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uí mái chuān jué
成语注音:ㄔㄨㄟˊ ㄇㄞˊ ㄔㄨㄢ ㄐㄩㄝˊ
成语简拼:CMCJ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椎埋穿掘成语谜语盗墓
成语解释
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成语造句
(1)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椎埋穿掘”几个大字。
(2)茗茗写不出成语“椎埋穿掘”的拼音。
(3)南昌宏宇学校的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椎埋穿掘”。
(4)奇颖哥哥给酣玉和摹灵介绍了“椎埋穿掘”的成语典故。
(5)小会不会写成语“椎埋穿掘”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文选·孙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党,阡陌成群。』张铣注:『椎埋,谓劫杀人而埋之;穿掘,谓发冢而取物。』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椎埋椎埋:1、杀人埋尸。《史记·酷吏列传》:『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椎埋为奸。』2、盗墓。《南史·萧颖达传》:『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欲有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椎埋者惧而退。』
椎椎:chuí 1、<名>槌子,敲击的器具。《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又] <动>用槌打。《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2、<名>『椎形』的。《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3、<形>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椎髻] 如椎形的发髻。[椎鲁] 鲁钝。[椎埋] 1.杀人埋尸。2.盗墓。[椎剽] 杀人劫财。[椎心泣血] 形容极度悲痛。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孰知所诉。』
埋埋:mái 1、<动>埋藏;掩埋。《病梅馆记》:『毁其盆,悉埋于地。』2、<动>埋葬。《祭妹文》:『汝死我葬,我死谁埋?』3、<动>隐没。王安石《阴山画虎图》:『胡天朔漠杀气高,烟云万里埋弓刀。』mán<动>责备;埋怨。《西游记》:『埋怨行者是一个急猴子。』[埋轮] (1)把车轮埋在地下,表示坚守不退。(2)表示不畏权贵,敢于检举。(3)指月落。[埋玉] 结才华出众者逝世哀悼。
穿穿:chuān 1、<动>穿透,突破。《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2、<动>凿,掘。《察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3、<动>通过,经过。《登泰山记》:『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动>贯串。《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5、<形>破,破损。《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6、<动>穿戴。《[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7、<名>洞,孔。《宋书·刘秀之传》:『柱有一穿。』[穿鼻] 1.听命于人,如牛鼻之穿绳而不能自主。2.古代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梁书·武帝纪上》:『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穿穴] 1.洞穴。2.强求其通。[穿杨] 《战国策·西周策》载:『楚国的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够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后人以『穿杨』比喻文章技艺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唐彦谦《送樊琯司业还朝》:『惬心频拾芥,应手屡穿。』[穿逾] 穿壁翻墙。[穿凿] 1.凿通。王充《论衡·答佞》:『穿垣墙,狸步鼠窃,莫知谓谁。』2.牵强附会。任意牵合意义,强求其通。《论衡·奇怪》:『儒生穿,因造禹、契逆生之说。』
掘掘:[jué] (1)通『拙』。愚笨;粗劣。田农掘业,而秦阳以盖一州。――《史记·货殖列传》。又如:掘笔(秃笔);掘头船(简陋、头尾不显著的小船)(2)通『倔』。倔强。如:掘强(性刚强,不屈服的样子)。
椎椎:《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直追切《集韵》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说文》击也。又铁椎也。《战国策》秦遗连环,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已解矣。《史记·信陵君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又《扬子·方言》椎,齐谓之终葵。又椎钝,不曲桡也。《前汉·周勃传》朴椎少文。又《释名》椎,推也。耒亦椎也。又《集韵》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埋埋:《丑集中·土字部》《唐韵》莫皆切《集韵》《韵会》《正韵》谟皆切,□音霾。《释名》葬不如礼曰埋痗也。趋使痗腐而已。又藏也。《左传·昭十三年》埋璧于太室之庭。《后汉·张纲传》汉安元年,遣八使循行风俗,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亭。又叶吕支切,音离。《左传·莱人歌》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说文》本作薶。俗作埋。《周礼》省作狸。
穿穿:《午集下·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缘切,音川。《说文》通也,穴也。《诗·召南》谁谓□无牙,何以穿我屋。《前汉·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注〉本皆荒梗,始开通之,故言穿。又《增韵》委曲入也,钻也,凿也。《前汉·沟洫志》穿渠漑田。又《广韵》孔也。《史记·邓通传》孝文梦欲上天,有一黄头郞从后推之,上顾见其衣裻带后穿。《后汉·耿恭传》衣履穿决。又国名。《尔雅·释地八狄疏》六曰穿胷。又《本草》百穿,蜂房也。又《拾遗记》江东谓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用红缕系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又《广韵》尺绢切《集韵》《韵会》《正韵》枢绢切,□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又叶枢伦切,音春。《扬雄·长杨赋》逮至圣文,随风乗[音chéng]流,方垂意於至宁,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大厦不居,木器无文。〈注〉宁,读近寅。穿,枢伦切。又《韵会小补》於权切,音渊。火起貌。
掘掘:《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衢勿切《集韵》《韵会》《正韵》渠勿切,□音倔。《说文》搰也。《孟子》有为者辟若掘井。又与堀通。突也。《诗·曹风》蜉蝣掘阅。〈疏〉此虫土里化生,其掘地而出,形容鲜阅也。又特起貌。《扬雄·甘泉赋》洪台掘其独出兮。〈注〉亦作崛又尽也。《扬子·太玄经》掘变极物穷情。〈注〉尽变动之事,以穷万物之情也。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其月切,音橜。穿也。《易·系辞》掘地为臼。又或作阙。《左传·隐元年》阙地及泉。又《集韵》胡骨切,音鹘。义同。又苦骨切,音窟。扬也。又与窟通。《战国策》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注〉掘即窟。古字通。又《韵会》《正韵》□五忽切。与兀通。《庄子·田子方》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於独也。又《韵补》叶敕律切,音黜。《韩愈诗》遗我一言重,跽受惕齐栗。辞悭义卓阔,呀豁疾掊掘。又《史记·货殖传》田农掘业。〈注〉徐广曰:古拙字亦作掘。或作撅。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