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ì liè fà zhǐ
成语简拼:ZLFZ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眥裂發指
成语解释
眼角裂开,头发上竖。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愤怒
近义词
怒发冲冠、咬牙切齿、怒火中烧、怒不可遏、怒气冲天、勃然大怒
成语接龙
1、眦裂发指→指方画圆→圆顶方趾→趾踵相错→错落参差→差三错四→四分五裂→裂眦嚼齿→齿牙春色→色若死灰→灰烟瘴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态万千→千里之志→志在千里→里通外国→国仇家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尾街头→头头是道→道而不径→径情直遂→遂心快意
2、眦裂发指→指麾可定→定倾扶危→危言逆耳→耳濡目及→及宾有鱼→鱼鱼雅雅→雅人韵士→士饱马腾→腾空而起→起凤腾蛟→蛟龙得水→水底摸月→月章星句→句比字栉→栉霜沐露→露宿风餐→餐风饮露→露影藏形→形枉影曲→曲终奏雅→雅俗共赏→赏一劝百→百啭千声→声振屋瓦
3、眦裂发指→指鹿为马→马上房子→子曰诗云→云屯雨集→集萤映雪→雪窗萤火→火耕水种→种学绩文→文以载道→道傍苦李→李广难封→封官许原→原始反终→终始若一→一岁三迁→迁延稽留→留连不舍→舍生忘死→死不足惜→惜字如金→金貂贳酒→酒食地狱→狱货非宝→宝山空回
4、眦裂发指→指亲托故→故土难离→离经辨志→志骄气盈→盈盈一水→水软山温→温润而泽→泽被后世→世俗之见→见羹见墙→墙高基下→下笔如神→神号鬼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胆如天→天悬地隔→隔壁听话→话中有话→话里有刺→刺股悬梁→梁上君子→子曰诗云→云愁雨怨
5、眦裂发指→指日可待→待时守分→分化瓦解→解疑释惑→惑世诬民→民有菜色→色丝虀臼→臼杵之交→交口称赞→赞口不绝→绝其本根→根深枝茂→茂林修竹→竹报平安→安生服业→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拙嘴笨舌→舌敝唇焦→焦心热中→中流一壶→壶天日月→月旦春秋→秋毫无犯
成语示例
(1)梁实秋《怒》:『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眦裂发指,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眦裂发指”几个大字。
(2)田各庄中学的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眦裂发指”。
(3)小笔写不出成语“眦裂发指”,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
(4)小顺不会写成语“眦裂发指”的最后一个字。
(5)竹奶奶给她的小孙女和外甥女介绍了“眦裂发指”的典故。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眦裂眦裂:瞪眼怒视,眼眶破裂。形容盛怒。[语出]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发指发指:[fàzhǐ] 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史记·刺客列传》;令人发指。
眦眦:zì <名>眼角。《鸿门宴》:『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眦裂] 瞪眼怒视,眼眶破裂。[眦占] 侧目而视,表示轻视。
裂裂:liè 1、<动>剪;裁。《左传·昭公元年》:『裂裳帛而与之。』2、<动>撕裂;撕开。《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3、<动>分割;分裂。《项羽本纪赞》:『分裂天下而封王侯。』4、<动>破裂;开裂。《大铁椎传》:『贼应声落马,马首裂。』5、<动>塌陷崩裂。《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6、<动>像裂开的样子。《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发发:fā 1、<动>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2、<动>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3、<动>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4、<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5、<动>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6、<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7、<动>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8、<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9、<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10、<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11、<动>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12、<动>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3、<动>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14、<动>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15、<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16、<动>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17、<动>点燃,燃放。《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18、<量>(1)支,颗。《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2)次;下。《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注] 本词条古代写作『發』。fà 1、<名>头发。《荆轲刺秦王》:『发尽上指冠。』2、<量>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促织》:『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注] 本词条古代写作『髪』。
指指:zhǐ 1、<名>手指。《卖炭翁》:『两鬃苍苍十指黑。』《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2、<动>用手指点。《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始得西山宴游记》:『望西山,指异之。』3、<动>指给……看。《史记·项羽本纪》:『指王翳曰:「此项王也。」』4、<动>指责。《汉书·王嘉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5、<动>直立;竖起。《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6、<名>通『旨』。意图;意旨。《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意。』《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7、<副>通『直』。直接。《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点] (1)指出;指给人看。(2)指责。(3)评论;指导。[指意] 意旨;意向。
眦眦:《午集中·目字部》《类篇》与眦同。(眦)《唐韵》在诣切《集韵》《韵会》《正韵》才诣切,□音剂。《说文》目厓也。《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前汉书》作眦。《列子·汤问篇》拭眦扬眉而望之。〈注〉眦,目际也。《灵枢经·癫狂篇》目眦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注〉眦者,睛外之眼角也。又衣交领处曰眦。《尔雅·释器》衣眦谓之襟。〈注〉谓领交处,如人眼,唇,眦,头也。《集韵》又音赀。又《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又《集韵》仕懈切《韵会》士懈切《正韵》助迈切,□柴去声。《博雅》睚眦裂也。《类篇》恨视也。又举目相忤貌。《史记·范睢传》睚眦之怨必报。《集韵》或作□。《晋书·载记》伪作疵,非。又《正韵》资四切,音恣。《集韵》鉏佳切,音柴。义□同。
裂裂:《申集下·衣字部》《唐韵》《正韵》良辥切《集韵》力蘖切《韵会》力辥切,□音列。《说文》缯余。《徐曰》裁剪之余也。又《广韵》襞裂,破也。《礼·内则》衣裳□裂,纫箴请补缀。《晏子·亲下篇》女子而男其饰者,裂其衣,断其带。又灭裂。《庄子·则阳篇》治民焉,勿灭裂。又《韵会》力制切,音例。与厉通。《礼·内则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缘饰之,则是鞶裂与。〈疏〉案传作鞶厉,古时通为一字。又人名。《春秋·隐二年》纪裂繻来逆女。《说文》作□。考证:(《左传·隐二年》纪子帛名裂繻。)谨按左传无此文。改春秋隐二年,纪裂繻来逆女。
发发:《午集中·癶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伐切,音发。《说文》□发也。《诗·召南》壹发五豝。〈传〉发,矢也。《前汉·匈奴传》矢四发。〈注〉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为一发。师古曰: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又《广韵》起也。《孟子》舜发於□亩之中。又舒也,扬也。《易·乾卦》六爻发挥。〈疏〉发,越也。又《坤卦》发於事业。〈疏〉宣发也。《左传·桓二年》声名以发之。〈注〉发扬此德也。又《博雅》开也。《书·武成》发钜桥之粟。〈疏〉谓开出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注〉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又《玉篇》进也,行也。《博雅》去也。《诗·齐风》履我发兮。〈疏〉行必发足而去,故以发为行也。《礼·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无移。〈注〉谓起履也。又《释名》拨也。拨使开也。《礼·王制》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疏〉谓有军旅以发士卒也。又《广韵》明也。《论语》亦足以发。〈注〉谓发明大体也。又《广韵》举也。《增韵》兴也。《前汉·王吉传》慎毋有所发。〈注〉谓兴举众事也。又乱也。《诗·邶风》毋发我笱。又伐也。《诗·周颂》骏发尔私。〈疏〉以耜击伐其私田,使之发起也。又遣也。《礼·檀弓》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注〉发礼往贺也。又见也。《礼·礼器》君子乐其发也。〈注〉乐多其外见也。又动也。《老子·道德经》地无以宁,将恐发。又泄也。《楚辞·大招》春气奋发。又《历法》春夏曰发,秋冬曰敛。又发发,疾貌。《诗·小雅》飘风发发。〈笺〉寒且疾也。又《诗传》长发,大禘也。〈疏〉大禘之乐歌也。《唐书·礼乐志》懿祖曰:长发之舞。又昏礼曰发齐。《荀子·礼论》大昏之未发齐也。〈注〉谓未有威仪节文。象太古时也。《史记·礼书》作废齐。又《玉篇》发,驾车也。《扬子·方言》发,税,舍车也。东齐海岱之间谓之发,宋赵□魏之间谓之税。〈注〉舍宜音写,今通发,写也。税犹脱也。又《后汉·五行志》东方神鸟曰发明。《博雅》凤皇晨鸣曰发明。又《汲冢周书》发人鹿鹿者,若鹿迅走。〈注〉发,东夷也。又清发,水名。见《左传》。又县名。《前汉·地理志》余发县,属九真郡。发干县,属东郡。又姓。《史记·封禅书》游水发根。〈注〉游水,县名。发根,人姓名。又《集韵》《正韵》□北末切,音拨。《诗·卫风》鱣鲔发发。〈传〉盛貌。马融曰:鱼尾着纲发发然。《韩诗》作鱍。《说文》作鮁。又叶方吠切,音废。《诗·豳风》一之日觱发。〈传〉风寒也,叶下烈烈。音例。又叶非律切,废入声。《扬雄·长杨赋》纷纭沸渭,云合电发。猋腾波流,机骇蠭轶。轶音亦。一说本赋发轶,与上文爰整其旅,乃命骠卫,卫字为韵。发,音费。轶,音替。古霁寘二韵通,非发读废入声,与轶音亦叶也。考证:(《左传·桓元年》声名以发之。)谨照原文元年改二年。(《礼·王制》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军甲。)谨照原文军甲改车甲。
指指:《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职雉切《集韵》《韵会》轸视切,□音旨。《说文》手指也。《易·说卦》艮为指。〈疏〉取其执止物也。《左传·宣四年》子公之食指动。〈疏〉一巨指,二食指,三将指,四无名指,五小指。又《定十四年》以戈击阖庐伤将指。〈注〉足,大指也。言其将领诸指。足之用力,大指居多。手之取物,中指为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手以中指为将。又《广韵》斥也。《易·系辞》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疏〉各斥其爻卦之所适也。又示也。《礼·玉藻》凡有指画於君前用笏。《前汉·萧何传》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注〉指示者,以手指示之。又《增韵》指麾也。《礼·曲礼》六十曰耆指使。〈注〉指事使人也。《前汉·贾谊传》颐指如意。〈注〉但动颐指麾,则所欲皆如意。又直指,官名。《前汉·武帝纪》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羣盗。又与旨恉通。意向也。《书·盘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前汉·孔光传》不希指苟合。〈注〉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又归趣也。《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前汉·河间献王传》文约指明。〈注〉指,谓义之所趋,若人以手指物也。又美也。《荀子·大略篇》不时宜,不敬交,不驩欣,虽指非礼也。《集韵》或从月作脂。考证:(《定十四年》阖庐伤将指。)谨照原文阖庐上增以戈击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