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问迹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ī zōng wèn jì成语简拼:ZZW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追蹤問跡
成语解释
追寻踪迹。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
(1)楚楚不会写成语“追踪问迹”的最后一个字。
(2)洪波大哥哥给耹睿和展清讲述了“追踪问迹”的历史典故
(3)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追踪问迹”几个大字。
(4)可儿写不出成语“追踪问迹”的拼音。
(5)魏湾镇中学的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追踪问迹”。
成语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梧桐树〉》:『阳台梦杳,苦追踪问迹,似无还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追踪追踪:[zhuīzōng] 追索踪迹。追踪扫描。
追追:zhuī 1、<动>追赶;追击。《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2、<动>跟随。《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动>追索。《<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4、<动>追思;追念。《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动>弥补;挽回。《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荐] 请僧道念经以超度死者。[追远] (1)把很久以前的事记录下来。(2)虔诚地祭祀先人,表示追念。
踪踪:zōng 1、<名>脚印;踪迹;踪影。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2、<动>追随;追寻。《新唐书·桓彦范传》:『安足继踪前烈。』。:『踪。』
问问:wèn 1、<动>询问。《曹刿论战》:『公问其故。』2、<动>慰问;问候。《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3、<动>请教。《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4、<动>追究;考察。《李愬雪夜入蔡州》:『第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5、<动>管;干预。《书博鸡者事》:『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迹迹:jì 1、<名>脚印。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引] <名>痕迹;遗迹。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又] <名>事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2、<动>推究;考察。贾谊《治安策》:『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3、<名>人物形象。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4、<动>追踪;搜寻。《汉书·郊祀志》:『臣愚不足以迹古文。』[迹捕] 跟踪追捕。[迹察] 探寻踪迹,考察缘故。[迹迹] 徘徊不安。
追追:《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陟隹切《集韵》《韵会》中葵切,□音□。《广韵》随也。《增韵》逮也。《玉篇》送也。《诗·周颂》薄言追之。〈注〉谓已发上道而追送之也。《前汉·韩信传》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又《说文》逐也。《周礼·秋官·士师》掌乡合,以比追胥之事。〈注〉追,追□也。《左传·庄十八年》追戎于济西。又《玉篇》及也,救也。《书·五子之歌》虽悔可追。〈注〉言虽欲攺悔,其可及乎。《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左传·襄九年》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注〉追书者,其地已非宋有,追使属宋也。又凡上溯已往曰追。《诗·大雅》聿追来孝。《左传·成十三年》追念前勳。又遂非曰追非。《前汉·五行志》归狱不解,兹谓追非。〈注〉谓归过于民,不罪己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又国名。《诗·大雅》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又《集韵》《韵会》《正韵》□都雷切,音堆。《玉篇》治玉名。《周礼·天官·追师注》追,治玉石之名。《诗·大雅》追琢其章。又毋追,冠名。《礼·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释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钟纽。《孟子》以追蠡。又《字汇补》旬为切。与随通。《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注〉追,古与随通。又叶驰伪切,音坠。《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考证:(《周礼·秋官·士师》掌卿合,以比追胥之事。)谨照原文卿改乡。(又母追,冠名。《礼·郊特牲》母追,夏后氏之冠也。〈注〉母追,读为牟堆。别作頧。)谨照原文两母字□改毋。冠改道。注以下改释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与随通。《楚辞·九叹》背绳墨以追曲兮。)谨照原书九叹改离骚。
踪踪:《酉集中·足字部》《广韵》即容切《集韵》《韵会》将容切,□音从。《玉篇》迹也。《释名》从也。人形从之也。《前汉·扬雄传》蹑三皇之高踪。○按《说文》无踪字,古皆以纵为踪。详糸部纵字注。又《韵补》叶即王切,音匡。《陆云·陆府君诔》耽精遐奥,肆志篇章。仰咨遗训,思齐曩踪。
问问:《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闻去声。《说文》讯也。《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诗·邶风》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又《尔雅·释言》聘问也。《仪礼·聘礼》小聘曰问。《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聘曰问。又《秋官·大行人》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又〉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又《正字通》古谓遗曰问。《诗·郑风》亲佩以问之。〈传〉问,遗也。《礼·曲礼》凡以苞苴箪笥问人者。《左传·哀二十六年》卫侯使以弓问子贡。又讯罪曰问。《诗·鲁颂》淑问如臯陶。〈注〉淑,善。问,讯囚也。又命也。《左传·庄八年》期戍,公问不至。〈注〉问,命也。又姓。《广韵》今襄州有之。《正字通》明问智,成化贡士。又《正韵》与闻同,声问也。《诗·大雅》宣昭义问。〈又〉亦不陨厥问。考证:(《礼·曲礼》凡以苞苴簟笥问人者。)谨照原文簟笥改箪笥。
迹迹:《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资昔切,音积。《说文》步处也。《广韵》足迹也。《左传·宣十二年》迁大国之迹于郑。《前汉·扬雄传》拟足而投迹。《淮南子·说山训》足蹍地而为迹。又凡功业可见者曰迹。《书·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汉·王褒传》索人求士者,必树霸迹。又凡前人所遗留者曰迹。《庄子·天运篇》《六经》先王之□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书·蔡仲之命》尔乃迈迹自身。〈注〉仲无所因,故曰迈迹。《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见者皆曰迹。《淮南子·说山训》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书·魏徵传》岂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又循实而考之亦曰迹。《前汉·功臣表》迹汉功臣。又《杜钦传》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又风迹,风化之迹也。《后汉·朱浮传》颇欲厉风迹。又迹射,寻迹而射也。《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又迹人,官名。《周礼·地官·迹人注》迹之言迹。知禽兽处也。又与迹同。《文中子·问易篇》心迹之判久矣。又与蹟通。《诗·小雅》念彼不蹟。〈注〉谓不循故道也。又叶即略切,音爵。《陆机·演连珠》火壮则烟微,性充则情约。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无伫立之迹。《集韵》或作□、□。考证:(《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循其踪迹。)谨照原注循改求。(《后汉·西域传》汉有迹射。)谨按后汉西域传无此语,查系王尊传,今改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