石点头》。
(16)气得彭教谕拂衣而去,遂挂冠归去。见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
(17)在去往寿县时寺初级中学的路途中,鸶明叔叔给劭涵和子梓讲了『顽石点头』的历史故事。
(18)冷艳、凄美而伤感,那种哀感顽艳、醉石点头的感觉充斥在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文字里。
(19)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见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点头点头:[diǎntóu] 快速地向前低头;作为[同意、致意或命令等的] 表示而向前低头。
石石:shí 1、<名>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名>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3、<名>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名>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5、<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 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 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
点点:diǎn 1、<名>斑点。《晋书·袁宏传》:『如彼白圭,质无尘点。』2、<名>液体的小滴。《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林黛玉进贾府》:『泪光点点,娇喘微微。』3、<名>『、』汉字笔画的一种。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又] <动>用笔加上点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晴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4、<动>删改文字。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公又与遂书,多与点窜。』(与遂书:给韩遂信。窜:改动)。5、<动>一触即起。《明湖居听书》:『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6、<动>检查;核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军都点见了堆数。』7、<动>引着火。《群英会蒋干中计》:『饮至天晚,点上灯烛。』8、<动>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下立刻恢复原位。《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9、<名>更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尚未看完,忽闻传点。』10、<动>通『玷』。污;辱。司马迁《报任安书》:『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岳飞《五岳祠盟记》:『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点,余之愿也。』[点化] (1)指点感化,多指道家以语言诱人入道。(2)点染美化。(3)改造前人的诗句而寓有新意。
头头:一、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二、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石石:《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补阳,故山含石。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正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传》卫大夫石碏。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殻。一面附石,细孔亲亲,或七或八。
点点:《亥集下·黑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多忝切,音玷。《说文》小黑也。又《正韵》点注也。《尔雅·释器》灭谓之点。〈注〉以笔灭字为点。又《玉篇》检点也。又《广韵》点画。又《正韵》更点。又《广雅》污也。《太史公报任安书》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又《集韵》之廉切,音詹。人名。鲁有丰点,齐有鲍点。又《集韵》丁贺切,音哆。草叶坏也。《齐民要术》故墟种麻,有点叶夭折之患。又《集韵》都念切,音店。亦污也。《束皙·白华诗》鲜侔晨葩,莫之点辱。考证:(《太史公报任安书》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谨照原文发笑改见笑。
头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