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xiá dǎo xì
成语简拼:SXDX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伺瑕導隙
成语解释
指寻衅生事。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寻衅生事
近义词
伺瑕抵隙
成语接龙
伺瑕导隙→隙大墙坏→坏法乱纪→纪群之交→交淡若水→水尽山穷→穷原竟委→委靡不振→振振有词→词严义密→密不通风→风移俗改→改玉改步→步履维艰→艰难困苦→苦尽甘来→来回来去→去危就安→安宅正路→路人皆知→知书识礼→礼无不答→答问如流→流水游龙→龙章凤彩
成语造句
(1)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伺瑕导隙”几个大字。
(2)骏鑫大哥哥给薏湣和左曼讲述了“伺瑕导隙”的历史典故
(3)麦子不会写成语“伺瑕导隙”的最后一个字。
(4)西流校区中学的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伺瑕导隙”。
(5)小帆写不出成语“伺瑕导隙”,导致语文测试仅仅考了97分。
成语出处
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日本必欲取之者,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伺伺:sì 1、<动>侦察;探索。《童区寄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2、<动>守候。《左忠毅公逸事》:『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3、<动>等候。《柳毅传》:『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瑕瑕:xiá 1、<名>玉上的红色斑点;玉上的斑点。《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又] 比喻缺点;过失。《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2、<名>裂缝;空隙。《管子·制分》:『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导导:dǎo 1、<动>引导;指导。《柳毅传》:『子有何术可导我耶?』2、<动>开导;劝导;启发。《狱中杂记》:『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3、<名>向导。《史记·大宛列传》:『乌孙发导译送骞还。』(乌孙:西域国名。译:翻译。骞:张骞。)4、<动>发;引发。《原君》:『非导源于小儒乎?』5、<动>沿着;顺着。《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6、<动>疏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导谀] 阿谀;曲意逢迎。
隙隙:xì 1、<名>裂缝;缝隙。《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2、<名>漏洞;空子;疏漏的地方。《刘东堂言》:『惟树后坐一人抗词与辩,连抵其隙。』3、<名>空闲;闲暇。《教战守策》:『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4、<名>感情上的裂缝;隔阂;矛盾。《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隙驹] 透过缝隙看到的一晃而过的快马,比喻迅速消逝的光阴。
伺伺:《子集中·人字部》《广韵》息吏切《集韵》《韵会》《正韵》相吏切,□音四。侦□也。又察也。《前汉·文三王传》左右弄口积,使上下不和,更相眄伺。又《唐书·陆贽传》李楚琳挟两端,有所狙伺。又通司。《前汉·灌夫传》魏其与夫人益市牛酒,令门下□司,至日中,丞相不来。又《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正韵》相咨切,□音斯。义同。别作〈贝司〉。
瑕瑕:《午集上·玉字部》《唐韵》乎加切《集韵》《韵会》《正韵》何加切,□音遐。《说文》玉小赤也。《前汉·司马相如传》赤瑕驳荦。〈注〉赤瑕,赤玉也。又玉玷也。《左传·宣十五年》瑾瑜匿瑕。《礼·聘义》瑕不揜瑜。〈注〉瑕,玉之病也。又过也。《诗·大雅》烈假不瑕。〈注〉烈,光,假,大,瑕,过也。《左传·僖七年》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注〉不以汝为罪衅也。又《博雅》瑕,裂也。又远也。《诗·卫风》不瑕有害。〈传〉瑕,远也。〈笺〉瑕,犹过也。又《管子·制分篇》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乗[音chéng]瑕则神。〈注〉瑕,谓虚脆也。又《管子·法法篇》令入而不至谓之瑕。〈注〉相间曰瑕。又《字汇补》严利之状。《周礼·冬官考工记》深瑕而泽。又国名。《左传·成六年》晋人谋去故绦,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注〉郇瑕,古国名。又地名。《左传·桓六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於瑕以待之。〈注〉瑕,随地。《春秋·哀六年》城邾瑕。《大全》邾瑕如鲁济之类,鲁有负瑕,故称邾以别之。《礼·檀弓》公叔文子升于瑕丘。又滋阳,古瑕县,宋大观四年,因犯宣圣讳,以西北有嵫山,攺为嵫阳。又姓。《左传》周大夫瑕禽。又复姓。《史记·项羽纪》瑕丘。申阳。〈注〉文颖曰:姓瑕丘。臣瓒曰:瑕丘,县名。《五音集韵》汉复姓有瑕吕氏。又兽名。《史记·司马相如传》格瑕蛤。《前汉·书音义》瑕蛤,兽名。又与遐通。《礼·表记》引《诗·小雅》瑕不谓矣,注瑕之言胡也。又与霞同。《前汉·扬雄传》翕青云之流瑕。《文选》作霞。又《五音集韵》古牙切,音嘉。垂瑕,地名。又古下切,音檟。已也。《诗·大雅》烈假不瑕。郑康成读。又《字汇补》呼加切。与虾同。《张衡·南都赋》骏瑕委蛇。〈注〉瑕,虾通。又《韵补》叶音舒。《史记·龟筴传》日辰不全,故有孤虚。黄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又叶音何。《陆机·文赋》混姸媸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考证:(又与遐通。《礼·表记》引诗小雅瑕不谓矣,瑕之为言何也。)谨照原文改注瑕之言胡也。
导导:《寅集上·寸字部》《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音盗。《说文》导,引也。从寸道声。《徐曰》以寸引之也。《周语》□人为导。〈注〉谓敌国賔至为先导也。《孟子》君使人导之出疆。又治也。《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注〉言治山通水也。又通也。《周语》太子晋曰:川气之导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又《增韵》启迪也。通作道。《论语》道之以德。又《前汉·文帝纪》道民之路在务本。又簪导。《释名》簪,兓也,以兓连冠於发也。导,所以导栎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南齐高祖性俭约,见主衣中有玉导,曰:留此是兴长敝源。命击碎之。
隙隙:《戌集中·阜字部》(古文)隟《唐韵》绮戟切《集韵》《韵会》《正韵》乞逆切,□音綌。《说文》壁际孔也。《玉篇》穿穴也,裂也。《礼·三年问》若驷之过隙然。《释文》隙,本又作却。《左传·昭元年》墙之隙坏。《孟子》钻穴隙相窥。《史记·货殖传》秦文孝缪居雍隙。〈注〉隙者,间孔也。地居陇蜀之间要路,故曰隙。又《玉篇》间也。《左传·隐五年》皆於农隙,以讲事也。〈注〉隙,间也。又《广韵》怨也。《史记·樊哙传》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又《前汉·匈奴传赞》遭王莽始开边隙。又《前汉·地理志》北隙乌丸夫余。〈注〉隙,际也。又《唐韵正》古音绮略反,义同。又《唐韵正》古音绮路反。《韩非子·亡徵篇》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说苑·建本篇》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按玉篇、广韵、韵会、正韵诸书皆作□,故字汇载入十一画内。惟说文作隙,集韵、类篇因之。正伪,□从二小,中从日,景也,会意。作□,非。故正字通收入十画内。应从正字通。《集韵》同□。亦作□□。《篇海》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