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uí niú shà xuè
成语注音:ㄓㄨㄟ ㄋㄧㄨˊ ㄕㄚˋ ㄒㄩㄝˋ
成语简拼:CNSX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椎牛歃血
成语解释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盟誓等
成语示例
(1)或欲有所剽略,则潜结众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清·戴名世《纪红苗事》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椎牛歃血”几个大字。
(2)合肥光华学校的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椎牛歃血”。
(3)瑾瑜哥哥给春妤和依周讲述了“椎牛歃血”的成语典故。
(4)璐璐写不出成语“椎牛歃血”的拼音。
(5)小敏不会写成语“椎牛歃血”的最后一个字。
(6)在前往古汉台之前,典叔叔给新新和他的同学讲解了『椎牛歃血』的典故。
(7)或欲有所剽略,则潜结众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见清·戴名世《纪红苗事》。
成语出处
清·侯方域《颜真卿论》:『河北二十四郡无复忠臣,独有一鲁公奋袂而起,椎牛歃血,号召连结,以横塞贼冲。』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歃血歃血:(shàxuè)古代举行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歃血为盟。
椎椎:chuí 1、<名>槌子,敲击的器具。《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又] <动>用槌打。《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2、<名>『椎形』的。《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3、<形>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椎髻] 如椎形的发髻。[椎鲁] 鲁钝。[椎埋] 1.杀人埋尸。2.盗墓。[椎剽] 杀人劫财。[椎心泣血] 形容极度悲痛。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孰知所诉。』
牛牛:niú(1)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是反刍类动物,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我国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等几种。(2)比喻固执或骄傲:牛气;牛脾气。(3)二十八宿之一。(4)姓。
歃歃:shà 1、<动>饮;喝。吴饮之《饮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特指盟誓时歃血。《国语·晋语》:『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
血血:一、xiě<口>义同『血』(xuè)。如: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二、xuè(1)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给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4)指月经。
椎椎:《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直追切《集韵》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说文》击也。又铁椎也。《战国策》秦遗连环,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已解矣。《史记·信陵君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又《扬子·方言》椎,齐谓之终葵。又椎钝,不曲桡也。《前汉·周勃传》朴椎少文。又《释名》椎,推也。耒亦椎也。又《集韵》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牛牛:《巳集下·牛字部》《唐韵》语求切《集韵》鱼尤切《韵会》疑尤切,□□平声。《说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注〉徐锴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玉篇》黄帝服牛乗[音chéng]马。《易·无妄》或系之牛。又《说卦》坤为子母牛。《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又《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疏〉月建丑,土能克水,故作土牛,以毕送寒气也。又树化牛。《玄中记》千年树精,化为青牛。始皇伐大树,有青牛跃出入水。又官名。《周礼·地官》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又牵牛,宿名。《尔雅·释天》星纪,斗牵牛也。〈注〉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又天牛,虫名。一曰天水牛。《尔雅·释虫》蠰啮桑注似天牛。又紫金牛,药名。见《本草纲目》。又姓。《广韵》微子裔,司□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风俗通》汉有牛崇。又人名。《史记·虞舜纪》瞽瞍父曰桥牛。又叶音疑。《诗·小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叶下哉。哉读将黎反。考证:(天牛,虫名。《尔雅·释虫壤啮桑注》似天牛。)谨照原文壤改蠰。(又叶音奚。《诗·小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叶下哉。哉读将黎反。)谨按牛与奚不同母,牛字不得叶音奚。谨照字母叶音奚改叶音疑。
歃歃:《辰集下·欠字部》《唐韵》山洽切《集韵》《韵会》《正韵》色洽切,□音喢。《说文》歠也。一曰歃血也。盟者以血涂口旁曰歃血。《淮南子·齐俗训》胡人弹骨,越人啮臂,中国歃血,所由各异,其於信一也。《史记·平原君传》王当歃血而定从。通作喢。《后汉·冯衍传》喢血昆阳。又通作唼。《前汉·高帝纪》唼血而盟。《集韵》或作□、哈。又《广韵》山辄切《集韵》色辄切,□音萐。义同。又《集韵》迄洽切,音□。与□同。《博雅》尝也。或作欱。
血血:《申集下·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呼决切,音泬。《类篇》祭所荐牲血。从皿,一,象血形。《释名》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关尹子·四符篇》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易·说卦传》坎为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犹地有水也。《礼·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又《大戴礼》血者犹血。〈注〉血,忧色也。又《山海经》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可以血玉。〈注〉谓染玉可以作光彩。又《诗·郑风·茹藘疏》陆玑云:茹藘,一名地血。又《韵补》胡桂切,叶音惠。《刘向·九叹》晋申生之离谗兮,荆和氏之泣血,吴子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横废。又《毛诗古音考》音綌,鼠思泣血,无言不疾。《宋玉·高唐赋》弭节奄忽,蹄足洒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