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成语简拼:TLB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螳螂捕蟬
成语解释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成语释义
螳螂只顾着捕蝉,不知有大鸟在身後正要啄食牠。#典出《庄子·山木》。後用『螳螂捕蝉』比喻眼光短浅,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隐藏的危险。
成语用法
一、[义]比喻眼光短浅,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後患。[类]用在『短视近利』的表述上。[例](1)他一心都在算计别人,没想到这次竟然螳螂捕蝉,被人暗算了。(2)做人如果太过短视近利,瞻前不顾後,就会像螳螂捕蝉一样,招来其他的祸患。(3)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後啊!(4)小偷只顾着偷东西,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後,警察已经在外头等着逮捕他了。(5)这些毒枭利用渔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时的警方一举成擒,正应验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後』的道理。二、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近义词
黄雀伺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後、螳螂黄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物降一物、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
瞻前顾后
关联成语
黄雀伺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後、螳螂黄雀
成语示例
(1)《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晁无晏并吞了晁近仁的家财,正当得意快活之时,那晓得钻出一个奚笃的老婆郭氏来,不惟抵盗的他财物精光,且把个性命拐得了去。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随後。』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四·槐西杂志四》:『後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後,挟弹者,又在其後,此之谓矣。』
(3)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4)《朱子语类·卷四四·论语·宪问篇》:『先生云:「如何闻击磬而知有忧天下之志?」或对曰:「政如听琴而知其心在螳螂捕蝉耳。」』
(5)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6)这些毒枭利用渔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时的警方一举成擒,正应验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後』的道理。
(7)小偷只顾着偷东西,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後,警察已经在外头等着逮捕他了。
(8)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後啊!
(9)做人如果太过短视近利,瞻前不顾後,就会像螳螂捕蝉一样,招来其他的祸患。
(10)他一心都在算计别人,没想到这次竟然螳螂捕蝉,被人暗算了。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几个大字。
(2)红红写不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
(3)上杭县蛟洋中学的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小蔻不会写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最后一个字。
(5)勇男叔叔给培敏和苓钰讲解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历史故事。
(6)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後”几个大字。
(7)赖叔叔给涓涓和他的同学介绍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後”的历史典故
(8)南江二中的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後”。
(9)祁门县塔坊学校的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螳螂捕蝉”。
(10)元勋哥哥给曾侦和永发讲述了“螳螂捕蝉”的成语典故。
(11)第三十七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我总是感觉这一次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这样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在云谣中演绎。
(14)螳螂捕蝉,殊不知黄雀在后,这恐魔海龙居然还有如此算计。
(15)他的那招螳螂捕蝉着实厉害,但是海叔的黄雀在后却又更胜一筹。
(16)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的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
(17)刘先锋和王应袭就是金鹰搏兔,螳螂捕蝉,哪里就肯甘休,一直赶到关下。
(18)有时不妨做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架势,利用别人在打斗的时机进行攻击。
(19)一条小鱼吞下了小虾,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只翠鸟正向它冲下来。
成语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成语典源
#《庄子·山木》庄周游於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於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注](1)典故或见於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2)执翳:据木叶自蔽,即躲在暗处。翳,音ㄧˋ,遮蔽物。(3)搏:攫取。[参]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於後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後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成语典故
有一天,庄子在雕陵闲游,看到一只奇特的大鸟飞进别人的栗园里,停在树上。他不知不觉地被大鸟吸引,提起衣服下摆走进园中,想用弹弓射下大鸟。他走过去,往树丛里望,发现有只蝉躲在树荫里,因为太舒适而松懈下来,完全不知道身後有只螳螂,用树叶遮蔽,正扑身向前抓牠。那只螳螂抓到蝉後,得意洋洋的,同样也没警觉到身後有只大鸟,正伸着脖子啄牠。庄子看到这种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与『祸患』相连相倚的道理,於是丢下弹弓,转身便要离开,但被守园人发现而指责了一顿。此事让庄子闷闷不乐了三天,并体悟到唯有随时保有真我,不为外物干扰,才能避於祸害。『螳螂捕蝉』这句成语就是由这件事化出,用来比喻眼光短浅,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隐藏的危险。另外,在汉朝刘向《说苑》中亦载有一事:春秋时代,吴王想发兵攻打楚国,而且不准任何人对此事进谏。有个随侍想劝阻他,却又不敢,於是故意在早上拿着弹弓到庭院里,让露水沾湿他的衣服。如此连续三天,吴王问他说:『你为什麽要这样呢?』他便回答:『有只蝉在树上唱歌,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同样的,螳螂忙着捕蝉,也不知道身後有只黄雀要吃牠。黄雀则是伸着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树下准备把牠射下。牠们三个都只顾眼前的利益,完全无暇顾及身後的危险。』吴王听了,警觉到有许多国家正对吴国虎视眈眈,恐怕会利用吴国专力伐楚时乘隙进攻,於是便打消攻楚的念头。由於这个故事,於是有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後』的成语,与单用『螳螂捕蝉』一语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