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èng yán lì sè
成语注音:ㄓㄥˋ ㄧㄢˊ ㄌㄧˋ ㄙㄜˋ成语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简拼:ZYL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正言厲色成语辨形厉,不能写作『历』。
成语英文:serious face and words
成语解释
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成语辨析]
正言厉色和『正颜厉色』;都有『神态严肃』的意思。但正言厉色含有的『话语严正』的意思;是『正颜厉色』所没有的。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近义词
疾言厉色、声色俱厉、正颜厉色、正言厉颜、不苟言笑、冷若冰霜
反义词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成语接龙
1、正言厉色→色胆包天→天壤之隔→隔墙有耳→耳食之谈→谈圆说通→通今博古→古肥今瘠→瘠人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齿生香→香花供养→养虎为患→患难与共→共为唇齿→齿少气锐→锐挫望绝→绝妙好词→词正理直→直言不讳→讳莫高深→深入显出
2、正言厉色→色飞眉舞→舞弊营私→私淑弟子→子虚乌有→有隙可乘→乘胜追击→击其不意→意兴盎然→然荻读书→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干舌焦→焦金流石→石破天惊→惊世震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齿穿龈→龈齿弹舌→舌锋如火→火耨刀耕→耕耘树艺→艺高胆大→大有起色
3、正言厉色→色飞眉舞→舞衫歌扇→扇风点火→火然泉达→达官要人→人神共嫉→嫉闲妒能→能说惯道→道长争短→短衣匹马→马仰人翻→翻江倒海→海内无双→双喜临门→门殚户尽→尽思极心→心满愿足→足趼舌敝→敝綈恶粟→粟红贯朽→朽木粪土→土生土长→长生不死→死不悔改
4、正言厉色→色厉胆薄→薄命佳人→人心如面→面如土色→色胆如天→天女散花→花甲之年→年事已高→高才绝学→学贯中西→西鹣东鲽→鲽离鹣背→背惠食言→言听计行→行住坐卧→卧不安席→席卷天下→下里巴人→人之常情→情投谊合→合而为一→一无所闻→闻宠若惊→惊才絶艳
5、正言厉色→色如死灰→灰头土脸→脸黄肌瘦→瘦羊博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足而立→立命安身→身怀六甲→甲冠天下→下愚不移→移东换西→西风残照→照人肝胆→胆大心小→小脚女人→人心惟危→危急存亡→亡不旋跬→跬步千里→里勾外连→连三跨五→五谷不分→分茅列土
成语示例
(1)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2)…表现的那种巴结讨好,以至自作自践的神气,于是正言厉色说:『该做活你做活,该吃饭你咥饱,该哭你就哭,该…——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3)…友共,敝之而无憾。」何况又是旧的呢。』知县更正言厉色的答道:『大人明鉴:朋友的衣服原可以借得,但是借…——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4)…胖姑听了哈哈一笑,顿时又收住了笑,做出一副正言厉色的样子,说道:『总而言之一句话:凡百事情,都是官…——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5)…要多少钱,你也仔细算算没有?』田小辫子见制台正言厉色的驳他,又当着各位司、道面上,一时脸上落不下,只…——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6)…高兴;后来又见他问自己的官从前化过几个钱,便正言厉色道:『我是正途两榜出身,是用不着化钱的。化钱的另…——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7)…笑来,忙问道:『我的画,人家要买吗?』卫占先正言厉色的答道:『不但人家要买,并且抢着买!起先人家计价…——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8)…了,哼哼冷笑两声道:『汰!原来是节礼啊!』又正言厉色问道:『多少呢?』代理的道:『也有四块的,也有两…——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9)…:『既然不抽洋烟,为什么还要吞烟泡呢?』他便正言厉色的答道:『童某吃的是本土,是不相干的。』王爷说:…——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10)…来,作何办理?』…——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正言厉色”几个大字。
(2)莉莉写不出成语“正言厉色”,导致期末考试只得了97分。
(3)容县石头中学的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正言厉色”。
(4)婉若大哥哥给姿岑和倩芦讲了“正言厉色”的典故。
(5)小皓不会写成语“正言厉色”的最后一个字。
(6)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7)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也都再无有别话,怔怔的还等往下说,只觉他冰冷无味的就住了。
成语出处
《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成语故事
贾宝玉去探访林黛玉,正赶上她在睡觉,就去推醒她,黛玉故意不去理他。宝玉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给她讲扬州黛山林子洞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黛玉见他正言厉色,以为真有其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取笑她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厉色厉色:[lìsè] 严厉的脸色。正言厉色。
正正:zhèng 1、<形>不偏;不斜。《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形>正常;正当。《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3、<名>规律;道理。《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4、<形>公正;正直。《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5、<形>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狱中杂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6、<副>恰好;正好。《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7、<副>表示状态的持续、动作的进行。《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zhēng<名>正月,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言言:yán 1、<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4、<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5、<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7、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瑞] 守信之言。[言重] 出言慎重。
厉厉:lì 1、<名>『砺』的古字,磨刀石。《史记·高祖功臣年表》:『泰山若厉。』2、<动>磨。《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磨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4、<形>严肃;严厉。《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5、<形>厉害;猛烈。《满井游记》:『余寒犹厉。』6、<动>通『励』。劝勉;激励。《三国志·诸葛亮传》:『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厉风] (1)大风。(2)西北风。[厉揭] 拖着衣裳涉水称厉,提起衣裳涉水叫揭。[厉禁] 遮止;警戒;限制别人进出。[厉爽] 伤害。
色色:sè 1、<名>脸色;表情。《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2、<名>女色;美貌的妇女。《货殖列传序》:『耳目极声色之好。』《柳毅传》:『毅怪视之,乃殊色也。』3、<名>容貌。《琵琶行》:『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4、<名>色彩;颜色。《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5、<名>天色;景色。《游黄山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6、<名>种这类。《北史·长孙道生传》:『客内无此色人。』
正正:《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韵会》《正韵》□之盛切,音政。《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注〉守一以止也。《新书·道术篇》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刚健中正。《公羊传·隐三年》君子大居正。又备也,足也。《易·乾·文言》各正性命。《书·君牙》咸以正罔缺。又《尔雅·释诂》正,长也。《郭注》谓官长。《左传·隐六年》翼九宗五正。《杜注》五正,五官之长。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冥,土正曰后土。又官名。《礼·王制》史以狱成告於正。《郑注》正,於周乡师之属,今汉有正平丞,秦所置。又朼载也。《周礼·夏官》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体。〈注〉正谓朼载之。朼,亦作匕。又常也。朱子云:物以正为常。又正人,寻常之人也。《书·洪范》凡厥正人。《朱子·语录》是平平底人。又定也。《周礼·天官》宰夫令羣吏,正岁会,正月要。〈注〉正,犹定。又决也。《诗·大雅》维龟正之。又治其罪亦曰正。《周礼·夏官》大司马九伐之法,贼杀其亲则正之。〈注〉正之者,执而治其罪。《王霸记》曰:正,杀之也。又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尔雅·释泉》滥泉正出。正出,直出也。又平质也。《论语》就有道而正焉。《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注〉谓质正其是非也。又以物为凭曰正。《仪礼·士昏礼》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注〉有正者,以托戒使不忘。又厘辨也。《论语》必也正名乎。又四月亦曰正月。《诗·小雅》正月繁霜。〈笺〉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谓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纯阳之月。又《杜预·左传·昭十七年注》谓建巳正阳之月也。正,音政。又预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传·僖二十六年》师不正反,战不正胜。又三正。《史记·正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然。《后汉·章帝纪》王者重三正,慎三微。〈注〉三正,天地人之正。又人臣之义有六正,谓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也。见《说苑》。又七正,日月五星也。《书·舜典》作七政。《史记·律书》作七正。又八正,谓八节之气,以应八方之风。《史记·律书》律正,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又《大品经说》八正,曰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王屮·头陀寺□文》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之门,大庇交丧。又先正,先贤也。《书·说命》昔先正保衡。又諡法。《汲冢周书》内外賔服曰正。又与政通。《诗·小雅》今兹之正。《礼·月令》仲春班马正。皆与政同。又朝觐曰朝正。《左传·文三年》昔诸侯朝正於王。《杜注》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读平声。《杜甫诗》不见朝正使。又姓。《广韵》宋上卿正考父之后。汉有正锦,《后魏志》有正帛。又复姓,汉有正令官。又宗正,星名。《甘氏星经》在帝座东南,主宗正卿大夫。又《广韵》之盈切。《集韵》《韵会》诸盈切《正韵》诸成切,□音征。岁之首月也。《春秋》春王正月。《公羊·谷梁传注》音征。或如字。今多读征。又室之向明处曰正。《诗·小雅》哙哙其正。又射侯中曰正。《周礼·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仪,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二正。《诗·齐风》终日射侯,不出正兮。《毛传》二尺曰正。〈疏〉正大於鹄,三分侯广,而正居一焉,其内皆方二尺。又《仪礼·大射仪郑注》正者,正也。亦鸟名。齐鲁之间名题肩为正。正,鸟之捷黠者,射之难中,以中为隽,故射取名焉。又与征通。《周礼·夏官》诸子有兵甲之事,则授之车马,以军法治之,弗正。〈疏〉正,音征。谓赋税也。唐武后作□。考证:(《公羊传·僖二十六年》师出不出反,战不正胜。)谨照原文不出反改不正反。
言言:《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纠万民,七曰造言之□。〈注〉伪言惑衆[音zhòng]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之。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又《广雅》从也。又《释名》委也。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攺纳言为侍中。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传〉适卫所经之地也。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又《集韵》牛堰切,音□。讼也。又《集韵》《正韵》□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欣。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强。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諠,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说文》本作□。从口,□声。□,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考证:(《论语》食不言。)谨照原文改寝不言。(《周礼·春官》〈注〉言问其不知法度者。)谨照原文不知改不如。
厉厉:《子集下·厂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力制切《正韵》力霁切,□音例。《说文》旱石也。从厂,虿省声。《徐曰》旱石,麤悍石。《玉篇》磨石也。《诗·大雅》取厉取锻。又磨也。《左传·成十六年》秣马厉兵。《荀子·性恶篇》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又《说文》严也。《论语》听其言也厉。又《广韵》烈也,猛也。《礼·表记》不厉而威。又《玉篇》危也。《易·乾卦》厉无咎。又《尔雅·释诂》厉,作也。〈注〉谷梁传曰:始厉乐矣。〈疏〉兴作也。《方言》厉,□,为也。瓯越曰□,吴曰厉。又《玉篇》虐也。《孟子》厉民以自养也。又《玉篇》上也。《诗·卫风》在彼淇厉。《韵会》岸危处曰厉。又《诗·卫风》深则厉。〈注〉以衣涉水,由带以上曰厉。又《周礼·秋官·司厉注》犯政为恶曰厉。又《尔雅·释天》月在戌曰厉。又《韵会》丑恶也。《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子,恐其似己。又《史记·严安传》民不夭厉。〈注〉厉,病也。又《前汉·儒林传》以厉贤才焉。〈注〉师古曰:厉,劝勉之也。又《息夫躬传》鹰隼横厉。〈注〉师古曰:厉,疾飞也。又《正韵》厉鬼。《左传·昭七年》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又《正韵》鞶厉,带重也。《左传·桓二年》鞶厉斿缨。又姓。《广韵》汉有魏郡太守厉温。又《集韵》《正韵》□落盖切,音赖。《前汉·地理志》厉乡,故厉国也。〈注〉师古曰:厉,读曰赖。又《史记·范雎传》漆身为厉。〈注〉厉,音赖。言以漆涂身,而生疮为病癞。又《韵会》力孽切《正韵》良薛切,□音列。《韵会》严也。一曰囊垂饰。《诗·小雅》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於促柱,歌江上之□厉。〈注〉□厉,歌声清越也。考证:(《易·乾卦》厉旡咎。)谨照原文旡改无。
色色:《未集下·色字部》《广韵》所力切《集韵》《韵会》杀测切,□音啬。《说文》颜气也。人之忧喜,皆着於颜,故谓色为颜气。《礼·玉藻》色容庄。《汲冢周书》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后汉·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注〉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书·臯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注〉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左传·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传〉色,女色。《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又物景亦曰色。《庄子·盗跖篇》车马有行色。《潘岳·关中诗》重围克解,危城载色。岂曰无过,功亦不测。〈注〉载色,犹言有生气起色也。又《公羊传·哀六年》色然而骇。〈注〉惊貌。又《诗·鲁颂》载色载笑。〈传〉色,温润也。又《战国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又秘色。《高斋漫录》世言秘色,磁器。钱氏有国时,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又《博雅》色,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