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òng yù dōng qiáng
成语注音:ㄙㄨㄙˋ ㄧㄩˋ ㄉㄨㄙ ㄑㄧㄤˊ
成语简拼:SYD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宋玉東墙
成语解释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丽多情的女子
成语接龙
1、宋玉东墙→墙高基下→下笔成文→文星高照→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名俱败→败化伤风→风里杨花→花信年华→华封三祝→祝发文身→身怀六甲→甲第连天→天生丽质→质疑问难→难分难舍→舍身求法→法轮常转→转灾为福→福为祸始→始终若一→一夔一契→契若金兰→兰芝常生
2、宋玉东墙→墙花路柳→柳宠花迷→迷离惝恍→恍恍荡荡→荡气回肠→肠肥脑满→满坐风生→生拖死拽→拽象拖犀→犀角烛怪→怪事咄咄→咄咄逼人→人才济济→济济一堂→堂堂正正→正言不讳→讳疾忌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风朗月→月中折桂→桂折一枝→枝节横生→生荣没哀
3、宋玉东墙→墙头马上→上下一心→心慌意乱→乱七八糟→糟糠之妻→妻离子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
成语示例
(1)谢圣主恩波浩荡,却将个宋玉东墙,错猜做神女高唐。▼明王骥德《男王后》第二折
成语造句
(1)成语「宋玉东墙」是一个偏正式成语。
(2)澄迈县仁兴学校的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宋玉东墙”。
(3)浩渲大哥哥给珈炎和敏燚讲了“宋玉东墙”的典故。
(4)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宋玉东墙”几个大字。
(5)咪咪写不出成语“宋玉东墙”的拼音。
(6)小曼不会写成语“宋玉东墙”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宋玉,他的代表作有《高唐赋》等。传说他的东面邻居有一个长得非常美丽的女儿,可以称得上楚国的第一大美人,她仰望宋玉的才能,每天登上墙头窥视宋玉,非常爱慕。整整3年时间,宋玉没有看出她的心思而与她交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宋宋:[sòng] (1)周代诸侯国名。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三国演义》;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2)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徐州)。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3)中国朝代名。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嗣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宋儒(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一班宋朝理学家)(4)中国朝代名。南朝之一。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公元479年为南齐所代。共历八帝,六十年。如:宋本(宋代刊刻的书籍);宋头巾(指迂腐的道学家;腐儒)(5)主观响度单位,1宋等于强度为听者听阈上40分贝的1000赫纯音的响度。(6)姓。
玉玉:yù 1、<名>美石。《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形>洁白;美丽;珍贵。《卖柑者言》:『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3、<动>相爱;相助。《诗经·民劳》:『王欲玉女。』[玉成] 成全;促成。[玉人] (1)指仙女。(2)比喻貌美像玉人。[玉润] (1)比喻美德。(2)女婿的美称。
东东:dōng 1、<名>东方;东边。《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器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又] <动>向东;朝东。《望洋兴叹》:『东西而视,不见水端。』《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取要害之郡。』2、<名>主人。《礼记·曲礼》有『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之说,以后遂称主人为东。《红楼梦》:『况且你都拿出来做这个东也不够。』[东床] 指女婿。[东第] 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东宫] 太子居住的地方。又指太子。[东君] 日神。春神。东王公。[东隅] 东方日出之处,指早晨。
墙墙:qiáng(1)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一堵墙;土墙;城墙。(2)器物上象墙或起隔断作用的部分。
宋宋:《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韵会》苏统切《集韵》苏综切,□音送。《说文》居也,从宀从木。《徐曰》木所以成室,以居人也。又国名,微子所封地,即阏伯之商丘。《左传·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又州名,隋置宋为应天府,今河南归德府是也。又姓。
玉玉:《午集上·玉字部》《唐韵》《正韵》鱼欲切《集韵》《韵会》虞欲切,□音狱。《说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杨,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韵》烈火烧之不热者,真玉也。《易·鼎卦》鼎玉铉。〈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又《说卦》乾为玉为金。〈疏〉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清明也。《诗·大雅》金玉其相。《礼·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阴之阴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又水玉,水精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水玉磊砢。〈注〉水玉,水精也。又美貌也。《公羊传·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记·□丞相世家》如冠玉耳。又珍食曰玉食。《书·洪范》惟辟玉食。《释文》汉书云:玉食,珍食也。又时和曰玉烛。《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疏〉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又地名。《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间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鍚。〈注〉凡六邑。又河名。《正字通》后晋天福中,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着行程记。言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疏为三河,一白玉河,二绿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涨,玉随流而至,多寡视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又关名。《前汉·张骞传》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注〉玉门关在龙勒界。又星名。《后汉·郞顗传》从西方天苑趋,左足入玉井。〈注〉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又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文玉树。〈注〉五釆玉树。又草名。《尔雅·释草》蒙,玉女。〈注〉女萝别名。又《正字通》寒玉,竹别名。亦曰绿玉。又鸟名。《前汉·司马相如传》鴐鵞属玉。《郭注》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又观名。《前汉·宣帝纪》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属玉,水鸟,以名观也。又蚌名。《尔雅·释鱼·蜃小者珧注》珧,玉珧,即小蚌。又姓。《史记·封禅书》济南人公玉带。〈注〉公玉,姓。带,名。《风俗通》齐濬王臣有公玉冉。又爱也,成也。《诗·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谏。〈注〉玉,宝爱之意。《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又《广韵》息逐切。《集韵》息六切,□音肃。《广韵》朽玉。又琢玉工。《集韵》或作□璛。又姓。《史记·封禅书公玉带注》索隐曰:玉又音肃。《后汉·光武纪》□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注〉玉,音肃,京兆人。又《广韵》相玉切《集韵》须玉切,□音粟。西戎国名。亦姓。又《五音集韵》许救切,音齅。篆玉工也。又《韵补》叶音域。《汉费凤□》体履柔和,温其如玉,修孝友于闺门,执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坚不可得。尽我筋力,胝茧为疾。又叶音龠。《易林》桑华腐蠹,衣敝如络。女工不成,丝帛为玉。又叶音迂。《洞□颂》韫产宝玉,叶含耀明珠。《说文》王象三王之连,丨其贯也。〈注〉徐曰:王中画近上,王三画均。李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王也。《类篇》隶始加点,以别帝王字。《六书精蕴》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画相均,象连贯形。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加点于旁以别之。考证:(《尔雅·释天》时和谓之玉烛。)谨照原文时字上增四字。(《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间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谨照原文锡改鍚。(又虫名。《尔雅·释虫》玉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谨按尔雅原文作王蛈蜴,误引入玉字下。谨将又虫名三字省去。以尔雅释虫至呼蛈蜴二十六字移入下条王字注又虫名下。
东东:《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德红切《集韵》《韵会》都笼切,□音蝀。《说文》动也。阳气动,于时为春。《书·尧典》平秩东作。《孔传》岁起於东,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记·历书》日起於东,月起於西。《郑樵·通志》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诗·大雅》东有启明。又《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又姓。《圣贤羣辅录》舜友东不訾。又叶当经切,音丁。《诗·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又叶都郞切,音当。《杨泉·蚕赋》粤召仆夫,筑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东。○按《说文》东自为部,今倂入。
墙墙:《巳集中·爿字部》《唐韵》才良切《广韵》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慈良切,□音嫱。《说文》本作墙。垣蔽也。从□爿声。《尔雅·释宫》墙谓之墉。《书·五子之歌》峻宇雕墙。《诗·鄘风》墙有茨。〈传〉墙,所以防非常。又《礼·檀弓》周人墙置翣。〈注〉柳衣也。《仪礼·既夕》巾奠乃墙。〈注〉墙,设柩也。又《论语》萧墙之内。〈注〉郑曰:萧肃也。墙屛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屛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又《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圜墙,狱也。又复姓。《左传·襄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注〉惠墙,氏。伊戾名。《释文》墙或作啬,音樯。又《广韵》同廧。《谷梁传·成三年》晋却克,卫孙良夫伐墙咎如。又《左传》作廧。又通作嫱。《前汉·匈奴传》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说文》籀文作□。《广韵》俗作墙。考证:(《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园墙,狱也。)谨照原文园改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