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shé mì kǒu
成语简拼:TSMK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鎕舌蜜口
成语解释
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
近义词
甜言蜜语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糖舌蜜口”几个大字。
(2)封丘县孙庄乡中学的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糖舌蜜口”。
(3)噜噜不会写成语“糖舌蜜口”的最后一个字。
(4)小琤写不出成语“糖舌蜜口”的拼音。
(5)懿煜哥哥给静冉和绍涵讲解了“糖舌蜜口”的故事。
成语出处
《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糖糖:táng(1)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是人体内产生热能的主要物质,如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等。也叫碳水化合物。(2)食糖的统称,包括白糖、红糖、冰糖等。(3)糖果。
舌舌:shé(1)舌头。(2)象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3)铃或铎中的锤。
蜜蜜:mì(1)蜂蜜。(2)象蜂蜜的东西:糖蜜。(3)甜美:甜言蜜语。
口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糖糖:《未集上·米字部》《广韵》《集韵》□徒郞切,音唐。《说文》饴也。《扬子·方言》饧谓之糖。又沙糖。《易林》南箕无舌饭多沙糖。又糖霜。《王灼·糖霜谱》唐大历间,有僧号邹和尙者,不知从来。跨白驴,登繖山,结茅以居。须盐米薪菜之属,即书付纸,系钱,遣驴负至市,人知为邹也,取平直挂物於鞍,纵驴归。一日驴犯山下黄氏蔗田,黄请偿于邹。邹曰:汝未知窨蔗为糖霜,利当十倍。试之,果信。邹末年走通泉县灵鹫山龛中,其徒追蹑及之,但见一文殊石像。衆[音zhòng]始知大士化身,而白驴者师子也。《篇海》亦作糛、餹。《六书音义》糛、□同。
舌舌:《未集下·舌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食列切,然入声。《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六书精薀》舌以卷舒为用,口以开阖为用,各一其阴阳也。《释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易·说卦》兑为口舌。〈疏〉口舌,为言语之具也。《诗·大雅》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仪礼·乡射礼》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注〉居两旁谓之个,左右出谓之舌。又言也。《扬子·太□经》吐黄酋舌。〈注〉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复姓。《左传·闵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为大夫。又官名。《周语》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又国名。《淮南子·地形训》穿□民,反舌民。〈注〉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晓。一说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国名也。《山海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注〉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萿,麋舌。〈注〉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别名江东呼虾蟇衣,山东名牛舌。又鸟名。《礼·月令》仲夏之月,反舌无声。〈注〉反舌,百舌鸟。《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又无舌,虫名。《本草注》一名益符,主闭。又长舌,兽名。《山海经》长舌山有兽,名长舌,状如禺,四耳,出则郡多水。又《韵补》叶商刮切,音杀。《诗·大雅》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又叶食伪切,音逝。《郤正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纵横者欲披其胷,徂诈者暂吐其舌。
蜜蜜:《申集中·虫字部》《唐韵》弥毕切《集韵》《韵会》觅毕切《正韵》觅笔切,□音谧。《说文》蠭甘饴也。《楚辞·招魂》瑶浆蜜勺。《魏文诏》蜀人作食,喜着饴蜜。又《尔雅翼》土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曰土蜜。又木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曰木蜜。又石蜜。《西京亲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又波罗蜜,果名。《本草》波罗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用之。又崖蜜,樱桃别名。《陆士衡赋》朱蓝崖蜜。又与密通。古碑帖缜密多作缜蜜。字从宓。俗作蜜,非。蜜字与俗密字作宻类似。
口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