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ū wǔ mù yáng
成语简拼:SWM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蘇武牧羊
成语英文:Su Wu tends sheep
成语解释
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有气节
成语示例
(1)…是我自己用的,可不要美人。』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我见他画时,明知他画好又要我题的…——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成语造句
(1)奔奔不会写成语“苏武牧羊”的最后一个字。
(2)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苏武牧羊”几个大字。
(3)聪聪写不出成语“苏武牧羊”的拼音。
(4)郝爷爷给他的小孙囡和外甥囡讲了“苏武牧羊”的成语故事。
(5)农科院中学的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苏武牧羊”。
(6)我们要学苏武牧羊的精神。
(7)去临清市松林镇中学的时候,紫曦大哥哥给珊娜和美锦讲了『苏武牧羊』的典故。
(8)桌上的每道菜都有一个极富中华文化色彩的名字,如八戒遇难——红烧猪肉、鲤跃龙门——清蒸鲤鱼、苏武牧羊——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牧羊牧羊:[mùyáng] 看羊,放羊。牧羊曲。
苏苏:sū 1、<动>死而复生。萧衍《净业赋序》:『独夫既除,苍生苏息。』2、<名>紫苏,一种植物。枚乘《七发》:『秋黄之苏。』3、<动>苏醒过来。《史记·扁鹊传》:『有间,太子苏。』[引] 在困难中得到解救。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民于守令之贪残,有所藉于黜陟以苏其困。』4、<动>取草。《史记·淮阴侯列传》:『樵苏后爨。』[引] 取。《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
武武:wǔ 1、<名>脚印;足迹。《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2、<量>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不过步武尺寸之间。』3、<形>勇猛;刚健;威武。《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4、<名>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市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武备] 武装力量、军备和武装建设。[武弁] (1)古代武官的帽子。(2)旧时指低级的武职;武士。[武夫] 战士;武士。
牧牧:mù 1、<动>放牧。《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又] <名>放牧的人。王安石《谢公墩》:『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2、<动>像放养牲畜一样的统治;管理。晁错《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3、<动>管束;修养。《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4、<名>官名,一州的长官。《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用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牧伯] 州牧、方伯的合称。汉朝之后州郡长官的尊称。[牧守] 州郡的长官。州官叫牧,郡官称守。[牧圉] (1)牛马的场所。(2)养牛马的人。(3)财物。[牧宰] 州县长官(县官叫宰)。
羊羊:yáng(1)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分山羊、绵羊、羚羊等多种。(2)姓。<古>又同『祥』xiáng。
苏苏:《申集上·草字部》《唐韵》素姑切《集韵》《正韵》孙租切,□音酥。《说文》桂荏也。《本草》紫苏。〈注〉苏,从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乃荏类,而味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又《扬子·方言》苏,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又木名。《诗·郑风》山有扶苏。〈传〉扶苏,扶胥,小木也。又流苏。《西京亲记》昭阳殿壁带往往为黄金釭,皆衔五色流苏。《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苏,析羽也。又息也。《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又死更生。《战国策》勃然乃苏。又取也。《屈原·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纲目集览》取草曰苏。又《韵会》苏苏,气索貌。《易·震卦》震苏苏。〈注〉恐惧不安之貌。《王注》躁动貌。又台名。《吴语》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注〉姑苏,台也。又亭名。《后汉·郡国志》襄国有苏人亭。又国名。《魏志·东夷传》诸国各有别色,名之为苏涂。又姓。《书·立政》司□苏公。〈传〉忿生为武王司□,封苏国。又《集韵》山於切,音疋。诗扶苏之苏,徐邈读疋。又《字汇补》苏故切,音傃。《荀子·议兵篇》苏刃者死。〈注〉苏读作傃,谓相向格鬭者。
武武:《辰集下·止字部》《唐韵》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断也。《书·大禹谟》乃武乃文。又《伊训》布昭圣武。又《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音zhòng],丰财者也。武有七德。又諡法之一。《汲冢周书》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又周乐名。《前汉·礼乐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又《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郑注》文谓鼓,武谓金。〈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刃,故为武。鼓主发动衆[音zhòng]音,无兵器之用,故为文。又迹也。《诗·大雅》履帝武敏歆。《礼·曲礼》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又《礼·曲礼》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则迹大。又《尔雅·释诂》武,继也。《诗·大雅》下武惟周。〈笺〉言后人能继先祖者,惟有周也。又冠卷曰武。《礼·玉藻》缟冠□武,居冠属武。又《亲记》委武。〈注〉秦人曰委,齐东曰武。又冠名。《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又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应劭曰》武水之阳也。又:泰山郡南武阳县,武水所出,南人泗。又关名。《地理通释》《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将通於少习,以听命。《杜注》少习,商县武关也。《舆地广记》:商洛县东有少习,秦谓之武关。《贾谊·新书》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又武都,州名。《广韵》本自白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阳,今好畤县界,武都古城是也。后汉平仇池山筑城,置武都镇,即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释》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武州。又广武,山名。在荥阳。《前汉·项籍传》羽与汉王临广武,间而语。又县名,属太原郡。又修武、阳武、原武,皆属河内郡。又灵武,今陕西环县,唐肃宗即位於此。又湖名。《广舆记》在黄州府黄陂县,相传黄祖习射处。又溪名。亦山名。《广舆记》在辰州府卢溪县。马援门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即此。又武山,亦在卢溪县。又真武,湖名。《六朝事迹》吴后主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后湖是也。又星名。《梦溪笔谈》北方真武七宿,起於东井,终於角。又□武,北方七宿也。《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又姓。《广韵》《风俗通》云:宋武功之后,汉有武臣。又汉复姓,六氏。汉有乗[音chéng]黄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后。《风俗通》云: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世本云:夏时有武罗国,其后氏焉。《何氏姓苑》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又与珷通。石似玉者。《史记·司马相如传》瓀石武夫。又《正韵》微夫切。与无通。《礼·礼器》周坐尸,诏侑武方。《郑注》武,读为无。考证:(《汲冢周书》刚强直理曰武。)谨照逸周书及北史于忠传,直理改理直。(《广韵》本自白马元地。)谨照原文元改氐。
牧牧:《巳集下·牛字部》《广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目。《说文》本作□,养牛人也。从攴牛。《玉篇》畜养也。《广韵》放也,食也。《扬子·方言》牧,飤也。〈注〉谓放飤牛马也。《书·禹贡》莱夷作牧。〈传〉莱夷,地名,可以放牧。《诗·小雅》尔牧来思。《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又《夏官·校人》夏祭先牧。〈注〉始养马者。又牧师掌牧地。《左传·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注〉牛曰牧,马曰圉。又《哀元年》少康为仍牧正。又《尔雅·释地》郊外谓之牧。〈疏〉言可放牧也。书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书传》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又《易·谦卦》谦谦君子,□以自牧也。〈注〉牧,养也。又《小尔雅》牧,临也。《扬子·方言》牧,司也,察也。《韵会》治也。《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羣牧。〈传〉九州牧监。又《吕□》非尔惟作天牧。《礼·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周礼·天官·大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长也。《前汉·成帝纪》罢部刺史官,更置州牧。又《诗·邶风》自牧归荑。〈传〉牧,田官也。又《礼·月令》舟牼覆舟。〈注〉主舟之官也。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注〉隰臯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又《周礼·地官·遂师》经牧其田野。〈注〉经牧,制田界与井也。又《广韵》使也。又《尔雅·释畜》黑腹,牧。〈疏〉牛黑腹者名牧。又《左传·隐五年》郑人侵卫牧。〈注〉牧,卫邑。又广牧,县名。属朔方郡。见《前汉·地理志》。又人名。《史记·黄帝纪》举风后力牧。〈注〉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又姓。《风俗通》汉有越巂太守牧稂。又《集韵》莫候切,音茂。地名。《尚书·大传》牧之野。刘昌宗读。又一曰畜牧。《书·禹贡》为莱夷及牧。《释文》徐音目,一音茂。又叶莫狄切。《诗·小雅》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来叶六直切,载叶节力切。考证:(《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畜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谨照原文六畜改六牲。(《集韵》莫侯切,音茂。地名。)谨照原文莫侯切改莫候切。(《书·禹贡》莱夷及牧誓。《释文》徐云,一音茂。)谨按所引禹贡文未全,谨照原文改为莱夷及牧。释文徐音目,一音茂。
羊羊:《未集中·羊字部》《广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阳。《说文》羊,祥也。从□,象头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玉篇》豕属也。《易·说卦》兑为羊。〈注〉其质好刚卤。《诗·召南》羔羊之皮。〈传〉小曰羔,大曰羊。《礼·曲礼》羊曰柔毛。《月令》食麦与羊。〈注〉羊,火畜也。时尚寒,食之以安性也。又麢羊。《尔雅·释兽》麢,大羊。〈注〉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又鸟名。《家语》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齐侯使使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水祥也。又姓。《左传·闵二年》羊舌大夫。〈注〉羊舌,氏也。《公羊传疏》子夏传与公羊高。《史记·梁孝王世家》齐人羊胜。又官名。《周礼·夏官·羊人注》羊属南方火,司马火官,故在此。又白羊,匈奴国名。《史记·匈奴传》幷[同并]楼烦,白羊,河南。又《前汉·礼乐志》双飞常羊。〈注〉犹逍遥也。《屈原·离骚》聊逍遥以相羊。〈注〉逍遥,相羊,皆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