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jué qiān gǔ
成语简拼:ZJQ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卓絶千古
成语解释
卓绝:程度达到极点,超过一切。超过以往的一切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况我大唐万乘之君,卓绝千古之上,岂得下行选事,顿取怪于朝野乎?▼唐·杜佑《通典·选举六》
成语造句
(1)察县第四中学的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卓绝千古”。
(2)成语卓绝千古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都都写不出成语“卓绝千古”的拼音。
(4)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卓绝千古”几个大字。
(5)牛牛不会写成语“卓绝千古”的最后一个字。
(6)万里哥哥给思露和恋茱讲解了“卓绝千古”的故事。
(7)在去马氏庄园的路途中,尧叔叔给燕燕和小朋友讲了『卓绝千古』的故事。
(8)况我大唐万乘之君,卓绝千古之上,岂得下行选事,顿取怪于朝野乎?见唐·杜佑《通典·选举六》。
成语出处
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逼迫于昭关,匍匐于濑者。舍车而徒,告穷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壶浆。全人自沉,形与口灭。卓绝千古,声凌浮云。激节必报之仇,雪诚无疑之地。难乎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千古千古:(1)长远的年代。(2)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卓绝卓绝:程度达到极点,超过一切:英勇卓绝;坚苦卓绝。
卓卓:zhuó 1、<形>高;高超。《后汉书·祭遵传》:『卓如日月。』2、<形>远。《汉书·霍去病传》:『卓行殊远而粮不绝。』3、<名>几案,桌子。徐积《谢周裕之》:『两卓合八尺,一炉暖双趾。』[卓踔] 高超。[卓尔] 特出的样子。[卓冠] 超越。[卓诡] 高超出奇。[卓立] 耸立;特立。[卓荦] 卓越出众。
绝绝:jué 1、<动>断;断绝。《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荆轲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2、<动>隔绝;隔断。《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又] <形>隔绝的;封闭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形>极远的。《班超告老归国》:『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3、<动>绝交;断绝往来。《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4、<动>停止;止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5、<动>绝命;死。《孔雀东南飞》:『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6、<动>横渡。《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名>旧诗体裁之一。王实甫《西厢记》:『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8、<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9、<副>《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游黄山记》:『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10、<副>绝对;完全。《促织》:『而心目力俱穷,绝无踪响。』
千千:qiān 1、<数>千。2、<数>形容数量很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古:gǔ 1、<名>古代。《庄暴见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2、<形>历时长焦的;古老的。《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卓卓:《子集下·十字部》《唐韵》《正韵》竹角切《集韵》《韵会》侧角切,□音涿。《说文》高也。早上为卓。隶作卓。《扬子·法言》颜苦孔之卓。〈注〉颜之苦亡它,惟苦孔子之道卓然高坚也。又《释名》超卓也。举脚有所卓越也。又姓。《后汉·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绝绝:《未集中·糸字部》《广韵》《集韵》情雪切《韵会》徂雪切,□音截。《说文》断丝。从糸从刀从卪,象不连体绝二丝。《广韵》绝作绝,非。《博雅》断也。《玉篇》灭也。《书·甘誓》天用剿绝其命。又《诗·小雅》终踰绝险。〈笺〉踰度陷绝之险。又《礼·月令》振乏绝。〈疏〉不续曰绝。又《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七曰绝祭。〈注〉绝肺以祭,谓之绝祭。又《尔雅·释木》正绝流曰乱。〈注〉直横流也。《史记·天官书》绝汉抵营室。〈注〉索隐曰:绝,度也。《荀子·劝学篇》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绝,过也。又《屈原·离骚》萎绝其何伤兮。〈注〉绝,落也。又《集韵》租悦切,音茁。义同。又《韵补》叶此芮切。《司马相如·哀二世赋》以绝叶势。
千千:《戌集中·革字部》《广韵》七然切《集韵》《韵会》亲然切,□音迁。《广韵》秋千,绳戏也。《集韵》秋千,北方戏,以习轻趫者。《张有·复古编》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语伪转为秋千。后人伪为秋千。
古古:《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公户切《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音鼓。《尔雅·释诂》古,故也。《说文》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诗·邶风》逝不古处。《前汉·艺文志》世正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礼·祭义》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注〉先古,谓先祖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注〉终古,犹言常也。又贲古,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贲古县。又姓。《广韵》周太王从邠适岐,称古公,其后氏焉。汉有古初,蜀志有广汉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又草名。《尔雅·释草》红茏古。〈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又《集韵》古暮切,音顾。亦作故,义同。《刘向·九叹》兴离骚之微文兮,兾灵修之壹悟。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姓轨于初古。又《字汇补》溪姑切,音枯。古成氏,复姓。汉广汉太守古成云。后秦古成诜,以文章参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