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ǎo liú sù yuán
成语注音:ㄊㄠˇ ㄌㄧㄨˊ ㄙㄨˋ ㄧㄨㄢˊ
成语简拼:TLS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討流泝源
成语解释
指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追根溯源
成语接龙
1、讨流溯源→源源本本→本同末异→异地相逢→逢君之恶→恶积祸盈→盈科后进→进善退恶→恶言厉色→色色俱全→全民皆兵→兵凶战危→危如累卵→卵与石斗→斗方名士→士饱马腾→腾蛟起凤→凤吟鸾吹→吹气胜兰→兰芝常生→生死肉骨→骨寒毛竖→竖子成名→名德重望→望风而逃
2、讨流溯源→源源不断→断缣零璧→璧合珠连→连街倒巷→巷议街谈→谈圆说通→通风报信→信口开呵→呵佛骂祖→祖宗家法→法灸神针→针锋相对→对床夜雨→雨约云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头过身→身无立锥→锥刀之利→利市三倍→倍道而进→进退无措→措手不及→及宾有鱼
3、讨流溯源→源源不绝→绝妙好词→词穷理极→极重难返→返来复去→去暗投明→明升暗降→降心下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静体闲→闲花埜草→草菅人命→命中注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复旧物→物阜民康→康庄大道→道同志合→合浦还珠→珠槃玉敦→敦世厉俗→俗不可耐
成语造句
(1)虫虫写不出成语“讨流溯源”,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2)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讨流溯源”几个大字。
(3)小冬不会写成语“讨流溯源”的最后一个字。
(4)汛陇大哥哥给丹讼和冬艳介绍了“讨流溯源”的历史典故
(5)漳浦县龙湖中学的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讨流溯源”。
成语出处
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读诗,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皆欲讨流溯源,穷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诗之难。』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溯源溯源: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追本溯源。
讨讨:tǎo 1、<动>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2、<动>讨伐;征伐。《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3、<动>惩治;处罚。《殽之战》:『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4、<动>探讨;探求。《谭嗣同》:『讨论天下事。』5、<动>谋取;索取。《水浒传》:『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6、<动>请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7、<动>招惹;引起。《水浒传》:『没有讨别人疑心做甚么?』8、<动>娶。《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家相公要讨一房侧室。』[讨伐] 兴师问罪;出兵征伐。[讨论] 探讨评论。
流流:liú 1、<动>水流动。《归去来兮辞》:『泉涓涓而始流。』2、<形>泛指流动。《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3、<动>时间的流逝。《祭妹文》:『则虽年光倒流。』4、<动>流浪;漂泊。《论贵粟疏》:『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5、<动>流放;放逐。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远方。《屈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6、<动>流传;传播。《尚书·泰誓》:『流毒下国。』7、<名>河流;水流。《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名>流派;派别。《后汉书·王充传》:『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9、<名>某一类人;同一类人。《卖柑者言》:『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宕] (1)放任;放荡。(2)流浪;漂泊。[流光] (1)闪耀的光。(2)逝去的时光。(3)光芒闪烁。[流眄] 流移不定地观看。[流辟] 淫邪;邪乱。[流冗] 流散;流离。[流俗] (1)世俗;流行的习俗。(2)俗人;世俗之人。
溯溯:sù 1、<动>逆着水流向上。《过小孤山大孤山》:『实以四半日溯流行七百里。』2、<动>回顾;往上推求。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溯自西学行,极盛推康熙。』
源源:yuán 1、<名>水的源头。《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名>事物的起源。《原君》:『至废孟子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讨讨:《酉集上·言字部》《唐韵》他皓切《集韵》《韵会》《正韵》土皓切,□叨上声。《说文》治也。从言从寸。《徐曰》寸,法也。奉辞伐罪,故从言。会意。《书·臯陶谟》天讨有罪。〈疏〉讨治有罪,使之绝恶。《左传·宣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注〉讨,治也。又《广韵》诛也。《类篇》杀也。《正韵》诃也。又除也。《公羊传·隐四年》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注〉讨者,除也。又《玉篇》去也。《礼·礼器》君子之于礼也,有顺而讨也。〈疏〉顺序而稍去之也。又《类篇》求也。《□韵》探也。《正韵》寻也。《论语》世叔讨论之。〈注〉讨,寻究也。《后汉·王充传》讨摘物情。《三国志·袁绍与公孙瓒书》寻讨祸源。又亲也。《诗·秦风》蒙伐有苑。〈传〉蒙,讨羽也。〈笺〉讨,亲也。画亲羽之文于伐。又官名。《旧唐书·职官志》贞元末,置招讨使。《金史·百官志》招讨司使招怀降附,征讨携离。又叶他口切,偸上声。《焦氏·易林》三丝绾弩,无益于辅。城弱不守,郭君受讨。
流流:《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求切,音留。《说文》水行也。《尔雅·释言》流,覃也。〈疏〉谓水之流,必相延及。《诗·大雅》如川之流。又《尔雅·释诂》流,择也,求也。《诗·周南》左右流之。又下也。《诗·豳风》七月流火。又流漫无节制也。《礼·乐记》乐胜则流。又《书·禹贡》二百里流。《礼·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又放也。《书·舜典》流宥五□。又视不端谛曰流。《左传·成六年》郑伯视流而行速。又走也。《战国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阳。〈注〉谓走而自匿。又《周礼·冬官·玉人注》鼻勺曰流,凡流皆为龙口。又《前汉·食货志》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又《前汉·艺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阴阳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亲家流,农家流,小说家流,各有所从出,分九家。又流布也。《易·谦卦》地道变盈而流谦。又流转也。《礼·仲尼燕居》周流无不徧。又《张协·七命》倾罍一朝,流湎千日。〈注〉齐颜色,均衆[音zhòng]寡谓之流。又长流,官名。《颜之推·家训》名治狱参军为长流。又黄流,酒名。《诗·大雅》黄流在中。又双流,县名。《广舆记》属成都府。又《韵补》叶□如切,音闾。《陆云诗》乐奏声哀,言发涕流。唯愿君子,德与福俱。又叶力救切,音溜。《博□诗》悠悠建平,皇泽未流。朝选于衆[音zhòng],乃子之授。
溯溯:《巳集上·水字部》《集韵》苏故切,音素。逆流而上也。与□同。详□字注。又色角切,音朔。《玉篇》水也。又与□同。□,濯潘也。详□字注。
源源:《巳集上·水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愚袁切,音元。《说文》水泉本也。《礼·月令》为民祈祀山川百源。〈注〉衆[音zhòng]水始出为百源。又水名。《水经注》沁水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又姓。《北魏书·源贺传》秃发傉檀之子贺入后魏,魏大武谓之曰:与卿同源,可为源氏。《韵会》本作厵,篆省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