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塞之固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sài zhī gù成语简拼:SSZ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四塞之固
成语解释
原形容国境线四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泛指地势险要坚固的地方。
成语示例
(1)陕西既归,得地数千里,得兵十三万,得马二万,有四塞之固,居天下上游,可谓强盛。▼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成语造句
(1)琤琤不会写成语“四塞之固”的最后一个字。
(2)澄奶奶给她的小孙子和外甥囡介绍了“四塞之固”的故事。
(3)加加写不出成语“四塞之固”的拼音。
(4)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四塞之固”几个大字。
(5)镇卸市中学的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四塞之固”。
(6)去荣国府的路途中,贰阿姨给小刚和他的同学讲了『四塞之固』的故事。
(7)陕西既归,得地数千里,得兵十三万,得马二万,有四塞之固,居天下上游,可谓强盛。见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成语出处
《战国策·书录》:『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战后,并有天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四四:[sì] (1)[乐]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塞塞:sāi 1、<名>边界上险要的地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2、<名>通『赛』。祭祀名。《汉书·郊祀志》:『冬塞祷祠。』3、<名>通『簺』,一种赌博游戏。杜甫《今夕行》:『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sè 1、<动>阻塞;堵塞。《愚公移山》:『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2、<动>填塞;充满。《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3、<动>搪塞;应付。《促织》:『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塞渊] 诚实而深远。[塞职] 称职。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固固:gù 1、<形>坚固。《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名〉险固的地方。《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又] 〈形使动>使……坚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形>稳固;牢固。《殽之战》:『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形>固执;顽固。《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4、<副>坚决;坚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5、<副>本来;原来。《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6、<副>当然。《垓下之战》:『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7、<连>通『故』,所以,因此。柳宗元《封建论》:『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8、<形>鄙陋。司马相如《上林赋》:『鄙人固陋,不知忘讳。』[固穷] 甘处贫困,不失气节。
四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塞塞:《丑集中·土字部》《广韵》苏则切《集韵》《韵会》《正韵》悉则切,□音□。填也,隔也。《礼·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闭塞成冬。〈又〉谨关梁,塞徯径,季春开通道路,无有障塞。又充也,满也。《书·舜典》温恭允塞。《诗·鄘风》秉心塞渊。又国之厄险曰塞。《史记·苏秦传》秦四塞之国,披山带渭。《后汉·杜笃传》城池百尺,扼塞要害。又月在辛曰塞,见《尔雅·释天》。又塞塞,不安貌,见《博雅》。又伊蒲塞,即优婆塞。《后汉·楚王英传》以助伊蒲塞桑门之馔。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先代切,音赛。边界也。《礼·月令》孟冬备边境,完要塞。又九塞。《淮南子·地形训》九塞,太汾,渑厄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注〉太汾在晋,渑厄殽阪皆在弘农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陉在常山,令疵在辽西,句注在鴈门阴馆,居庸在上谷阻阳之东。又紫塞。《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因名。又博塞,戏具也。《庄子·骈拇篇》问谷何事,则博塞以游。又姓。又与赛同。《前汉·郊祀志》冬塞祷祈。本作□。亦作□。考证:(《史记·苏秦传》秦四塞之固。)谨照原文固改国。(《庄子·骈拇篇》问縠何事,则博塞以游。)谨照原文縠改谷。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固固:《丑集上·囗字部》(古文)怘《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慕切,音顾。《说文》四塞也。从囗古声。《徐锴曰》淮南子谓九州之险,为九州之塞也。《礼·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周礼·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注〉掌国所依阻者。城郭已下数事,皆是牢固之事也。《孟子》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又《唐韵》坚也。《论语》学则不固。《诗·鲁颂》式固尔猷,淮夷卒获。《礼·曲礼》将适舍求无固。〈注〉就馆不能无求於主人,执所欲,而必得之,非为客之义。又《广韵》再辞也。《书·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礼·投壶》敢固以请。〈注〉固之言如故也,如故者,重辞也。又执一不通也。《论语》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孟子》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又鄙陋也。《礼·曲礼》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注〉谓鄙野不达礼也。又《哀公问》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注〉固,陋也。又本然之词。《孟子》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又〉固所愿也。又已然之词。《孟子》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又《屈原·离骚》自前世而固然。又常然之词。《孟子》若固有之。又固守也。《论语》君子固穷。又姓。《说苑》有固乗[音chéng]。又仆固,复姓。唐有仆固怀恩。又固始,汉侯国名。成固,县名。固陵,聚名。《后汉·郡国志》固始国,属豫州汝南郡。成固,属益州汉中郡。固陵,属豫州□国阳夏县。又与锢通。《礼·月令》季冬行春令,国多固疾。〈注〉谓久疾不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