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kǒu dùn cí
成语简拼:ZKD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拙口鈍辭
成语解释
钝:笨拙,不灵活。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语
近义词
拙嘴笨舌、笨口拙舌、张口结舌、拙口钝腮
成语接龙
拙口钝辞→辞简理博→博采众长→长话短说→说不过去→去恶务尽→尽欢竭忠→忠不避危→危迫利诱→诱敌深入
成语造句
(1)丁丁写不出成语“拙口钝辞”的拼音。
(2)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拙口钝辞”几个大字。
(3)望江县杨河民中的那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拙口钝辞”。
(4)小畅不会写成语“拙口钝辞”的最后一个字。
(5)宇凡叔叔给霈岩和雨然介绍了“拙口钝辞”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说话。』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拙拙:zhuō 1、<形>笨,与『巧』相对。《林黛玉进贾府》:『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2、<名>本分。《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形>粗;劣。常表自谦,如『拙作』。[拙荆]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拙目] 见识浅陋;眼光短浅。[拙讷] 缺少才能,不善说话。
口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钝钝:dùn 1、<形>不锋利;不锐利。《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2、<形>心性迟钝;不灵活。刘勰《文心雕龙》:『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这里的『钝』也是自谦之词。[钝眊] 衰颓。
辞辞:cí 1、<名>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2、<名>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动>讲话,告诉。《殽之战》:『使皇武子辞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辞于军。』4、<动>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5、<动>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6、<名>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7、<名>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 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辞见] 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辞决] 决别。[辞令] 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辞世] 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辞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辞。』[辞谢] 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辞致] 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辞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拙拙:《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职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劣切,□音梲。读若专入声。《说文》不巧也。《书·周官》作伪心劳日拙。《老子·道德经》大巧若拙。《战国策》敎人而不能,则谓之拙。又《释名》屈也。使物否屈,不为用也。《史记·范睢传》楚之铁刃利,而倡优拙。
口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
钝钝:《戌集上·金字部》《唐韵》《韵会》徒困切《正韵》杜困切,□音遯。《说文》錭也。又《玉篇》顽钝也。《史记·□丞相世家》士之无耻顽钝嗜利者,亦多归汉。又《正字通》凡质鲁者曰钝。《前汉·鲍宣传》臣宣呐钝于辞。又《广韵》不利也。《前汉·贾谊传》莫邪为钝兮。《□琳·檄吴文》兵不钝锋。又《博物志》宝刃名。钝钩,欧冶子所作。又《淮南子·览冥训》钝闷以终。〈注〉钝闷,无情也。又通作顿。《贾谊·治安策》芒刃不顿。《前汉·翟方进传》迟顿不及事。
辞辞:《未集下·舌字部》《正韵》详兹切,音词。俗辞字。《佩觿集》曰: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既久,今亦不废。《正字通》俗辞字。《佩觿集》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乱。(辞)(古文)《唐韵》似兹切《集韵》详兹切,□音词。辞说也。《易·乾卦》修辞立其诚。《书·毕命》辞尚体要。又《说文》讼辞也。《周礼·秋官·小司□》以五声听其狱讼,一曰辞听。《书·吕□》明清于单辞,罔不中听狱之两辞。〈疏〉单辞谓一人独言也,两辞谓两人竞理也。又与辤同。《正韵》却不受也。《书·大禹谟》稽首固辞。《中庸》爵禄可辞也。又谢也。《前汉·韩王信传》温颜逊辞。又别去也。《楚辞·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