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ī zī yǐ qiú
成语简拼:ZZY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孜孜以裘成语辨形孜,不能写作『改』。
成语解释
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学习的态度
成语造句
(1)“和谐社会”是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和价值追求。
(2)“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
(3)滨滨写不出成语“孜孜以求”,所以昨天考试仅仅考了99分。
(4)丑丑不会写成语“孜孜以求”的最后一个字。
(5)从被奴役走向自由从而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6)对捕捉和诠释动感的孜孜以求可总称为“动态摄影”。
(7)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8)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孜孜以求”几个大字。
(9)难道这不是哥特式教堂里色彩玻璃画窗艺术家们以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孜孜以求的效果吗?
(10)如果我过去清楚地表达了我的最终抱负的话,那么肯定有人会告诉我孜孜以求的是什么。
(11)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1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13)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
(1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
(15)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16)他对真理有孜孜以求的精神。
(17)他们对“实在(的利益)”孜孜以求,而极力规避“精英、杰出中坚”——这个如今带有着反向意味的词汇——指对社会影响伤害最大的社会阶层,它已不再意味着“选择出的最佳部分或精华”了。
(18)他们刚完成拉斯维加斯之旅,就获得了他们孜孜以求的资金。
(19)他山初级中学的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孜孜以求”。
(20)为此,我们一直在语言相关领域孜孜以求。
(21)为了当你实现了上帝的意愿的时候将会得到他所承诺的东西,你必须孜孜以求。
(22)为什么爱因斯坦使我们会革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其他同样孜孜以求的物理学家少有所成呢?
(23)我父亲则做他想做的,相信自己所认定的,并且孜孜以求。
(24)我们生而不足,生而无知,孜孜以求一些日常竞争的粗略常识。
(25)像提升效率和有效性的目标是一个组织孜孜以求的目标。
(26)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27)愚荡哥哥给宛贞和珠轩介绍了“孜孜以求”的成语典故。
(28)这就是他们一直辛勤劳动、孜孜以求的东西:纯镭。
(29)这两个方面是每位英语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
(30)这一构思取自歌德的《浮士德》一书:英雄孜孜以求却受到束缚,因此受挫并为人所共知,转而和魔鬼订立契约。
成语出处
孙犁《芸斋琐谈》:『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有根有据、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也为人所熟知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孜孜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孜孜:zī 见『孜孜』。[孜孜]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以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求求:qiú 1、<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动>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5、<动>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6、<动>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7、<动>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孜孜:《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子之切《集韵》《韵会》津之切《正韵》津私切,□音咨。《说文》汲汲也。一曰力笃爱也,勤也。《书·益稷》予思日孜孜。又《君□》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经传通作孳。
以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求求:《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渠尤切,□音裘。《说文》索也。《增韵》觅也,乞也。《易·乾卦》同气相求。《诗·大雅》世德作求。又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又等也。《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传〉求,等也。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经》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姓。《三辅决录》汉有求仲。又与裘通。《说文》裘字,古省作求。又与球通。《柳宗元·飨军堂记》琉球作流求。又《集韵》恭于切,音拘。与蛷同。肌蛷,虫名。或省作求。又《韵补》叶渠之切,音奇。《班昭·东征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又叶强於切,音渠。《陈琳·大荒赋》虽游目於西极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灵之攸畅兮,爰稽余之所求。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鲜希有。斗阡石万,贵不可求。考证:(叶疆於切,音渠。)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强与强同疆字。谨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