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ì wēng zhī yì
成语简拼:ZWZ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醉翁之意
成语解释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用法
作宾语;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近义词
[同]醉翁之意不在酒、别有用心、项庄舞剑
反义词
表里如一
成语接龙
1、醉翁之意→意略纵横→横折强敌→敌变我变→变本加厉→厉精图治→治谱家传→传檄而定→定省温清→清心寡欲
2、醉翁之意→意马心猿→猿穴坏山→山高水长→长安道上→上根大器→器满则倾→倾耳侧目→目不识丁→丁真楷草
3、醉翁之意→意指为狱→狱货非宝→宝山空回→回旋进退→退徙三舍→舍身成仁→仁言利博→博关经典→典诰大语
成语示例
(1)清·李渔《慎鸾交·第六出》:『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小弟这个醉翁,所志又不在山水;要借山水为名,好亲近佳人的意思。』
(2)《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便请众位写局票,魏翩仞抢着代笔,自己先写了一张陆桂芳。…仇五科说:「翩仞是醉翁之意罢哩。」』
(3)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4)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说:「翩翁是醉翁之意罢了。」』
(5)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源)
(6)元·刘因〈饮仲诚椰瓢〉诗:『醉翁之意不在酒,宛如琴意非丝桐。』
(7)坐在这里,沉浸在轻柔的钢琴声中,不禁令人有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根本忘了是来喝酒的。
(8)双方所以谈了半天谈不拢,原来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视的根本不是此次会议的主题。
(9)我看他出席这场酒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他滴酒不沾,一定别有目的。
(10)许多到酒吧喝酒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喜欢的是那种浪漫的气氛。
(11)来参加园游会的男士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想藉机与美女搭讪。
(12)…翩仞总是叫这个小把戏。』仇五科说:『翩翁是「醉翁之意」罢哩。』魏翩仞只顾写他的,也不理人,一连写了三…——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醉翁之意”几个大字。
(2)唱唱写不出成语“醉翁之意”,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3)成语醉翁之意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4)淙淙不会写成语“醉翁之意”的最后一个字。
(5)范营乡一中的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醉翁之意”。
(6)祭大爷给朗朗和芸芸讲了“醉翁之意”的典故。
(7)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8)甘城中学的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9)荐琰哥哥给芬芬和晴思介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成语典故。
(10)史密斯要求会见,我想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事实是,我与一些朋友逗留在这邻里周围,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不过是想看看那些当裸体模特儿的法国人罢了。
(12)秀色可餐,优雅可饮,醉翁之意,妙不可言。
(13)二王酒量原是好的,只因他们醉翁之意俱不在酒,便假装醉态。
(14)李三却知道梁成龙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厮肯定有话想单独对自己说。
(15)李志远的确想,不过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的在常凌峰身上。
(16)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说:翩翁是醉翁之意罢了。』。
(17)花脸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然后再近水楼台先得月,最终目的是那个小丫头。
(18)说着捧起空酒坛闻了闻又说:好酒,好酒,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老娘有心意。
(19)前往南湖高级中学的火车上,旭俱大哥哥给淑嗖和玲燕讲了『醉翁之意』的典故。
成语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醉醉:zuì 1、<形>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陶侃》:『岂可但逸游荒醉?』2、<动>喝醉酒。《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始得西山宴游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形>湖涂;昏愦。《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动>极端喜爱;沉迷。《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醉侯] 好酒而量大者。[醉酒饱德] 语出《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成年,介尔景福』。后指酬谢主人款待之辞。[醉乡] 醉中的境界。[醉眼] 酒后含有醉意。
翁翁:wēng 1、<名>父亲。《促织》:『而翁归,自与复算耳。』2、<名>泛指男性老人。《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3、<名>指妻子的父亲;丈夫的父亲。如『翁婿』、『翁姑』。[翁主] 汉诸王之女称翁主。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意意:yì 1、<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3、<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4、<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6、<动>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意表] 意料之外。[意会] 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醉醉:《酉集下·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将遂切,音檇。《正韵》为酒所酣曰醉。《书·酒诰》德将无醉。《诗·大雅》既醉以酒。又心醉。《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经。又骨醉。《唐书·武后纪》高宗王后萧良姊为武昭仪所诬,囚之,武氏置二人酿瓮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览冥训》通于大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汇补》醉李,地名。与檇李同。《公羊传·定十四年》於越败吴于醉李。又《字汇补》精崔切,音嶉。《李世泽·韵图》醉字有平去二音。《说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乱也。一曰溃也。《正字通》醉必伐德丧仪,酒诰、宾筵言之甚详,未有醉能卒其度量不至乱者。因卒立义,说文误。
翁翁:《未集中·羽字部》《广韵》《正韵》乌红切《集韵》《韵会》乌公切,□音螉。《说文》颈毛也。《玉篇》鸟颈下毛。《前汉·礼乐志》赤鴈集六纷员,殊翁亲五采文。〈注〉孟康曰:翁,鴈颈。又《玉篇》飞貌。又《广雅》翁,父也。《史记·项羽纪》吾翁即若翁。又《玉篇》老称。《史记·灌将军传》与长孺共一老秃翁。〈注〉年老头秃也。又姓。《前汉·货殖传》翁伯以脂而倾县邑。又《集韵》《正韵》□邬孔切,音□。《周礼·天官·酒正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酇白矣。《释文》翁,音鸣动反。一音於勇反。又《韵补》叶乌光切。《道藏歌》霄骈纵横舞。紫盖托朱方。风尘有忧哀,陨我白鬓翁。又《玉篇》或作□。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意意:《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记切《正韵》於戏切,□音□。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礼运》非意之也。〈注〉意,心所无虑也。〈疏〉谓於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无虑,即虑无也。又与抑通。《徐锴曰》见之於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礼》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欤。意犹抑。《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又《转注古音》於宜切,音医。《前汉·韩信传》意鸣猝嗟。又叶乙力切,音亿。《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羣臣颂功,请刻於石,表垂乎常式。又与臆通。《贾谊·服赋》请对以意。《史记》作臆。《师古曰》叶韵音亿。《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