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shàng yī hū,jiē xià bǎi nuò成语简拼:TSYHJXBN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堂上一嘑,階下百諾
成语解释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一呼百应
近义词
一呼百应
成语示例
(1)堂上一呼,阶下百诺。▲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
成语造句
(1)安琪不会写成语“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最后一个字。
(2)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堂上一呼,阶下百诺”几个大字。
(3)虎仔写不出成语“堂上一呼,阶下百诺”,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
(4)宋曹镇中学的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5)晓慧姐姐给苹姝和燚烁介绍了“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成语故事。
(6)这正叫做堂上一呼,阶下百诺,左右两边拥出百十多个鬼来。
(7)北城占地最为庞大,坐镇着寒烟城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名门望族们,而南城则是地域最小,凌乱不堪,乌烟瘴气。
(8)你若是和我结为姻眷,头顶的是画栋雕梁,脚踏的是金阶玉砌;思衣而有绫绢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过理》:『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堂上堂上:(1)指父母。(2)旧时受审讯的人称审案的官吏。
堂堂:táng 1、<名>正屋。古代房屋阶上室外叫堂,堂后叫室。《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左忠毅公逸事》:『拜夫人于堂上。』2、<名>朝堂;殿堂。《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3、<名>公堂;官吏办公的地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君子国》:『终日屈膝公堂,亦不顾及颜面。』《严监行和严贡生》:『汤知县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4、<名>尊称别人的母亲,如『令堂』。5、<形>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如『堂兄弟』、『堂伯父』等。[堂奥] 房屋的深处,比喻深奥精微的道理或境界。[堂官] (1)明清时中央各衙门的长官。(2)旧时茶馆、饭馆、酒店等行业的服务人员,也写作『堂倌』。[堂萱] 指母亲。
上上:shàng 1、<名>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形>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名>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4、<形>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5、<动>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6、<副>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7、<动>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8、<动>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9、<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10、<动>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shǎng<名>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上足] (1)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2)指骏马。[上手] (1)技艺高超的人;高手。(2)先例;榜样。(3)先前经手的人。(4)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上头] (1)首位;第一。(2)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呼呼:hū 1、<动>吐气。《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2、<动>呼叫;呼喊。《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又] 召唤;呼唤。《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动>称呼。《大铁椎传》:『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4、<助>用于感叹,经常『呜呼』连用。《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象声词>《口技》:『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阶阶:jiē 1、<名>台阶。《哀江南》:『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2、<名>梯子。《盐铁论·刑德》:『犹释阶而欲登高。』3、<名>官阶;官位的等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敢问降阶何由?。』4、<名>缘由;原因。《国语·周语中》:『夫婚姻,祸福之阶也。』5、<名>凭借物;资本。《汉书·异姓诸侯表》:『汉亡尺土之阶……五载而成帝业。』[阶祸] 祸害的原由。[队缘] 攀附;赁借。
下下:xià 1、<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3、<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4、<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5、<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又] <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6、<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7、<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下。』8、<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9、<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10、<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1、<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12、<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13、<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14、<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下车] 地方官员风到任。[下处] 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百百:bǎi 1、<数>十个十。2、<数>概数。《谋攻》:『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百司] 朝中大臣、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
诺诺:nuò 1、<叹>应答的声音,表示同意。《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2、<动>应答;应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堂堂:《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坣《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说文》殿也。正寝曰堂。《释名》高显貌。《演义》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宇也。《诗·豳风》跻彼公堂。又明堂,王者朝诸侯之宫。《礼·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也。《前汉·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又堂室。《尔雅·释宫》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虚之,谓之堂,半巳后实之,谓之室。又官署。《汉官仪》黄门有画堂之署,中书省玉堂。《扬雄·解嘲》正金门,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唐书·百官志》初三省议事于门下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迁于中书省。又户部有考堂,天下岁会计处。又《吴郡国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数失火,以雌黄涂之乃止,故郡治曰黄堂。《吕氏春秋》宓子贱鸣琴而单父治,故县治曰琴堂。又堂堂,盛也,正也。《论语》堂堂乎张也。《淮南子·兵略训》堂堂之阵又衆[音zhòng]笑曰哄堂。《因话录》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一人知亲事,名亲端。公堂会食皆绝笑,左右不可忍,亲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谓哄堂。又佛堂曰鴈堂。《释氏要览》毗舍离为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文巫祭。《周礼·春官》男巫冬堂,赠无方无算。〈注〉冬岁之穷,设祭于堂,赠送万鬼也。又地名。《诗·鄘风》望楚与堂。〈注〉楚,楚丘。堂,丘之旁邑。又山之宽平处曰堂。《诗·秦风》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又姓。《韩诗外传》堂衣若扣孔子之门。又复姓。汉儒高堂生,唐贞观诏从祀。又叶徒红切,音同。《屈原·九歌》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上上:《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又《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又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又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又上官,复姓。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上三千奏牍。又与尙通。《诗·魏风》上慎旃哉。《前汉·贾谊传》上亲,上齿,上贤,上贵。又《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又《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又叶时刃切,音慎。《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乗[音chéng]抟角势,超腾送崖上。又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考证:(《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电兮忽上。)谨照原文骑电改骑霓。忽上改南上。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呼呼:《丑集上·口字部》戏《唐韵》荒乌切《集韵》《韵会》《正韵》荒胡切,□音虍。《说文》外息也。《韵会》出息为呼,入息为吸。又《广韵》唤也。又《集韵》鸣呼,叹辞。《书·五子之歌》鸣呼曷归。又通作乎。《诗·大雅》於乎小子。又通作虖。《前汉·武帝纪》鸣虖何施而臻此与。亦作嘑。又姓。《广韵》列仙传有仙人呼子先,又复姓。《前汉·匈奴传》呼衍氏。〈注〉师古曰:即今鲜□姓呼延者是也。又呼沱,水名。《战国策》南有呼沱易水。又草名。《尔雅·释草》蓫薚,马尾。〈疏〉蔏□,一名夜呼。又《集韵》虚交切,音虓。与詨同。吴人谓叫呼为詨。或作嚆唠。又《礼·檀弓》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注〉呼,虚惫声。《释文》音虚,吹气声也。又《广韵》《集韵》《正韵》□荒故切,音戽。《广韵》本作謼。号呼也。《诗·大雅》式号式呼。《释文》呼,火胡反。又火故反。《礼·曲礼》城上不呼。《释文》呼,火故反。又《集韵》许个切,音□。《左传·文元年》江芉怒曰:呼役夫。〈注〉呼,发声也。《释文》呼,好贺反。又《集韵》虚讶切,音吓。与罅同。裂也。详缶部罅字注。考证:(《尔雅·释草》蓫薚,马尾。〈注〉蔏□,一名夜呼。)谨照原文注改疏。
阶阶:《戌集中·阜字部》《唐韵》古谐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谐切,□音皆。《说文》陛也。《玉篇》登堂道也,级也。《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又《释名》阶,梯也,如梯之有等差也。《礼·丧大记》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注〉阶,所乗[音chéng]以升屋者,梯也。又《易·系辞》言语以为阶。《诗·大雅》谁生厉阶。又《礼·少仪》不得阶主。〈注〉阶,上进者。〈疏〉阶是等级。人升阶,必上进,故以阶为上进。又星名。《前汉·东方朔传》愿□泰阶六符。〈注〉泰阶,三台也。又官阶。《南史·张融传》融不知阶级,阶级亦可不知融。《唐书·百官志》文阶二十八阶,武阶二十一阶。又乌阶,草名。《尔雅·释草注》欔,一名乌阶。又州名。《韵会》西戎别种,白马氐地,魏武州,唐攺阶州。又叶居夷切,音基。《诗·小雅》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又《大雅》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又叶坚奚切,音稽。《班固·西都赋》虽轻迅与僄狡,犹愕眙而不能阶。攀井干而未半,目眴转而意迷。
下下:《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丅《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遐上声。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又《说文》底也。《玉篇》后也。又贱也。又《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郑注》下谓君所。《贾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视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韵》《韵会》□亥驾切,遐去声。《正韵》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贵下贱。《诗序》君能下下。又《尔雅·释诂》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礼·夏官·司士》岁登,下其损益之数。又《韵补》叶后五切,音户。《诗·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女叶。《吴棫曰》毛诗下字一十有七,陆德明皆此读。《□第·古音考》与吴同。又叶胡佐切,音贺。《曹丕·寡妇赋》风至兮清厉,阴云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考证:(《尔雅·释训》下,落也。)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
百百:《午集中·白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陌切,音伯。《说文》十十也。从一白。数十十为一百。百,白也。十百为一贯。贯,章也。《徐曰》章,以诗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数。会意字。《前汉·律正志》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又众多也。《易·系辞》百官以治。《书·尧典》平章百姓。《后汉·明帝纪》百蛮贡职。又百里,刃名。百錬,刀名。见《古今注》。又百鹩。鸟名。见《大戴礼》。又百足,虫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马蚿。又百合,草名。《谭子化书》山蚯化为百合。又地名。隋百泉县,唐百文县。又国名。《北史·百济传》百济国,马韩之属,在辽东之东。又姓。百丰,列子弟子。又复姓。《风俗通》秦百里奚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又《韵会》《正韵》□莫白切,音陌。励也。《左传·僖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注〉言每跳皆勉力为之。又唐谓行杖人曰五百。《后汉·曹节传注》五百字,本为伍佰。伍,当也。佰,道也。使之导引,当道陌中,以驱除也。《续志》五百赤帻绦褠,即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又叶伯各切,音博。《前汉·季布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易林》营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正年八百。又叶毕吉切,音必。《欧阳修·潭园诗》一华聊一醉,尽醉犹须百。而我病不□,对花空叹息。
诺诺:《酉集上·言字部》(古文)喏《唐韵》《正韵》奴各切《集韵》《韵会》匿各切,□囊入声。《说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韵》应声。《诗·鲁颂》莫敢不诺。〈笺〉应辞也。《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注〉唯速而恭,诺缓而慢。又《投壷》大师曰诺。〈疏〉承领之辞也。《吴志·顾雍传》顾悌每得父书,拜跪读之,每句应诺。又《韵会》以言许人曰诺。《左传·襄十八年》献子许诺。《论语》子路无宿诺。《史记·季布传》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老子·道德经》轻诺必寡信。《荀子·王霸篇》□赏己诺,信乎天下矣。〈注〉诺许也。己不许也。又自輺语。《公羊传·僖元年》庆父曰:此奚斯之声也,诺己。〈注〉诺已,皆自輺语。又《南史·江夏王锋传》锋五岁,齐高帝使学凤尾诺,一学即工。《潘远·纪闻谈》诸侯笺奏皆批曰诺,诺字有尾若风也。又《字汇补》诺臯,神名。《酉阳亲俎》有《诺臯记》。又水名。《前汉·匈奴传》韩昌、张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师古注》今突厥地,诺真水也。又州名。《唐书·地理志》诺州,属静边郡,贞观五年置。又姓,见《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