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òng jūn qiān lǐ,zhōng xū yī bié成语注音:ㄙㄨㄙˋ ㄐㄩㄣ ㄑㄧㄢ ㄌㄧˇ,ㄓㄨㄙ ㄒㄩ ㄧ ㄅㄧㄝ ˊ
成语简拼:SJQLZXYB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送君千裏,終須一别
成语解释
君:敬称对方;终:终究。送多远的路,终究要分别。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人止步
近义词
送君千里,也须一别
成语示例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也不往下送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
(2)…八里,来到一处镇甸,徐天川吩咐停车,说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天色已经不早,咱们在这里喝杯茶,这就…——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成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打开本子,上面写着“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几个大字。
(3)冬冬写不出成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
(4)五指山中学的公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5)向爷爷给两个外甥囡介绍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典故。
(6)小欢不会写成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最后一个字。
(7)在去桑木村的路途中,耿哥哥给映茜和蓝翌讲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故事。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哥哥你回去。』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千里千里:[qiānlǐ] 指千里马。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送送:sòng 1、<动>送行。《荆轲刺秦王》:『皆白衣冠以送之。』2、<动>陪送;追随。《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3、<动>押送;遣送。《李愬雪夜入蔡州》:『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4、<动>送交;送达。《失街亭》:『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5、<动>赠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6、<动>断送;了结。《陈州粜米》:『兀的不送了我这条老命。』
君君:jūn 1、<名>君王;君主。《赵威后问齐使》:『苟无民,何以有君?』2、<动>君临;统治。《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3、<名>古代的一种封号。如『信陵君』、『平原君』等。4、<名>对对方尊称。《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5、<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6、<名>用于姓氏后,构成对某人的尊称。《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
千千:qiān 1、<数>千。2、<数>形容数量很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里里:lǐ 1、<名>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顾炎武《日知录》:『以县统乡,以乡统里。』2、<名>家乡;乡里;里巷。《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3、<量>长度单位,用于计算里程和面积,实际长度各朝代不等。《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名>衣服、被褥等的内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5、<名>里面;内部;当中。《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终终:zhōng 1、<动>终了;结束。《陈情表》:『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动>坚持到底。《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3、<动>死。《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4、<副>自始至终。《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5、<副>终究;终归。《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6、<形>全;整。《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终古] (1)永远。(2)自古以来。
须须:xū 1、<名>胡须;胡子。《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2、<名>动物的触须。《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3、<动>等待。《诗经·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4、<动>需要。《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副>应该。《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副>本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7、<副>却。《失街亭》:『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须眉] 胡须和眉毛,代指男子。[须索] 必须。[须臾] 片刻;一会儿。《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之所学也』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别别:bié 1、<动>分;分开。《苏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动>区别;分别。《柳毅传》:『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3、<动>离别;告别。《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4、<副>另外;别外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赤壁之战》:『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别肠] 离别之情。[别驾] 官职名。汉时为州刺史的属官,隋唐一度改为『长史』,后又恢复。宋时改为『通判』。[别传] 旧史书的一种分类。专记载某人的逸闻趣事,以补充正传的不足。
送送:《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苏弄切,音□。《说文》遣也。《诗·邶风》远送于野。《礼·曲礼》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又《增韵》将也。《仪礼·聘礼》賔再拜稽首,送币。〈又〉公拜送醴。又《正韵》赠行曰送。《诗·秦风》我送舅氏。又株送,罪人相牵引也。《前汉·食货志》廼徵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名株送。〈注〉先至者为魁株,被牵引者为其根株所送也。又目送,以目相送也。《左传·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趋出,上目送之。又纵送,善射之貌。《诗·郑风》抑纵送忌。〈注〉舍拔曰纵,覆彇曰送。《玉篇》籀文作□。考证:(《前汉·食货志》乃徵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名株送。〈注〉先至者为魁株,被牵引者谓其根株所送也。)谨照原注谓改为。
君君:《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举云切《集韵》《韵会》拘云切,□音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归心也。《易·师卦》大君有命。《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晋语》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称君。《诗·鄘风》我以为君。〈传〉君国小君。〈笺〉夫人对君称小君。《论语》邦君之妻,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称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又子孙称先世皆曰君。《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又兄称弟曰君。《杜牧·为弟墓志》君讳顗。又妾称夫曰君。《礼·内则》君已食彻焉。〈注〉此谓士大夫之妾也。《仪礼·丧服》妾谓君。〈注〉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疏〉以妻得体之,得名为夫,妾虽接见於夫,不得体敌,故加尊之,而名夫为君。又妇称夫亦曰君。《古乐府》十七为君妇。又夫称妇曰细君。《前汉·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又上称下亦曰君。《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又封号曰君。《史记·商君传》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又妇人封号亦曰君。《史记·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又彼此通称亦曰君。《史记·司马穰苴传》百姓之命,皆悬於君。君谓庄贾也。又《张仪传》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又隐士就聘者曰徵君。《后汉·逸民韩康传》亭长以韩徵君当至。又持节出使者曰使君。《后汉·□恂传》非敢胁使君。又《諡法》庆赏□威曰君,从之成羣曰君。又君子,成德之称。《易·乾卦》君子,终曰乾乾。《论语》不亦君子乎。〈注〉君子,成德之名。又姓。《正字通》明有君助。又叶姑员切,音涓。《刘向·烈女传》引过推让,宣王悟焉。夙夜崇道,为中兴君。
千千:《戌集中·革字部》《广韵》七然切《集韵》《韵会》亲然切,□音迁。《广韵》秋千,绳戏也。《集韵》秋千,北方戏,以习轻趫者。《张有·复古编》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语伪转为秋千。后人伪为秋千。
里里:《酉集下·里字部》《广韵》良已切《集韵》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裏。《尔雅·释言》里,邑也。《诗·郑风》将仲子兮,无踰我里。〈传〉里,居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前汉·□法志》在壄曰庐,在邑曰里。《风俗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韵》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又忧也。《诗·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笺〉里,忧也。又姓。《左传·昭十七年》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注〉里析,郑大夫。又百里、相里,复姓。又地名。《左传·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注〉南里,郑地。又山名。《史记·封禅书注》高里山,在泰山下。又《五代史·附录》契丹所居曰枭罗个没里。〈注〉没里者,河也。又古夫称妻曰乡里。《南史·张彪传》我不忍令乡里落它处。《沈约·山阴柳家女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又《正韵》汉制:长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后世因谓外戚为戚里。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里为式,然后可以传衆[音zhòng]方。〈注〉里,读为已,声之误也。《释文》里,音以。
终终:《未集中·糸字部》夊《广韵》职戎切《集韵》《韵会》之戎切,□音螽。《说文》絿丝也。又《玉篇》极也,穷也。《集韵》一曰尽也。《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书·仲虺之诰》慎厥终,惟其始。《诗·大雅》高朗令终。又《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疏〉归其余,分置于终末。言於终末乃置闰也。又《左传·襄九年》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又《尔雅·释天》月在壬曰终。又《前汉·□法志》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又姓。《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终葵氏。《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终黎氏。《前汉·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又《韵补》叶诸仍切。《周易·坤·文言》以终叶成。又《韵补》叶诸良切。《陈琳·迷迭香赋》竭欢庆於夙夜兮,虽幽翳而弥彰。事罔隆而不杀兮,亦无始而不终。
须须:《戌集下·页字部》《广韵》锡兪切《集韵》《韵会》询趋切,□音需。《说文》面毛也。《易·贲卦》贲其须。〈注〉须之为物上附者也。〈疏〉须上附于面。《释名》颐下曰须。须,秀也。别作□。俗作须。又待也。《易·归妹》归妹以须。《诗·邶风》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又与□通。《左传·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尔雅·释诂》□,待也。又资也,用也。与需通。《尔雅·释兽须属》兽曰衅,人曰挢,鱼曰须,鸟曰狊。〈疏〉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故题云须属也。又斯须,犹须臾也。《礼·乐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又迟缓也。《左传·成二年》子不少须,衆[音zhòng]惧尽。《后汉·清河孝王传》且复须留。〈注〉《东观记》须留,作宿留。又须女,星名。《史记·天官书·婺女注》正义曰:须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者。又国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须句。《公羊传》作须朐。《前汉·地理志》东郡须昌县,故须句国。又《左传·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须之鼓。《史记·周纪》文王伐密须。〈注〉密须氏,姞姓之国。今安定阴密县是也。又邑名。《诗·邶风》思须与漕。〈传〉须、漕,卫邑。又《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顺阳有须聚。又菜名。《尔雅·释草》须薞无。〈疏〉诗谷风,采葑采菲。传,葑须也。先儒以须葑苁当之。孙炎云:须,一名葑苁。又草名。《尔雅·释草》台,夫须。〈疏〉台,一名夫须。莎草也。又鸟名。《尔雅·释鸟》鷉,须鸁。〈疏〉鷉,一名须鸁。又兵器。《□名》须盾,本出於蜀。须,所持也。又《扬子·方言》须,捷败也。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又姓。《左传·庄十七年》有须遂氏。《战国策》魏大夫须贾。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又《左思·吴都赋》旗鱼须。〈注〉以鱼须为旗之竿也。又《集韵》逋还切,音斑。班也。《礼·玉藻》笏,大夫以鱼须文竹。《释文》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隐义云:以鱼须饰文竹之边。须音班。又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辞》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陆云·九愍》生遗年而有尽,居静言其何须。将轻举以远览,眇天路而高游。〈注〉须,求也。《说文徐注》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毛氏曰:须与湏别。湏,火外切。烂也。考证:(《逸雅》颐下曰须。)谨按语见释名,今将逸雅改为释名。(《左传·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矣。)谨按原文本作须,其义则为□。石经及各本皆同。今仍改须。(《尔雅·释兽须属》鱼曰须,鸟曰臭。)谨照原文曰臭改曰狊。(《前汉·清河孝王传》且复须留。)谨照原书前汉改后汉。(《诗·邶风》思须与漕。〈注〉须,漕,卫邑。)谨照原文注改传。(《逸雅》须盾,本出於蜀。须,所持也。)谨按所引出释名,今将逸雅改为□名。(《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注〉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谨照原书注改为释文。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别别:《子集下·刀字部》《唐韵》方别切《集韵》《韵会》笔别切《正韵》必列切,□鞭入声。《说文》分解也。《玉篇》分别也。《增韵》辨也。《礼·曲礼》日月以告君,以厚其别也。《尔雅·释山》小山别大山,鲜。〈疏〉谓小山与大山不相连属者名鲜。《淮南子·齐俗训》宰庖之切割分别也。《晋·仲长敖核性赋》同禀气质,无有区别。又傅别,谓券书也。《周礼·天官·小宰》八成,听称责以传别。〈注〉郑曰:为大手书於一札,中字别之。又《唐韵》《集韵》《韵会》皮列切《正韵》避列切,□便入声。《玉篇》离也。《增韵》解也,诀也。《江淹·别赋》黯然销□者,惟别而已矣。《宋·谢惠连·夜集叹乖诗》诗人咏踟蹰,搔首歌离别。《梁荀济赠阴梁州诗》已作金兰契,何言云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