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táng yí biǎo
成语简拼:TTYB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堂堂儀錶
成语解释
堂堂:形容庄严大方。形容仪表魁伟不凡,庄严大方。
成语接龙
堂堂仪表→表里相济→济窍飘风→风驰电击→击鼓鸣金→金镳玉络→络驿不绝→绝妙好辞→辞微旨远→远涉重洋
成语示例
(1)然妾死不足惜,但君堂堂仪表,甘为下贱,不图归计为恨耳!▲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
(2)…必然怀恨。妾不知死所矣!然妾死不足惜,但君堂堂仪表,甘为下贱,不图归计为恨耳!』程万里听说,泪如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堂堂仪表”几个大字。
(2)秦亭镇中学的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堂堂仪表”。
(3)小唱写不出成语“堂堂仪表”的拼音。
(4)小歌不会写成语“堂堂仪表”的最后一个字。
(5)仪文姐姐给晗泽和昌慧讲了“堂堂仪表”的故事。
(6)他这时已是将近六旬的人,一表人才,高个儿,眉清目秀,头发又多又黑,略带花白,恰在此时好衬出他的堂堂仪表。
(7)然妾死不足惜,但君堂堂仪表,甘为下贱,不图归计为恨耳!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
成语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十三郎仪表堂堂,好个军将,何须以科第为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今尊兄堂堂仪表,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正合家嫂所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仪表仪表:1、表率。《管子·形势》:『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2、准则;规范。宋苏轼《徐州谢邻郡陈彦升启》:『纪纲千载,仪表一方。』3、仪容姿态。《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汉郑玄笺:『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
堂堂堂堂:(1)形容容貌庄严大方:仪表堂堂。(2)形容有志气或有气魄:堂堂中华儿女。(3)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堂堂之阵。
堂堂:táng 1、<名>正屋。古代房屋阶上室外叫堂,堂后叫室。《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左忠毅公逸事》:『拜夫人于堂上。』2、<名>朝堂;殿堂。《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3、<名>公堂;官吏办公的地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君子国》:『终日屈膝公堂,亦不顾及颜面。』《严监行和严贡生》:『汤知县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4、<名>尊称别人的母亲,如『令堂』。5、<形>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如『堂兄弟』、『堂伯父』等。[堂奥] 房屋的深处,比喻深奥精微的道理或境界。[堂官] (1)明清时中央各衙门的长官。(2)旧时茶馆、饭馆、酒店等行业的服务人员,也写作『堂倌』。[堂萱] 指母亲。
仪仪:yí 1、<名>法度;标准。《三国志·诸葛亮传》:『抚百姓,示仪轨。』2、<名>仪器。《张衡传》:『复造侯风地动仪。』3、<名>外貌;外表。《孙雀东南飞》:『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4、<名>礼仪;礼节。《晋书·谢安传》:『诏府中备凶仪。』5、<名>礼物。《范进中举》:『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仪表] (1)表率。(2)准则;规范。(3)仪容姿态。[仪式] (1)法令准则。(2)礼节规范。[仪仗] 皇帝及官员外出时,随行人员所的武器、旗帜以及各种生活用具。
表表:biǎo 1、<名>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2、<名>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3、<名>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4、<名>标记;标志。《察今》:『循表而夜涉。』[又] <动>作标记。《察今》:『使人先表澭水。』[又] <名>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5、<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堂堂:《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坣《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说文》殿也。正寝曰堂。《释名》高显貌。《演义》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宇也。《诗·豳风》跻彼公堂。又明堂,王者朝诸侯之宫。《礼·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也。《前汉·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又堂室。《尔雅·释宫》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虚之,谓之堂,半巳后实之,谓之室。又官署。《汉官仪》黄门有画堂之署,中书省玉堂。《扬雄·解嘲》正金门,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唐书·百官志》初三省议事于门下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迁于中书省。又户部有考堂,天下岁会计处。又《吴郡国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数失火,以雌黄涂之乃止,故郡治曰黄堂。《吕氏春秋》宓子贱鸣琴而单父治,故县治曰琴堂。又堂堂,盛也,正也。《论语》堂堂乎张也。《淮南子·兵略训》堂堂之阵又衆[音zhòng]笑曰哄堂。《因话录》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一人知亲事,名亲端。公堂会食皆绝笑,左右不可忍,亲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谓哄堂。又佛堂曰鴈堂。《释氏要览》毗舍离为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文巫祭。《周礼·春官》男巫冬堂,赠无方无算。〈注〉冬岁之穷,设祭于堂,赠送万鬼也。又地名。《诗·鄘风》望楚与堂。〈注〉楚,楚丘。堂,丘之旁邑。又山之宽平处曰堂。《诗·秦风》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又姓。《韩诗外传》堂衣若扣孔子之门。又复姓。汉儒高堂生,唐贞观诏从祀。又叶徒红切,音同。《屈原·九歌》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仪仪:《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集韵》鱼羁切《韵会》疑羁切,□音宜。两仪,天地也。又三仪,天地人也。又容也。《诗·曹风》其仪不忒。又威仪。《诗·邶风》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又《周礼·地官·保氏》敎国子以六仪,一祭祀,二賔客,三朝廷,四丧纪,五军旅,六车马之容。又《春官·典命》掌诸侯之五仪。〈注〉公、侯、伯、子、男也。又《秋官·司仪》掌九仪之賔客□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又唐礼部之长曰大仪。又《释名》宜也。得事宜也。又由仪,笙诗。〈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又象也,法也。《诗·大雅》仪□文王。又《尔雅·释诂》匹也。〈疏〉诗鄘风,实维我仪。又《周语》丹朱冯身以仪之。《通雅》偶也。谓牉合也。又度也。《诗·大雅》我仪图之。又《扬子·方言》来也。淮颖之间曰仪。又仪栗,周邑名。见《左传·定七年》。又姓。秦大夫仪楚,汉仪长孺。又通作拟。《前汉·外戚传》皆心仪霍将军女。〈注〉心仪即心拟。又《韵补》叶牛何切,音俄。《扬子·太玄经》阳气泛施,不偏不颇。物无争讼,各遵其仪。本作□。考证:(又由仪,笙诗。〈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谨按此诗序也。疏改序。(《周语》丹朱坋身以仪之。)谨照原文坋身改冯身。
表表:《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陂矫切《集韵》《韵会》《正韵》彼小切,□音□。《说文》表,上衣也。《玉篇》衣外也。又外也。《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又表异。《书·毕命》表厥宅里。〈传〉表异其宅里。又标也。《晋语》置茅蕝,设望表。〈注〉谓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又笺表。《释名》下言於上曰表。《蔡邕·独断》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又《韵会》杪也,末也。又表表,伟也。又地名。《晋书·地理志》表氏县,属酒泉郡。又姓。《通志·氏族略》表氏,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表贡。又《集韵》俾小切,音褾。义同。又□遥切,音飇。识也。又《韵补》博举切。《前汉·班固叙传》春秋之占,咎徵是举。告往知来,王事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