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ī wèi wù guó
成语简拼:SWW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屍位誤國
成语解释
误:使受损害。指占着职位不做事,使国家受到损失。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尸位误国”几个大字。
(2)春春不会写成语“尸位误国”的最后一个字。
(3)静静写不出成语“尸位误国”的拼音。
(4)力猛哥哥给马英和柏微讲述了“尸位误国”的成语典故。
(5)山阴农牧场学校的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尸位误国”。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如有慢视民瘼者,定行揭帖揭上几个,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网。』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尸位尸位:<书>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尸位误国。
误国误国:[wùguó] 贻误国事,损害国家。误国误民。
尸尸:shī 1、<名>尸体,古也写作『屍』。《唐雎不辱使命》:『伏尸百万,流血千里。』2、<动>陈列尸体示众。《叔向贺贫》:『其身尸于朝,其宗灭绛。』3、<名>古代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仪礼·士虞礼》:『祝迎尸。』4、<动>主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尸臣] 主事的大臣。[尸利] 如尸之只受享祭而无所事事,喻受禄而不尽职责。
位位:wèi 1、<名>位置;方位。《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2、<名>官位;爵位。《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名>位次;座位。《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4、<名>特指帝王或诸侯之位。《谭嗣同》:『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设法筹救之语。』5、<量>称人的敬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位望] 地位和声望。
误误:wù 1、<形>错;错误;谬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曲有误,周郎顾。』2、<动>耽误;贻误。《新唐书·韩偓传》:『涣作宰相,或误国。』3、<动>坑害。《赤壁之战》:『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以图大事。』4、<动>受迷惑。《荀子·正论》:『是特奸人之误于乱说,以欺愚者。』
国国:guó 1、<名>国家。《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2、<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3、<名>国都;京都。《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名>地方;地域。《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尸尸:《寅集上·尸字部》《广韵》式之切《集韵》升脂切《正韵》申之切,□音蓍。《说文》尸,□也。象卧之形。《释名》尸,舒也。骨节解舒。不能复自胜敛也。《论语》寝不尸。《礼·丧大记》凡冯尸。兴必踊。又神象也。古者祭祀,皆有尸以依神。《诗·小雅》皇尸载起。《大雅》公尸来燕来宁。《朱子曰》古人於祭祀,必立之尸。因祖考遗体,以凝聚祖考之气。气与质合,则散者庶乎复聚。此敎之至也。又主也。《诗·召南》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笺〉主设羹之事。又□也。《左传·庄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注〉谓□师於荆也。又《礼·表记》事君,近而不谏,则尸利也。《前汉·鲍宣传》以拱默尸禄为智。〈注〉言不忧其职,但知食禄而已。又姓。《广韵》秦尸佼为商君师,着书。又三尸,神名。《正字通》本作□,俗作尸。考证:(《礼·表记》事君,近而不谏,则是尸利也。)谨照原文省是字。
位位:《子集中·人字部》《广韵》于愧切《集韵》于累切《韵会》喻累切《正韵》于位切,□音壝。《说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广韵》正也。《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又凡所坐立者,皆曰位。《礼·曲礼》揖人,必违其位。〈注〉出位而揖,礼以变为敬也。又所也。《论语》君子思不出其位。《朱注》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又姓。明位安。又高丽人呼相似为位。见《三国志》。本作□。俗作位。□字原刻从亻从□。考证:(《礼·曲礼》揖人,必违其位。〈注〉出位面揖,)谨照原文面揖改而揖。(《易·艮卦》君子思不出其位。〈注〉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谨按此论语经及朱注非易注也。易艮卦三字改为论语二字,注上增朱字。
误误:《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五故切,音寤。《说文》谬也。《书·立政》其勿误于庶狱庶慎。〈传〉误,失也。《礼·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注〉误,谓礼节错误也。《前汉·张耳传》君何言之误。《吴志·周瑜传》瑜精音乐,虽三爵后,其间缺误,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郞顾。又《字林》通作悞。惑也。《荀子·正论篇》是特奸人之误于乱说,以欺愚者。
国国:《丑集上·囗字部》(古文)囗囶圀《唐韵》古或切《集韵》骨或切,□觥入声。《说文》邦也。《周礼·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又《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又《周礼·地官·掌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注〉山国多山者,土国平地也,泽国多水者。又灭人之国曰胜国。《左传注》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也。又九州之外曰外国。亦曰绝国。《后汉·班超传》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又〉远处绝国。又两国相距曰敌国。《孟子》敌国不相征也。又外国来附者曰属国。《李陵·答苏武书》闻子之归位,不过典属国。〈注〉典,掌也。即掌属国之事者。又城郭国,行国。《宋程大昌备北边对》汉西域诸国,有城郭国,有行国。城郭国,筑城为守者,行国不立城,以马上为国也。又姓。《姓苑》太公之后。齐有国氏,世为上卿,宋有国卿。又囯,《正字通》俗国字。囻,同国,民国期间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