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ōng miào qiū xū
成语简拼:ZMQX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宗廟丘墟
成语解释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祷告的地方。宗庙变成废墟。比喻国家灭亡。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晨晨不会写成语“宗庙丘墟”的最后一个字。
(2)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宗庙丘墟”几个大字。
(3)林麒哥哥给玥泉和亦琳讲了“宗庙丘墟”的故事。
(4)灵儿写不出成语“宗庙丘墟”,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
(5)坦洲汇翠学校的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宗庙丘墟”。
(6)《明史》是清时人修的,这些人大抵是明朝旧臣,国破家亡,宗庙丘墟。
(7)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见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8)在前往长安区滦镇街办泉子头中学的路上,沐韬大哥哥给先蓉和红阌讲述了『宗庙丘墟』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元·施惠《幽闺记·罔害皤良》:『城市中喧喧嚷嚷,村野间哭哭啼啼,可惜车驾奔驰,生民涂炭,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丘墟丘墟:1、废墟;荒地。《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2、坟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
宗庙宗庙:[zōngmiào] (1)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四》。又:先王之宗庙。又:立宗庙于薛。(2)王室国家的代称。宗庙社稷。――清·周容《芋老人传》;宗庙之事。――《论语·先进》。又:宗庙会同。
宗宗:zōng 1、<名>祖宗;宗庙。《尚书·大禹谟》:『受命于神宗。』2、<名>祖宗;祖先。《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3、<名>宗族。《叔向贺贫》:『其宗灭于绛。』4、<动>祭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5、<动>遵奉;尊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6、<动>归往。《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7、<名>本源。《庄子·知北游》:『将反于宗。』[宗祠] 祠堂;家庙。[宗法] (1)宗族之法。(2)旧时的家法。[宗匠] 学问、技艺上有大成就而为人敬仰的人,比喻君主或辅佐之臣。[宗器] 祭祀用的器具。[宗事] (1)宗庙事务。(2)尊重其事
庙庙:miào <名>宗庙;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过秦论》:『一夫作乱而七庙隳。』[又] <名>供奉神、佛、圣贤的处所。《过小孤山大孤山》:『庙在山之西麓。』今有『山神庙』、『观音庙』等。[庙策] 朝廷对国家大事的策划。[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庙讳] 已故帝王的名字。[庙社] 宗庙社稷,古代祭祀的地方。也代指国家、朝廷。[庙堂] (1)宗庙之堂。(2)朝廷。[庙祝] 寺庙中掌香火的人。
丘丘:qiū 1、<名>土堆;小土山。《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名>坟墓。《史记·吴王濞列传》:『烧残民家,掘其丘冢。』3、<名>丘墟;废墟。屈原《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4、<量>即垄,田亩耕作单位。古代以九夫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采草药》:『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辨] 岭,山,陵,丘。见『陵』字。[丘墟] (1)废墟;荒地。(2)坟墓。[丘壑] (1)深山幽谷。常指隐居处。(2)画家的构思布局。
墟墟:xū 1、<名>大土山。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古之书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2、<名>废墟。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又] 使成废墟。《荀子·解蔽》:『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3、<名>集市(后起意义)。如『趁墟』、『墟市』。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墟落] 村落。王维《渭川田家》诗:『斜阳照墟,穷巷牛羊归。』
宗宗:《寅集上·宀字部》《唐韵》作冬切《集韵》《韵会》祖賨切《正韵》祖冬切,□音□。《说文》尊祖庙也。《白虎通》宗者何,宗有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郉昺曰》宗者,本也。庙号不迁,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称曰宗庙。《礼·祭法》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贾谊曰》祖有功,宗有德也。又流派所出为宗。《礼·丧服小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程颐曰》凡言宗者,以主祭祀为言,人宗於此而祭祀也。又同姓曰宗。《诗·大雅》宗子维城。〈注〉同姓也。又《书·舜典》禋于六宗。〈注〉谓所尊祭者,其祀有六,寒暑日月星水旱也。贾逵曰: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司马彪曰: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属,地宗社稷五祀之属。又秩宗,官名。《书·舜典》咨伯,汝作秩宗。〈注〉主郊庙之官,掌叙鬼神尊□,故曰秩宗,周礼谓之宗伯。又曰祝宗。又《周礼·春官·大宗伯》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又瞽宗,殷学名。又人物所归往亦曰宗。《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注〉言百川以海为宗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又姓。又叶则郞切,音臧。《史记·司马迁自叙》蠲除肉□,开通关梁。广恩施博,厥称太宗。《说文》从宀从示。《徐曰》宗庙,神只所居。示,古只字。考证:(《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朝於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宗。)谨照原文诸侯朝於天子改为宾礼亲邦国。
庙庙:《寅集下·广字部》《字汇》俗庙字。(庙)(古文)庿《唐韵》《广韵》《韵会》《正韵》□眉召切,苗去声。《说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释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庙也。《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注〉夹室前堂。〈疏〉凡大室有东西厢夹室及前堂有序墙者曰庙。又《六书故》宫前曰庙,后曰寝。今王宫之前殿,士大夫之厅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寝庙。传曰:夫鼠不穴寝庙,畏人故也。犹后世言庙朝,庙堂也。《文中子·礼学篇》山泽有廊庙之志。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庙。《史记·封禅书》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於是作渭阳五帝庙。
丘丘:《子集上·一字部》《广韵》去鸠切《集韵》《韵会》祛尤切《正韵》驱尤切,□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尔雅·释丘》非人为之曰丘。又前高后下曰旄丘。《博雅》小陵曰丘。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而奏之。〈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於地上。因下以事地,故於泽中。又地名。帝丘,本颛顼之墟,今澶州濮阳县。又营丘,商丘,楚丘,灵丘,葵丘,咸丘,虎丘,皆地名。又三丘。《张衡·思玄赋》过少昊之穷野兮,问三丘乎句芒。〈注〉蓬莱,方丈,方壶,三者皆羣仙所居。又《前汉·□法志》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又《春秋·成元年》作丘甲。《胡传》益兵也,即丘出一甲,则一甸之中,共百人为兵矣。又聚也。《孔安国·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书也。又崇丘,亡诗篇名。言万物得极其高大也。又大也。《前汉·楚元王传》高祖微时,尝与宾客过其丘嫂食。〈注〉长嫂之称。又空也。《前汉·息夫躬传》寄居丘亭。又丘里。《庄子·则阳篇》少知问太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为风俗也。又比丘。《魏书·释老传》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又姓。又左丘,龙丘,咸丘,虞丘,梁丘,母丘,陶丘,浮丘,麦丘,水丘,吾丘,皆复姓。又《韵补》叶祛其切,音欺。《诗·卫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叶下媒期。《小雅》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叶下诗之。《左传·僖十五年》史苏占之曰:不利行师,败於宗丘。叶上姬旗。又叶苦高切,音尻。《楚辞·九怀》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望谿兮蓊鬰,熊罴兮呴嘷。又叶丘於切,音区。《□琳·大荒赋》过不死之灵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伫盘桓以踌蹰。古丘区声通。《颜师古曰》古语丘区二字音不别,今读则异。互见匚部区字注。《集韵》本作丠,亦作□。
墟墟:《丑集中·土字部》《唐韵》去鱼切《集韵》《韵会》《正韵》丘於切,□音虚。《说文》大丘也。《礼·檀弓》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又故城。《帝王世纪》瞍妻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得姓姚氏。《左传·昭七年》谢息迁桃。〈注〉鲁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陶墟,相传舜所陶处。《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朝歌,遂曰殷墟。又大壑。《列子·汤问篇》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名曰归墟。《木华·海赋》南澰朱厓,北洒天墟。又商贾货物辐凑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又叶偶举切,音语。《诗·邶风》升彼墟矣。叶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