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uí mái gǒu qiè
成语注音:ㄔㄨㄟˊ ㄇㄞˊ ㄍㄡˇ ㄑㄧㄝ ˋ
成语简拼:CMGQ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椎埋狗竊
成语解释
指抢杀偷盗,不务正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近义词
椎埋屠狗
成语接龙
椎埋狗窃→窃金不止→止渴思梅→梅妻鹤子→子孝父慈→慈明无双→双瞳剪水→水远山遥→遥遥相对→对景伤情
成语造句
(1)白花莆田中学的壤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椎埋狗窃”。
(2)本子的第二页写着“椎埋狗窃”几个大字。
(3)瑞瑞写不出成语“椎埋狗窃”的拼音。
(4)小健不会写成语“椎埋狗窃”的最后一个字。
(5)晓慧叔叔给亚星和龚云讲了“椎埋狗窃”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自绛灌至申屠嘉,皆向时棰埋狗窃之人。』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椎埋椎埋:1、杀人埋尸。《史记·酷吏列传》:『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椎埋为奸。』2、盗墓。《南史·萧颖达传》:『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欲有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椎埋者惧而退。』
椎椎:chuí 1、<名>槌子,敲击的器具。《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又] <动>用槌打。《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2、<名>『椎形』的。《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3、<形>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椎髻] 如椎形的发髻。[椎鲁] 鲁钝。[椎埋] 1.杀人埋尸。2.盗墓。[椎剽] 杀人劫财。[椎心泣血] 形容极度悲痛。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孰知所诉。』
埋埋:mái 1、<动>埋藏;掩埋。《病梅馆记》:『毁其盆,悉埋于地。』2、<动>埋葬。《祭妹文》:『汝死我葬,我死谁埋?』3、<动>隐没。王安石《阴山画虎图》:『胡天朔漠杀气高,烟云万里埋弓刀。』mán<动>责备;埋怨。《西游记》:『埋怨行者是一个急猴子。』[埋轮] (1)把车轮埋在地下,表示坚守不退。(2)表示不畏权贵,敢于检举。(3)指月落。[埋玉] 结才华出众者逝世哀悼。
狗狗:gǒu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窃窃:qiè 1、<动>偷窃;盗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2、<副>偷偷地,暗地里。《促织》:『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3、<副>私下里,私自。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词。《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亡赵走燕。』
椎椎:《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直追切《集韵》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说文》击也。又铁椎也。《战国策》秦遗连环,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已解矣。《史记·信陵君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又《扬子·方言》椎,齐谓之终葵。又椎钝,不曲桡也。《前汉·周勃传》朴椎少文。又《释名》椎,推也。耒亦椎也。又《集韵》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埋埋:《丑集中·土字部》《唐韵》莫皆切《集韵》《韵会》《正韵》谟皆切,□音霾。《释名》葬不如礼曰埋痗也。趋使痗腐而已。又藏也。《左传·昭十三年》埋璧于太室之庭。《后汉·张纲传》汉安元年,遣八使循行风俗,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亭。又叶吕支切,音离。《左传·莱人歌》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说文》本作薶。俗作埋。《周礼》省作狸。
狗狗:《巳集下·犬字部》《唐韵》古后切《集韵》《韵会》《正韵》举后切,□音苟。《说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声。《尔雅·释畜》未成毫,狗。〈注〉狗子未生□毛者。〈又〉尨,狗也。《易·说卦》艮为狗。《礼·曲礼》尊客之前不叱狗。又《汲冢周书》正西崑仑狗国。《五代史》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语为犬嘷。其妻皆人,生男为狗,生女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天狗,状如大奔星。又鸟名。《尔雅·释鸟》鴗,天狗。〈注〉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水狗。又《扬子·方言》蝼蛄,南楚谓之杜狗。又木狗。《正字通》熊大古冀越集云:木狗,生广东左右江山中,形如黑狗,能登木。皮为衣□,能运动脚气。元世祖足疾,取其皮为袴。又溪狗,虫名。《正字通》陈藏器曰:生南方溪□□处,状如虾蟇,尾长三四寸,治溪毒游蛊。又草名。《尔雅·释草》蘻,狗毒。〈疏〉蘻,一名狗毒。又地名。《齐语》以燕为主,反其□地,柴夫吠狗。〈注〉燕之二邑。又人名。《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适卫说□瑗史狗。又姓。《正字通》汉狗未央。见印薮。又《韵会》通作□。荀子,曾不如相鸡□之可以为名也。《埤雅》狗从苟。韩子曰:蝇营狗苟。狗苟,故从苟也。◎按荀子儒效篇今本作狗。又《集韵》许□切,音诟。本作□。熊虎子名。或作豿。《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疏〉郭引当时之律,以证虎子名狗之义也。
窃窃:《午集下·穴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千结切,音切。盗也。《集韵》盗自中出曰窃。《书·微子》殷民攘窃神只之牺牷牲。〈传〉往盗曰窃。《春秋·定八年》盗窃宝玉大弓。《史记·叔孙通传》□窃狗盗。《博雅》窃,取也。又私也。《论语》窃比於我老彭。《孟子》窃负而逃。《前汉·公孙弘传》尚窃迟之。又非所据而据亦曰窃。《论语》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疏〉知贤不举,偸安於位,故曰窃位。又窃窃,犹察察。《庄子·齐物论》窃窃然知之。〈注〉犹察察也。又鸟名。《尔雅·释鸟》桑鳸窃脂。〈疏〉桑鳸,一名窃脂,好盗脂膏,因名。又浅也。《转注古音略》窃,即古浅字。九扈中,窃□,浅黑也。窃蓝,浅青也。窃黄,浅黄也。窃丹,浅赤也。四色皆具,则窃脂亦浅白也。《尔雅·释兽》虎窃毛谓之虦猫。〈疏〉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又叶七计切,音砌。《王筠诗》宝地恣凭陵,神乐忽侵窃。猛将穷奋击,勇夫贪搏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