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观止矣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àn guān zhǐ yǐ成语简拼:TGZY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探觀止矣
成语解释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探观止矣”几个大字。
(2)波波写不出成语“探观止矣”的拼音。
(3)通川区来凤中学的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探观止矣”。
(4)万勇大哥哥给厅茱和姝芹讲述了“探观止矣”的历史典故
(5)小涓不会写成语“探观止矣”的最后一个字。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观止观止:[guānzhǐ] 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明居湖居听书》;《古文观止》。
探探:tàn 1、<动>掏;手伸进去摸取。《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动>寻求;寻找。《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探访;探寻游览。《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年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运>探讨;探究。《谭嗣同》:『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5、<动>探望。《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动>侦察;侦探。《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探花] 看花;采花。唐代进士及第,在杏园宴会,由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二人采折名花,称探花郎或探花使。宋代专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观观:guān 1、<动>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2、<动>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3、<动>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4、<名>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动>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6、<动>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guàn 1、<名>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2、<名>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3、<名>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止止:zhǐ 1、<名>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趾』。2、<动>停止。《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又] <动使动>使……停止。《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3、<动>住下。《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4、<动>留住。《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5、<动>阻止。《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6、<动>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7、<副>通『只』。只是;仅仅。《黔之驴》:『技止此耳。』《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8、<助>用于句未,表示感叹。《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矣矣:yǐ 1、<助>表示肯定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扁鹊见蔡桓公》:『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2、<助>表示推测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3、<助>用于感叹,可译为『了』、『啊』。《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4、<助>表示请求、禁止语气,可译为『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5、<助>与其他疑问词结合,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了』、『呢』。《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探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含切,音贪。《说文》远取之也。《增韵》伺也,索也。《易·系辞》探赜索隐。〈疏〉探谓阅探求取。《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注〉自取天威也。《谷梁传·隐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汉·董仲舒传》春秋深探其本。又《尔雅·释言》探,试也。《论语》见不善如探汤。《史记·郦生传》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又《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他绀切,音僋。义同。又《集韵》时占切,音蟾。亦取也。与撏同。《说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礼》作掸。互见掸字注。
观观:《酉集上·见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玩切,官去声。《说文》谛视也。《韵会》所观也,示也。《易·观卦》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朱注》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观,旧音官,陆音工唤切。《周礼·冬官考工记》□氏为量。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注〉以观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汉·宣帝纪》观以珍宝。《师古曰》观,示也。又容观,容貌仪观也。《礼·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又《尔雅·释诂》多也。《诗·周颂》奄观銍艾。〈笺〉奄,久。观,多也。一音官。又《尔雅·释宫》观谓之阙。〈注〉宫门双阙。〈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白虎通》上悬法象,其状巍巍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三辅黄图》周置两观,以表宫门。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左传·僖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台上构屋,可以远观者也。又《广韵》楼观。《韵会》道宫谓之观。《史记·封禅书》仙人好楼居,上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又太子宫有甲观。《前汉·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又东观,汉秘书监。《后汉·安帝纪》诏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传记。〈注〉洛阳南宫有东观。一名蓬观。又京观,积尸封土其上也。《左传·宣十二年》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又《韵会》壮观,奇观,谓景趣壮丽,事端奇伟有可观者。又《字汇补》□也。《周礼·夏官·司爟注》今燕俗名汤□为观。又人名,国名。《竹书纪年》帝启十年,放季子武观于西河。〈注〉武观,即楚语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又县名,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畔观县,胶东国有观阳县。《应劭曰》在观水之阳。又姓。《楚语》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又通作馆。《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灵圉燕於间馆。〈又〉虚宫馆而勿仞。《史记》《汉书》俱作观。又与鹳通。《庄子·寓言篇》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又《广韵》《集韵》古丸切《韵会》《正韵》沽欢切,□音官。《博雅》视也。《正字通》远视、上视曰观,近视、下视曰临。《易·观卦》初六童观。《朱子曰》卦以观示为义,爻以观瞻为义。《书·盘庚》予若观火。〈传〉我视汝情,如视火。郑康成读去声。《谷梁传·隐五年》公观鱼于棠。〈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关尹子·二柱篇》爱者我之精,观者我之神。爱为水,观为火。爱执而观,因之为木。观存而爱,摄之为金。又游也。《孟子》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又占也。《史记·天官书》观成潢。《晋灼曰》观,占也,潢,五帝车舍。又犹显也。《前汉·严安传》以观欲天下。《师古曰》显示之,使其慕欲也。又《韵会小补》区愿切,音劝。《礼·缁衣》在昔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注〉周田观,古文为割申劝。《陆德明·释文》观。依注读为劝。又叶古黄切,音光。《汲冢周书》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又叶规伦切,音均。《前汉·高彪诗》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又叶居员切,音涓。《傅毅·七激》推深穷类,靡不博观。光润嘉美,世宗其言。又叶扃县切,涓去声。《扬雄·甘泉赋》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仰桥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无见。又《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观,多也。《韩诗》作覩。考证:(又叶掌与切,音煮。《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观,多也。《韩诗》作覩。《朱注》观叶鱮,鱮音湑。)谨按观叶鱮朱注无此语。叶掌与切乃者字之音非观字之音。谨改又诗小雅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笺多也。韩诗作覩。
止止:《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诸市切,音芷。《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曰》初生根干也。又《广韵》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静也。《礼·玉藻》口容止。〈注〉不妄动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唯止能止衆[音zhòng]止。又已也,息也。《论语》止吾止也。《史记·酷吏传》寇盗不为衰止。又居也。《诗·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为止。《书·益稷》安汝止。《孔传》言当先安好恶所止。《正义》曰:止谓心之所止。《大学》云: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好恶所止,谓此类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谓。又留也。《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又行师营曰止,暂待曰次。又凡战而被获曰止。《左传·隐十一年》公与郑人战於狐壤,止焉。《杜注》内讳获,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辂秦伯将止之。又容止。《诗·鄘风》人而无止。〈笺〉止,容止。无止则无礼节也。《孝经·圣治章》容止可观。又举止。《齐书·张欣泰传》欣泰着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又俗谓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郑奕敎子《文选》。其兄曰:莫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又乐器。《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注〉止者,其椎名也。《书·益稷》合止柷敔。《郑注》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又鸟集亦曰止。《诗·小雅》载飞载止。又三止,三礼也。《班固·幽通赋》嬴取威於百仪兮,姜本支乎三止。〈注〉谓齐之先伯夷典三礼也。又语辞。《诗·周颂》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又首止,卫地名。在陈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齐侯会王世子于首止。又与趾同。《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经》韩流麟身,渠股豚止。《郭注》止,足也。《前汉·郊祀歌》获白麟,爰五止。《师古注》止,足也。时白麟足有五蹄。
矣矣:《午集中·矢字部》《唐韵》《集韵》于己切《韵会》羽已切《正韵》养里切,□音□。《说文》语已辞也。《徐曰》矣者,直疾。今试言矣,则出气直而疾会意。《柳宗元曰》决辞也。又叶于姬切,音依。《诗·小雅》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莱音厘。《正字通》通作巳。音以。与已别。