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xiāng bā zhèn
成语简拼:SXB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四鄉八鎮
成语解释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出点力,不要说衙门里的人都受我节制,就是那些四乡八镇的地保、乡约、图正、董事,那一个敢欺我!』…——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2)…给他们一个利害,叫他们下次不敢再反。回来再在四乡八镇,各处搜寻一回,然后禀报肃清,也好叫上头晓得这一…——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3)…经来不及了。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胡统领因见没有一个人出来同…——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4)…无头绪。——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5)…臣。王柏臣一想不差,使叫照办,立刻发出告示,四乡八镇统通贴遍。乡下人见有利益可沾,果然赶着来完。看看…——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6)…王公同彭府上的人都在那里送,尊经阁摆席唱戏,四乡八镇几十里路的人都来看,说:『若要不是方府,怎做的这…——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四乡八镇”几个大字。
(2)春春写不出成语“四乡八镇”的拼音。
(3)佛光庄中学的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四乡八镇”。
(4)秦阿姨给她的儿子和女儿讲述了“四乡八镇”的典故。
(5)小京不会写成语“四乡八镇”的最后一个字。
(6)也是四乡八镇的人从大老远的地方慕名而来的原因。
(7)王柏臣一想不差,使叫照办,立刻发出告示,四乡八镇统通贴遍。
(8)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9)回来再在四乡八镇,各处搜寻一回,然后禀报肃清,也好叫上头晓得这一趟辛苦不是轻容易的,将来一定还好开个保案,提拔提拔卑职们。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四乡四乡:[sìxiāng] (1)城镇四周的农村。(2)泛指四方。四乡八里。
四四:[sì] (1)[乐]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乡乡:xiāng 1、<名>地方行政区域或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1)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2)春秋齐制,十连为乡。《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又] 十率为乡。《管子·小匡》:『十率为乡。』(3)汉制,十亭为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4)唐宋后指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2、<名>家乡;故乡。《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3、<名>地方;当地。《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xiàng<动>通『向』,朝向。《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xiǎng 1、<动>通『享』。享用;享受。《汉书·文帝纪》:『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2、<名>通『响』,回声。《汉书·董仲舒传》:『如景乡之应形声也。』2、<动>通『享』。享用;享受。《汉书·文武帝》:『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福。』[乡党] 乡里;家乡。党,古代行政单位,五百户为一党。[乡关] 故乡。[乡里] (1)所居之乡。(2)同乡。(3)妻的代称。[乡邻] 同乡;邻居。[乡试]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在各省进行的选拔举人的考试,由朝廷派考官主持,每三年一次。
八八:[bā] (1)七加一的和。八,数也。――《玉篇》;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八音克谐。――《书·舜典》;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2)常表次第,即第八。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又如:八世;八年。
镇镇:zhèn 1、<动>压。枚乘《上书谏吴王》:『系方绝,又重镇之。』[名] 压物的东西。《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2、<动>压抑;抑制。《九章·抽思》:『览民尤以自镇。』[又] 镇慑;镇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3、<动>安定。《史记·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4、<名>市镇。《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镇压] (1)以身相互挤压。(2)用武力压制。
四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乡乡:《酉集下·邑字部》《广韵》许良切《集韵》《韵会》《正韵》虚良切,□音香。《释名》乡,向也,衆[音zhòng]所向也。《广韵》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前汉·食货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是万二千五百户也。又上声。《韵会》《正韵》□许两切,与响同。《前汉·董仲舒传》如影乡之应形声。又《字汇补》与飨通。《前汉·文帝纪》尃乡独美其福。又去声。《集韵》《正韵》□许亮切。与向同。《礼·曲礼》则必乡长者所视。〈又〉请席何乡。又《尔雅·释宫》两阶间谓之乡。〈注〉人君南乡当阶间。又窻牖名。《礼·明堂位》刮楹达乡。〈疏〉每室四户八窻,窻户皆相对。又《仪礼·士虞礼》祝从启牖乡如初。〈注〉乡,牖一名也。〈疏〉北牖名乡,乡亦是牖,故云一名也。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来者从后,故往者谓之乡者,往日谓之乡日。《论语》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又姓。《集韵》通作向。
八八:《子集下·八字部》《唐韵》博拔切《集韵》《韵会》《正韵》布拔切,□音捌。《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徐曰》数之八,两两相背,是别也。少阴数,木数也。《玉篇》数也。又《集韵》补内切,音背。《赵古则六书本义》八,音背,分异也,象分开相八形,转为布拔切,少阴数也。又《韵补》叶笔别切,音□。《张衡·舞赋》声变谐集,应激成节。度终复位,以授二八。又《韵补》叶必益切,音璧。《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巳猕其什七八。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国语称巴巴。《唐书·李怀光传》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考证:(《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博之所撞□。)谨照原文徒博改徒搏。
镇镇:《戌集上·金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陟刃切,音震。《说文》博压也。《玉篇》重也,压也。《前汉·枚乗[音chéng]传》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周语》为挚币瑞节以镇之。〈注〉镇,重也。《楚辞·九歌》白玉兮为镇。〈注〉以白玉镇坐席也。一作瑱。又《玉篇》安也。《周礼·春官》王执镇圭。〈注〉镇,安也。《左传·桓十三年》夫固谓君训衆[音zhòng],而好镇抚之。又《正韵》藩镇、山镇,皆取安重镇压之义。《礼·礼器·其余无常货注》其余谓九州之外,夷服,镇服,蕃服之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九服之邦国,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注〉言镇守之。《书·舜典·封十有二山传》每州名山大者,以为其州之镇。《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山镇曰会稽。〈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韵会》州名,汉恒山郡,后周立恒州唐攺镇州。五代唐攺真定府。又姓。出《姓苑》。又《万姓统谱》湖广松滋县有镇氏。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又《广韵》陟邻切《集韵》《韵会》知邻切,□音珍。《广韵》戍也。又《集韵》宝器也。《周礼·春官·天府》国之玉镇。〈注〉玉瑞也。一音珍。或作瑱。又《周语》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注〉镇,音珍,为阴所镇笮也。《史记·周本纪》作填。又《集韵》亭年切,音田。与填同。塞也。《晋语》譬之如室,既镇其甍矣。〈注〉镇,或作填,经史通用。又《冯衍·显志赋》称古今以敬思兮,览圣贤以自镇。嘉孔父之知命兮,大老耼之贵□。镇,叶音田。考证:(《礼·礼运·其余无常货注》)谨照原书礼运改礼器。(《周礼·天官·天府》国之玉镇。)谨照原文天官改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