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兵息甲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bīng xī jiǎ成语简拼:YBX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偃兵息甲
成语解释
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战斗。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偃旗息鼓、鸣金收兵、销声匿迹、偃武修文、偃革倒戈
成语造句
(1)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偃兵息甲”几个大字。
(2)九中初中部的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偃兵息甲”。
(3)力强哥哥给竹苑和来凤介绍了“偃兵息甲”的成语典故。
(4)妙妙不会写成语“偃兵息甲”的最后一个字。
(5)小卡写不出成语“偃兵息甲”的拼音。
(6)偃兵息甲,马放南山,使百姓休息不再杀伤。
成语出处
后魏·高允《片士颂》:『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学。』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偃偃:yǎn 1、<动>仰卧;又为仰面向后倒,与『仆』相对。《窦娥冤》:『人拥的我前合后偃。』2、<动>信息;停止。《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偃蹇] (1)高耸的样子。(2)高傲的样子。[偃息] 安卧。[偃仰] (1)悠闲安逸的样子。(2)仰面倒下。
兵兵:bīng 1、<名>兵器;武器。《殽之战》:『束载、厉兵、秣马矣。』《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名>军队;士兵。《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3、<名>战争;军事。《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4、<名>战略。《谋攻》:『战上兵伐谋。』
息息:xī 1、<名>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庄子·逍遥遊》:『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动>呼吸;喘气。《柳毅传》:『当闭目,数息可达矣。』3、<动>叹息;叹气。《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长息曰。』4、<动>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5、<动>止息;停止。《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6、<动>平息。《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7、<动>通『熄』,熄灭。《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8、<动>增长。《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9、<动>繁殖;繁育。《赵威后问齐使》:『是助王息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10、<名>子女,特称儿子。《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11、<名>利息。《原君》:『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息男] 亲生儿子。[息女] 亲生女。
甲甲:jiǎ 1、<名>植物种子的外壳。《周易·解·彖传》:『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2、<名>动物护身的外壳。曹植《神龟赋》:『肌肉消尽,唯甲存焉。』3、<名>战甲,古代士兵穿的用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服。《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受之。』4、<名>甲士;披甲的士兵。《赤壁之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5、<名>指甲。张孜《雪》:『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6、<名>天干的第一位。7、<形>第一流的;头等的。《芋老人传》:『书生因甲第为相国。』8、<动>居第一位。《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甲第] (1)权贵人家的豪华住宅。(2)科举考试的第一等。[甲姓] 大姓。
偃偃:《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韵会》於幰切《集韵》隐幰切,□烟上声。《说文》僵也,仆也。《仪礼·乡射礼》偃旌兴而俟。《淮南子·精神训》墙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服也,靡也,卧也。《诗·小雅》或息偃在牀。《书·武成》偃武修文。又偃蹇,困顿失志貌。《左传·哀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注〉偃蹇,骄傲也。又与堰同,壅水也。《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关空也。又偃猪,下湿之地。《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正义曰》偃猪,谓偃水为猪也。又厕也。《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注〉偃谓屛厠也。屛厠则以偃溲。又地名。《春秋·僖元年》公败邾师于偃。又姓。晋偃籍。又《集韵》於殄切,音蝘。义同。考证:(《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阔空也。)谨照原文阔空改关空。
兵兵:《子集下·八字部》《唐韵》甫明切《集韵》《韵会》晡明切《正韵》补明切,□丙平声。《说文》械也。《增韵》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月令》命将帅选士厉兵。《周礼·夏官》中秋敎治兵。《广韵》戎也。又击敌曰兵之。《左传·定十年》公会齐景公于夹谷,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注〉命士官击莱人也。又《礼·曲礼》死□曰兵。〈注〉言能扞国难为□所杀者,谓为兵也。又必良切,音浜。《诗·卫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史记·天官书》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盱目□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始与清、呈、形、灵为韵。《□思王·孟冬篇》武官诫田,讲旅统兵。与清、停为韵。《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与清、城、名、声为韵。《明帝·苦寒行》虽有吴蜀□,春秋足耀兵。与龄、缨为韵。又《韵补》叶犇谟切,音逋。《道藏歌》解带天皇寝,停驾高上兵。玉真启角节,翊卫自相扶。
息息:《卯集上·心字部》《唐韵》相即切《集韵》《韵会》《正韵》悉即切,□音熄。《说文》喘也。《增韵》一呼一吸为一息。又大声叹曰太息。《战国策》闵王太息。〈注〉长出气也。《前汉·高帝纪》喟然太息。《师古注》太息之大也。又累气曰累息。《后汉·任延传》吏民累息。一曰止也。《礼·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注〉息犹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辞。又处也。《诗·小雅》无恒安息。〈传〉息,犹处也。又生也。《周礼·地官》以保息六养万民。《前汉·宣帝纪》□者不可息。《师古注》息谓生长。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长也。又《礼·月令注》阳生为息。又子曰息。《东观汉记》此盖我子息也。《战国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又《尸子》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也。息,小儿也。又出钱生子亦曰息。《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以国服为之息。又劳也。《仪礼·乡饮酒礼》乃息司正。〈注〉息,劳也。《释文》劳,力报反。又休也。《周礼·春官·龠章》以息老物。〈注〉休息之也。又《冬官·考工记·梓人》张兽侯,则王以息燕。〈注〉息者,休农息老物也。又《释名》息,塞也,塞满也。又国名。又新息县,本息故国,徙於东,故加新字。《左传·隐十一年》息侯伐郑。〈注〉息国,汝南新息县。《释文》一本作鄎。又安息,戎国,去长安万六百里。《风俗通》戎类有六,五曰鼻息。又土自长息无限,曰息壤。《山海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又姓。《姓苑》今襄阳有此姓。又息夫,复姓。又叶私列切,音屑。《苏轼·游香积寺诗》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幽寻恐不继,书版记岁月。从心从自,自亦声。《徐锴曰》自,鼻也。气息从鼻出。会意。考证:(《礼·檀弓》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谨照原文小人改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