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ng jiǎo zhī hǎo
成语简拼:ZJZ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總角之好
成语解释
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交往等
近义词
总角相交、总角之交
成语接龙
1、总角之好→好问决疑→疑鬼疑神→神而明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难而进→进德脩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湖龙去→去太去甚→甚嚣尘上→上勤下顺→顺水放船→船坚炮利→利绾名牵→牵肠挂肚→肚里蛔虫→虫臂拒辙→辙乱旗靡→靡然成风→风言风语
2、总角之好→好言好语→语妙天下→下乔入幽→幽期密约→约法三章→章父荐屦→屦贱踊贵→贵不可言→言听事行→行号巷哭→哭丧着脸→脸黄肌瘦→瘦羊博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鼐调和→和蔼可亲→亲如手足→足足有余→余音袅袅→袅袅余音→音容宛在→在官言官→官虎吏狼
3、总角之好→好勇斗狠→狠心辣手→手高眼低→低头哈腰→腰缠万贯→贯盈恶稔→稔恶藏奸→奸淫掳掠→掠地攻城→城狐社鼠→鼠穴寻羊→羊肠九曲→曲意迎合→合两为一→一字长城→城门鱼殃→殃及池鱼→鱼游沸釜→釜中之鱼→鱼沉鴈渺→渺无人烟→烟花风月→月下老人→人亡家破
4、总角之好→好大喜功→功成身退→退藏于密→密锣紧鼓→鼓唇摇舌→舌锋如火→火尽薪传→传龟袭紫→紫气东来
5、总角之好→好恶不同→同成异败→败德辱行→行合趋同→同仇敌慨→慨当以慷→慷慨悲歌→歌舞升平→平步公卿
6、总角之好→好说歹说→说亲道热→热情洋溢→溢美溢恶→恶衣粗食→食不兼肉→肉食者鄙→鄙俚浅陋→陋巷箪瓢
成语示例
(1)《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成语造句
(1)含含写不出成语“总角之好”,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2)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总角之好”几个大字。
(3)柳城县大埔中学的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总角之好”。
(4)朋蔷大哥哥给润竺和琪琪讲述了“总角之好”的历史典故
(5)小好不会写成语“总角之好”的最后一个字。
(6)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总角总角:古代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两髻,借指童年。《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总总:zǒng 1、<动>系;捆。屈原《离骚》:『总余辔乎扶桑。』2、<动>总括;汇集。《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宏兹德。』3、<动>统领。《隋书·元谐传》:『总兵西下。』4、<副>全;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副>总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如何总不进学。』[总成] 照顾;成全。[总角] 古代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两髻,借指童年。[总统] 总揽;总管。[总总] (1)聚合起来的样子。(2)众多的样子。(3)杂乱的样子。
角角:jiǎo 1、<名>兽角;动物头上长的角。《柳毅传》:『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2、<名>形状像兽角的物体。《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名>号角。古代军中乐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4、<名>边角;角落。《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5、<名>额角;额头。丘迟《与陈伯之书》:『朝鲜昌海,蹶角受化。』6、<名>古代量器。《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角量也,谓之法。』7、<量>用于计量饮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打四角酒来。』jué 1、<动>角斗;争斗;较量。《促织》:『日与其子弟角,无不胜。』2、<名>角色。如『丑角』、『旦角』。3、<名>盛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卑者举角。』[角圭] 有棱角的玉,比喻人有锋芒。:『角。』[角尖] 比喻微小。[角立] 卓然特立。对立,互不相让。[角楼] 城墙四角用于瞭望的城楼。[角掎] 比喻前后夹击敌人。[角力] 比武。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好好:hǎo 1、<形>容貌美。《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2、<形>好;善、佳。与『坏』、『恶』相对。《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又] 友好;和睦。《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隆中对》:『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动>完毕;完成。韩偓《无题》:『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4、<副>合适;合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家。』5、<副>很。《智取生辰纲》:『你这客官好不晓事。』6、<形>病痊愈。《林黛玉进贾府》:『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的了。』hào 1、<动>喜欢;喜好。《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2、<名>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周礼·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
总总:《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正韵》作孔切《集韵》《韵会》祖动切,□音摠。《说文》聚束也。《徐铉曰》今俗作摠,非。《广韵》合也,皆也。俗作惣。《书·伊训》百官总巳。《左传·僖七年》若总其罪人以临之。〈注〉总,将领也。《前汉·扬雄传》解扶桑之总辔。〈注〉总,结也。《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注〉总总,犹繜繜,聚也。又《释名》总,束发也,总而束之也。《诗·齐风》总角丱兮。〈疏〉总聚其发,以为两角。《仪礼·丧服》总六升。〈注〉总六升者,首饰象冠。又禾稾曰总。《书·禹贡》百里赋纳总。〈疏〉总者,总下銍秸禾穗与稾,总皆送之。又总布。《周礼·地官·廛人》总布。〈注〉总,读如租□之□。□布,谓守斗斛铨衡者之税也。○按总緫音义各别,今俗以緫为总,非。详緫字注。
角角:《酉集上·角字部》《唐韵》古岳切《集韵》《韵会》《正韵》讫岳切,□音觉。《说文》角,兽角也。本作□,从力从肉。《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春秋·成七年》鼷鼠食郊牛角。《礼·月令》仲夏鹿角解,仲冬麋角解。《大戴礼·易本命》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列子·黄帝篇》傅翼戴角,谓之禽兽。又犀有食角。《尔雅·释兽》犀似豕。〈注〉犀三角,一在顶,一在额,一在鼻。鼻上者,食角也。《苏颂曰》一名奴角。又龙角。《埤雅》有角曰虯龙。又角弓,以角饰弓也。《诗·小雅》騂騂角弓。《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为弓角者,以为疾也。《魏志·鲜□传》端牛角为弓,世谓之角端者也。○按角端即角颛,谓一角正立不斜,故名角端。角,古音禄,字林、正韵伪作甪,非。又额角。《逸雅》角者,生於额角也。《后汉·光武纪》隆准日角。〈注〉谓庭中骨起,状如日。《论语·撰考谶》颜回有角额,似月。又隅也。《易·晋卦》晋其角。〈疏〉西南隅也。《后汉·郞顗传》顗父宗善风角星算。〈注〉角,隅也。□四隅之风以占吉凶。又《唐书·裴坦传》含人初诣省视事,四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角而坐。《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舍人院每知制诰上事,必设紫褥于庭,北面拜,□阁长立褥东北隅,谓之压角。又男、女未冠、笄曰总角。《诗·卫风》总角之宴。《朱传》结发为饰也。《礼·内则》剪发为鬌,男角女羁。〈注〉夹囟曰角,两髻也。午达曰羁,三髻也。又校也。《礼·月令》仲春,角斗甬。〈注〉较其同异也。《管子·七法篇》春秋角试。又《广韵》竞也。《战国策》驾犀首而骖[音cān]马服,以与秦角逐。《前汉·谷永传》角无用之虚文。又《增韵》通作确。《前汉·李广传》数与卤确。〈注〉谓竞胜负也。又《韵会》角抵,戏名。六国时所造,使两两相当,角力相抵触。《史记·李斯传》作觳抵。《前汉·武帝纪》作角抵。又《张骞传》作角氐。角与觳通。又掎角,驻兵以制敌也。《正韵》绁其后曰掎,絓[音guà]其前曰角。《左传·襄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魏志·少帝纪》吴□屯逼永安,遣荆、豫诸军,掎角赴救。《韵会》亦作捔。又东方之音也。《礼·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前汉·律正志》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尔雅·释乐》角谓之经。《韵会》通作龣。《魏书·江式传》宫商龣徵羽。〈注〉龣即角字。又大角,军器。《演繁露》蚩尤率魑魅与黄帝战,帝命吹角为龙鸣御之。《唐书·百官志》节度使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今鼓角楼始此。又星名。《韵会》东方七宿之首,苍龙之角十二度。《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注〉列宿之长。又《博雅》大角谓之栋星。《史记·天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又羊角,旋风也。《庄子·逍遥游》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又酒器。《礼·礼器》□者举角。〈疏〉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触罪过也。又量器。《管子·七法篇》斗斛也,角量也。《吕览·八月纪》正钧石,齐升角。又木角,□水斗名。《礼·丧大记》虞人出木角。又角人,官名。《周礼·地官》角人掌以时徵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又履名。《释名》仰角,屐上施履之名也。《扬子·方言》徐土邳圻之间,大麄谓之□角。〈注〉今漆履有齿者。又草名。《博雅》□明,羊角也。《埤雅》莪,一名角蒿。又果名。《清异录》新罗国松子有数等,惟玉角香最奇。《本草纲目》芰实,一名沙角。又鸟名。《本草纲目》鹰,一名角鹰。《李时珍曰》顶有毛角,故名。又小鱼名鹿角。《欧阳修·达头鱼诗》毛鱼与鹿角,一龠数千百。又地名。《韩愈·祭张员外文》避风太湖,七日鹿角。〈注〉地在洞庭湖。又城名。《左传·襄二十六年》袭卫羊角,取之。〈注〉今廪丘县所治羊角城是。又县名。《南齐书·州郡志》角陵县,属南新阳左郡。又姓。《后汉·冯异传》角闳据汧骆。又《唐韵》《集韵》□卢谷切,音禄。《类篇》兽不童也。又《广韵》汉四皓有角里先生。○按通雅:角,古音禄。诗召南: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史记刺客传:天雨粟,马生角。前汉东方朔传: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扬子太□经:啧以牙者童其角,□以翼者两其足。崔駰《杖颂》:用以为杖,饰以犀角,王母扶持,永保百禄。俱叶音禄。李因笃曰:杜甫赤霄行,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觝触。唐人亦作禄,音用。又李济翁资暇录云:汉四皓,其一号角里先生。角音禄,今多以觉音呼,误也。至於读角为觉,而角里之音禄者,辄攺作甪,则益谬矣。又东都事略,崔偓佺云:刀下用音榷,两点下用音鹿,一点一撇不成字,未详。唐韵角音禄,又音觉,其实字无二形。说文角训象兽角形,亦无刀用两点之说。偓佺臆说,不可从。佩觿集、字林、韵会、正韵分角甪为二,□误。又《字汇补》古禄切,音谷。《韩愈·赠张籍诗》角角雄雉鸣。《方崧卿云》角音谷。又《音学五书》叶良拒切,音虑。《尉缭子·兵谈篇》兵如总木,弩如羊角,人人无不腾陵张胆绝乎疑虑,堂堂决而去。《集韵》通作捔。考证:(《埤雅》有角曰叫龙。)谨照原文叫龙改为虯龙。(《尔雅·释天》角亢,寿星也。)谨照原文改寿星,角亢也。(《周礼·地官》角人掌以时徵齿角凡骨于山泽之农。)谨照原文骨下增物字。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好好:《丑集下·女字部》《唐韵》呼皓切《集韵》《韵会》《正韵》许皓切,□蒿上声。美也,善也。《诗·郑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又相善也。《诗·卫风》永以为好也。又好会也。《周礼·春官》琬圭以结好。《左传·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又人名。张好好,年十三,姣丽善歌,杜牧置乐籍中。见《唐书·杜牧传》。又曲名。武夷君于山顶会乡族,仙乐竞奏,唱人间好。见《武夷山志》。又《广韵》呼到切《集韵》《韵会》《正韵》虚到切,□音耗。《说文》爱而不释也。女子之性柔而滞,有所好,则爱而不释,故於文,女子为好。《诗·唐风》中心好之。又孔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璧羡尺好,三寸以为度。〈注〉羡,径也。璧羡,以起度也。好,璧孔也。又姓。见《纂文》。又叶呼厚切,音吼。《王褒·讲德论》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揜其丑。又叶滂佩切,音配。《楚辞·九章》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母姣而自好。又叶呼□切,音诟。《诗·唐风》岂无他人,维子之好。叶上究。考证:(《周礼·地官》琬圭以结好。)谨照原书地官改春官。(《左传·文十二年》藉先君之命,结二国之好。)谨照原文先君改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